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基于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与针灸辨病辨证之不同,认为“辨病位”是针灸辨病辨证的关键。根据病位不同,将《针灸学》治疗篇中的病证分为脏腑病、肢体经络病、皮肤病、五官病、妇科病、气血津液病,并分别阐述每类病证的辨病辨证规律及治疗特点,以“辨病位”为核心,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2.
对于Hunt综合征(亨特面瘫),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和减少后遗症的关键,因此,如何把握这个关键治疗时期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针灸临床辨治本病的重中之重。以辨病、辨病位、辨病性为辨证要点,探讨本病急性期的针灸辨治思路:一方面紧扣急性期属实证、热证的病性特点,于耳后痛剧处行刺络拔罐及雀啄灸以驱邪泻热;另一方面,根据急性期主责于少阳的病位特点,重视循经远取少阳经穴疏风泻热、通经活络以兼顾病位、病性。如此通过针灸早期干预、综合施治,令“邪去正安”、病势大衰则预后自佳。  相似文献   

3.
颈部结构复杂,看似简单的颈痛,可能为非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重要体征。随着针灸门诊颈痛患者日益增多,对本病的快速评估、鉴别诊断及优化治疗,既是考验针灸医师的临床基本功,又对其临床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本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以颈痛这一常见症状作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颈痛的诊疗要点,提出早期识别颈痛相关急危重症,后以“辨病种”“辨病证”及“辨病位”,即“三辨病”为原则的针灸诊疗方案,为本病的诊断及治疗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梳理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痿病相关条文、医案,从辨经、辨病、辨证3个层面整体分析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诊疗取穴思路。辨经论治主要依据经脉循行、经脉病候特点取穴;辨病论治根据痿病病因病机、传变阶段取穴;辨证论治根据证型不同分别立以治法而取穴。现代临床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当以古代文献为根,努力形成针灸治疗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标准化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方剑乔教授在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辨治脑鸣,首辨病位,次辨虚实,再别脏腑,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针灸经络辨证,提出了"理气和血,清窍安神"的治疗原则。治疗时,病证相宜,根据发病部位和经络循行关系进行针灸,局部与远端取穴相互配合;巧用电针,根据证型选择合适的波型与频率,优化针灸治疗方案,为脑鸣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舒杨  孙潇  颜晓  马玉侠 《山东中医杂志》2023,(11):1207-1210
高树中教授认为肢体经络病的根本病因在于经络不通,强调针灸治疗时应充分发挥针灸特色,以经络辨证为纲,明辨其病位,以“通”字立法,通过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如常。在经络辨证方面,高教授提出部位辨经络、病候辨经络、舌脉辨经络、特殊诊法辨经络四法;在疏通经络方面,高教授创立了“通经二法”和“通络三法”,即本经通经法、巨刺通经法和刺络放血法、缪刺通络法、全息通络法。高教授明辨经络、熟用经络的经验对临床针灸治疗肢体经络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辨病有助于辨证、辨证是中医的治疗特色。针灸治疗中的下包含了辨证候、辨经络和辨症状三方面。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能使我们在动用针灸治疗疾病中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探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中的应用。提出在辨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调理体质方面应采用扶正法为主,兼以清透伏邪。扶正取穴可取背俞穴、原穴、任脉、督脉穴等,并多采用灸法;清透伏邪采用清热的腧穴及刺络放血、拔罐等疗法。临床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在预防和治疗缓解期时重用辨体,以治本为主,再次用辨病、辨证;在发作期时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辨体为辅,灵活运用三辨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深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结论: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治疗本病由于疗效确切、适应复杂症状和简便易行,不仅深受患者喜爱,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简称三辨诊疗模式)是一种综合诊疗模式,三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医思维多元性和治疗个体性的特征,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从三辨诊疗模式出发,探讨其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指导作用,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明辨病机的重要环节,辨证是决定选穴施针的关键,临床应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11.
