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10年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文在简要介绍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基本内容和功能的基础上,以重庆市丰都县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为例,从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空间分析模块、群测群防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管理模块等方面论述区域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步骤和应用功能,为丰都县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技术支撑体系,也为其它地区的类似研究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2.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基于GIS技术的实现地质灾害数据管理信息化的专题型应用信息系统,重点在于解决地质灾害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和灾害区划空间分析模型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地质灾害数据特点的基础上,给出描述地质灾害的数据范畴,从地质灾害数据库系统建设、地质灾害数据信息标准化、地质灾害区划分析评价模型几方面阐述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思想.利用MAPGIS二次开发平台,在VC++5.0MFC方式下进行了该系统的软件开发,对软件系统的信息流程结构、数据结构及基本功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数据准备及数据库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据是构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与基础。本着数据来源真实可靠、数据标准、依据充分、数据组织层次清楚的设计思路,论述了数据的采集、整理、标准化、编码及数据库设计。列举了所引用的数据标准,建立了数据项编码原则和系统,并进行了空间信息要素层的划分。此外,还论述了地质灾害数据库结构设计、库表的组成及其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德化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分析入手,设计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并对系统目标、系统设计、系统功能进行了分析,为县级地质灾害的管理与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建设是以Mapgis6.0软件作为工作平台,利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软件将辉南县地质灾害调查成果数据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为辉南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盛吉 《广东地质》2012,(1):192-194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是结合当代先进的GIS、MIS、OA技术的特点,集地质灾害信息输入、维护、数据处理及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系统。阐述了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以及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是"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专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信息系统"为基本建库工具,以MapGIS和FoxPro等软件为辅助工具,建立本溪市南芬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贵州省瓮安县各类地质灾害在空间上的发育分布规律,根据瓮安县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区域内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进行计算与叠加,并依据分区的标准,利用ArcGIS软件内置的自然间断点对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图层进行插值处理,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将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区域受威胁对象的易损性进行叠加计算,得到瓮安县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图。根据分区结果可知: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占全县面积41.5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占全县面积38.62%,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占全县面积19.86%;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3个区,所占面积比例分别为41.00%、42.54%、16.46%。研究结果为该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预警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MAPGIS组件,设计开发彝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能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境内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地质灾害治理等情况,实现了对相关资料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质灾害特征和分布现状,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划分了城固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规划及重要工程设施,划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分区。针对不同分区地质灾害的特点,分别提出了组织、技术、经济等防治措施,为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完善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段家能  孙德瑜 《云南地质》2007,26(2):219-227
通过项目区环境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特征发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合工程技术经济条件和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点,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供工程设计和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2.
舒森 《物探与化探》2011,35(5):710-714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采用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对隧道掌子面前方进行探测,提供超前地质预报,为后续施工提供指导。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很多误报、漏报或者准确性太低的情况,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中的不足带来的。通过规范的数据采集和合理的数据处理,可以减少这些不足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TSP203系统在超前地质预报应用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了应用GIS处理地质信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以在河北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为实例,介绍了应用GIS处理分析地质信息的一般方法。最后分析了GIS处理地质信息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随着GIS技术及其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GIS在处理地质信息方面将显示出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对临沧市南撒至班考二级公路山体地质灾害勘察中,地质雷达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确定地下岩溶发育区的空间展布规律、岩溶破碎带的形态及延伸,为进一步认识山体地质灾害及其勘察治理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地质环境状况及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徐志文 《地质与勘探》2006,42(4):97-102
四川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多的省份之一,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对5770个已知地质灾害点的综合研究分析,总结归纳四川省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特征,建立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评判模型,并对全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分区评价,提出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框架体系及措施,为全省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6.
将灰色系统理论引入地质灾害的长期趋势预测中,以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地质灾害发生趋势为例进行建模和预测,并对预测值的精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GM(1,1)模型可用于预测较大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趋势,将灰色系统理论用于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是可行的;预测结果显示未来5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年度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预计今后2年内可能会有重灾年出现。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地区的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系统建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石-土壤-植被信息系统是地球表面分布范围最广的系统之一,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运用系统工程、信息科学的理论具有空间内涵的岩石、土壤、植被信息对进行了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等手段,利用面向对象的信息提取,采集气候信息、地形地貌信息、水资源信息、地质背景信息、土壤信息、植被信息、地面热场信息和水土流失信息等,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岩石、土壤、植被信息之间的信息流关系,以供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相似文献   

18.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特点活动断裂发育且较为活跃,自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以来,相继发生了玉树地震、庐山地震、鲁甸地震等。地震引发、触发、诱发产生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收集与分析相关资料,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进展与取得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从活动断裂地质灾害主要控制因素,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空间分布规律、演化模式、形成机制,不同性质断裂控制效应、断裂两盘差异效应、地震动参数效应、地形地貌效应等地质环境效应和地质灾害力学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活动断裂地质灾害效应研究中存在的如不同类型活动断裂和不同震级地震与地震地质灾害相关性、以及地震地质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等问题或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其研究结果为地震地质灾害致灾机理、风险评估、防灾减灾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质条件是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动力基础,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在动力和促进因素。随着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增强,生态环境遭到强烈破坏,地质灾害愈加频繁。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治理区内生态环境,规范人类经济活动,才能使灾害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