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2005年度工作计划,国家认监委决定在今年第四季度组织全国性的食品农产品认证标志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召开全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标志专项监督检查电视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对全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标志专项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统一各地质监部门的思想认识,明确工作重点和要求,积极推动监督检查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也是国家认监委贯彻落实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做好今年重点工作,努力确保食品安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中国认证认可》2006,(8):34-34
为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加强对认证有效性的监督,国家认监委决定于2006年7月至9月对获得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开展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及认证机构认证档案稽查工作。检查活动已于7月3日开始在全国各地同步展开,最终结果将在年底前予以公布。  相似文献   

3.
2008年,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在卫生注册和食品农产品认证工作方向的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切实加强卫生注册和食品农产品认证有效性这个重点),贯穿“一条主线”(即贯穿保证出口食品安全这条主线),发挥“两个作用”(即出口卫生注册基础的把关作用和进口卫生注册的调控作用)。推进“两项互认”(即卫生注册企业国际互认和食品农产品认证国际互认),围绕“三个抓好”(即抓好长效机制建立、抓好评审员队伍建设、抓好措施落实)。  相似文献   

4.
日前,国家认监委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发出通知,对2009年度食品农产品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工作作出了部署,并对有关事项作出了规定。  相似文献   

5.
为积极应对国外市场不断提高进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相关认证活动对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帮助企业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商务部、国家认监委将于2007年下半年在我国食品、农产品主要出口地区举办一系列“2007年农产品重点出口市场质量安全法规培训”。  相似文献   

6.
为加强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监督管理,国家认监委开展了2011年度有机产品监督抽检。结果显示,安徽省郎溪县上海云岭工贸公司白云山茶厂生产的“白茅岭”有机绿茶和浙江蜂乐园蜂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蜂乐园”有机荆条蜂蜜不合格,原因是产品中农药(联苯菊酯)或抗生素(甲硝唑)残留超出认证标准要求。目前国家认监委已将检测结果通报了相关部门和单位,并要求认证机构撤销不合格企业和产品的认证证书,各地质检部门对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及其生产企业依法进行查处。  相似文献   

7.
对于强制性产品认证,只有其有效性得到保证,其作用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认证结果才会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信赖。因此,有效性是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24日,国家认监委机关派出第一批“三门干部”分别跟随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到沈阳东软系统集成工程公司进行年度监督,跟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到广东科龙空调器有限公司开展节能认证监督检查,并进行认证认可业务调研及实践活动。同时,由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牵头,办公室、机关党委派员组成的“认证认可下基层的联系点”调研组围绕社会关注、百姓关心的节能减排环保认证工作赴江苏开展调研。  相似文献   

9.
有效性已是中国认证界人士的“老生常谈”,有关有效性的文章和论述也可谓“潮起潮落”,但是,舆论指向多是停留在认证(审核)有效性区间,有效性的责任主体似乎仅认证机构而已。其实,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将有效性视作认证机构的独家之责,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0.
工厂检查是整个产品认证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产品获得认证证书后,对获证工厂实施的定期和不定期监督检查,对保证认证产品的一致性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工厂检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认证的有效性,提高了工厂检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能提高认证的有效性。工厂检查涉及的环节较多,检查的内容较多,持续的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2009年的认可监管工作,要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纠正问题,采取措施,加强对认证机构和认证市场的政策引导与宏观管理,继续围绕抓人员、管机构、重结果、提高认证有效性开展工作,做到“四个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一、IS017021:2011和DIS019011:2011对审核方案的定义及要求ISO17021:2011《合格评定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要求》中第9章要求认证机构:“应对整个认证周期制定审核方案,以清晰地识别所需的审核活动,这些审核活动用以证实客户的管理体系符合认证所依据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该标准还要求:“审核方案应包括两阶段初次审核、第一年与第二年的监督审核和第三年在认证到期前进行的再认证审核。三年的认证周期从初次认证或再认证决定算起。审核方案的确定和任何后续调整应考虑客户组织的规模,其管理体系、产品和过程的范围与复杂程度,以及经过证实的管理体系有效性水平和以前审核的结果。”该标准附录F列举了建立或修改审核方案时可能需要考虑的其他事项。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规范认证行为,加强对管理体系认证质量和有效性的监督,促进认证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从2003年起,国家认监委结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相继组织开展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有效性专项监督检查。2007年5月28日至8月10日。国家认监委首次组织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和认证档案稽查工作。至此,  相似文献   

14.
食品农产品认证作为促进从源头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贸易需求的必备的评价技术手段。随着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的增长,解决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的努力目标。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各相关政府部门齐抓共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促进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的提高。国家认监委把抓好食品农产品认证工作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做好“良好农业规范”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工作的要求,在年初就做了部署。  相似文献   

15.
认证价格的持续走低,可能导致对认证价值的“伤害”,应该是一种合理的担忧,也应是业内人士呼吁对认证价格进行适度干预的正当性之所在。毋庸置疑,认证价格取决于认证价值,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认证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价值。一般商品价值主要在于其使用性,而认证价值不仅在于其使用性,更重要的在于认证机构用自身的信誉为证书的可靠性、公正性作担保,在这里,信誉有价,即认证价格不仅体现着认证机构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同时也体现了认证机构认证活动的可靠性、公正性。  相似文献   

16.
一、总体思路 首先,根据《认证认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围绕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宗旨,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与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衔接,继续紧紧围绕国家认监委“规范工作,提高认证有效性”这一主题,积极探讨建立强制性产品认证各主要环节的工作责任机制和相应的追溯体系,强化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快研究产品认证有效性的风险等级评估方法,采用分类管理手段,达到相应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认证认可》2007,(2):19-19
继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证企业和食品认证获证企业开展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之后,2006年,国家认监委开展了第三次针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获证企业的认证有效性监督检查,同时对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档案进行了抽查。检查结果表明,被查企业的总体环境管理效果较明显,可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第五次全国认证认可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质取胜”战略,这是按照认证认可新的发展要求,对国家认监委“提高认证有效性”这一工作重点的深化,也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要求的切实落实,其内涵是实现行业从数量规模外延增长向质量效益内涵增长转变,是一种龙头带动性的示范战略,表明认证认可行业已进入品牌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认证认可》2006,(8):44-49
当前,一些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如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标杆管理、约束管理等在国际上得到较广泛应用,我国也在应用这些先进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那么,这些质量管理理论与认证认可是何种关系?为澄清一些错误认识,国家认监委科技与标准管理部经过充分准备,邀请国内在相关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以及认证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就“质量管理理论与认证认可”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无论哪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都不是进行符合性评定的标准,都不能作为认证的依据,都不能代替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可以作为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比如,ISO9001标准提出了组织“应该”达到的期望要求,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则给出了“如何”实现这些要求的渠道和方法。由此可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为推行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创造了条件,获证企业可以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去实现认证的目的,从而提升认证的有效性,实现认证的增值。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是提高认证有效性的重要技术途径。因此,鼓励认证机构和获证企业根据实际应用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管理理论,对于提高认证有效性,促进企业从“合格”向“优秀”迈进很有价值。在此,我们选编了四篇研讨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认证机构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中,对认证机构社会责任的“提升服务水平”要素提出如下要求:“积极开展围绕改进和提升组织的管理水平及保证认证有效性的多样化的服务活动,使组织建立的管理体系与实际的管理过程达到有机结合,为提供高质量和可信的认证结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