偏头痛针灸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头痛为临床常见疾病,也是近些年来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皆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然而目前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取穴配伍及针刺操作尚未形成统一共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医针灸治疗偏头痛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在突出中医特色且与时俱进的病症结合诊疗模式基础上,结合针灸领域自身特色,从临床角度出发,分析疾病性质,提出了辨病、辨经络、辨证的针灸病证结合临床模式。本文通过查阅相关针灸辨证治疗偏头痛相关文献,进一步佐证了针灸辨证治疗的疗效。笔者认为针灸病症结合模式是偏头痛针灸治疗的一个可行、实用模式,突出了中医针灸特色,重视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充分运用、完善和推广此模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辨病施治、针灸治疗等方面对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现状进行概述,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筋针疗法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基于《灵枢·经筋》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提炼的一种经典针刺方法。筋针将肩痹纳入经筋病范畴,通过辨病筋-选筋穴-筋针法的临床辨治思路,对肩痹病进行诊治。本文详细梳理筋针治疗肩痹的临床辨治思路,以期为针灸治疗筋病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疼痛剧烈、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着眼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时间特点,并结合其疼痛部位、性质、皮损状况等病症特点,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机,探析针灸治疗该病症的取穴、施术规律。针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夜间疼痛明显、子丑时段尤甚的时间特点,在辨病位选取阿是穴、夹脊穴的基础上,注重取肝、胆经穴位,并结合全身症状,辨证或对症选穴以提高疗效。在针灸施术方面,虽病症多为瘀血阻络,宜用放血疗法,但仍强调毫针、火针、皮肤针、刺络拔罐等针灸方法,需因人因病选用。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在40余年针灸临床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麦粒灸叩刺拔罐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其针灸治病,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取穴少而精、施术贵“治神”、辨病与辨证施术,运用麦粒灸叩刺拔罐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辨病与辨证无论在中药治疗上还是在针灸治疗上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仅对辨病施针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略述己见。1 辨病为针灸治疗开辟新径中医强调辨证,从古代医学发展中早已存在。明代吴又可主张辨病施治,曰:“万物各有所制,在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所致,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治,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须一药一剂,而病自己,不烦君臣佐使加减之劳矣。”后来徐灵胎亦主张一病有一病专方,都强调辨病施治。卢芳教授再次阐述辨病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的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为今天的中西医结合奠定了…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医病位辨证思想的内涵,不仅包括现代医学解剖学的实体病位,还有传统医学的人体生理病理功能体系,如五脏辨证理论、六经辨证理论、经络辨证理论、归经理论等,它们从空间与时间、宏观与微观等不同角度阐述病理生理,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从病位辨证角度出发,在古今诸家医案医话和现代临床报道的基础上进行检索、筛选、整理,横向总结胁痛的西医辨病与中药、针灸治疗方法,提出了以胁痛为主诉的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用药结合的临床思路。这种思路不仅使治疗方向更加明确,也能更加清晰地缕清诊疗逻辑,同时可吸收应用现代中药理论,加深中医与当前诊疗实际的契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正王樟连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文献学会理事,浙江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在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有幸师从王樟连教授,现将其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1辨病与辨证王樟连教授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多发生于青春期初潮后及生育期,并无原发性闭经的表现,其病位在卵巢,为卵泡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探讨其诊疗特点。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以及PUBMED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文献,分析总结针灸的辨证特点、选穴、治疗频次次数、治疗观察周期、疗效、随访和安全性等。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选穴是辨病结合辨病位,具体表现为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循经取穴,常用穴位是关元、三阴交、中极、气海、阴陵泉、水道、百会、八髎、肾俞、膀胱俞。治法上针灸并重,频次多为1~2次/d,治疗次数多在30次以内,治疗观察周期多在1个月以内,有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黄迪君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03-1204
总结了在40余年针灸临床中摸索出来的一整套麦粒灸叩刺拔罐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其针灸治病,强调辨病与辨证结合、取穴少而精、施术贵“治神”、辨病与辨证施术,运用麦粒灸叩刺拔罐综合疗法治疗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