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11个人心标本沿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各壁长轴纵行切开,再将各壁横切为上、中、下3份,各份按1mm厚度逐层切开,观察其各层肌纤维方向的角度并绘成坐标图。结果表明,右心室流入、流出道游离壁的肌纤维方向由浅入深基本上是渐变的。流入道游离壁的下1/3和流出道的上1/3,浅中层与内层之间可有纤维方向的突变。流入道隔壁的纤维方向从右向左逐渐移行,偶在左、右室内膜面有方向的改变。流出道右室面的中上部有一纤维方向变动较大的层次。对右心室各壁肌纤维方向的排列特或、分层、功能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1、用9个猪心煮沸后剥离观察右心室肌纤维走向。6个猪心和7个固定人心沿流入道和流出道各壁长轴纵行切开,再以横切口分为上、中、下各三份。然后从外膜而到内膜面按1毫米厚度逐层切开,观察记录各层肌纤维方向的角度(以横切口为准,顺钟向计为正,逆钟向计为负)并进行分析。2、流入道和流出道的游离壁的肌纤维方向从外膜面到内膜面基本上是逐渐改变的(从 30°~-80°)。但猪心有薄的浅层纵行肌,方向几乎垂直( 90°)。流入道游离壁下1/3和流出道的上1/3,浅中层与内层之间可有纤维方向的突变。3、流入道间隔壁的纤维方向从右向左逐渐移行(从 80°~-80°),偶在左、右室内膜面因肉柱或乳头肌而有方向的变动或一致。流出道间隔壁右心室面中上部因有室上嵴、节制索和锥状乳头肌等结构而有一层纤维方向变动较大的层次。4、就右心室游离壁和间隔壁纤维方向的排列特点,讨论了右心室肌的分层及功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乐氏四联症(下称四联症)根治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疏通右心室流出道及妥善修补室间隔缺损.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堵塞的部位及程度不同,有些病例单纯切除漏斗部的壁束、隔束、肥厚的室壁肌肉及切开狭窄的肺动脉瓣等,不能达到疏通流出道堵塞的要求,应考虑作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否则,由于疏通不彻底而出现低心排量综合征,容易导致术后死亡.我院心胸外科自1982年4月至1984年4月共用自制牛心包片作四联症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VOT-PVC/VT)消融靶点的三维分布规律?方法:60例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术中,在EnSite-Array非接触标测系统指导下构建右心室流出道三维模型,以心内膜最早激动点设为靶点,以射频消融结果加以证实,观察靶点三维分布?结果:消融靶点在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瓣下的49例均消融成功,其中17例分布在游离壁,32例分布在间隔部;15例分布在上部,34例分布在下部; 30例分布在前部,19例分布在后部?消融靶点分布于肺动脉瓣上11例,9例消融成功?结论:非接触标测系统有助于确定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不同起源位置的室性早搏(PVC)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4例PVC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起源位置分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n=42)、右心室乳头肌起源(n=17)、右心室心尖部起源(n=12)、左心室流出道起源(n=20)、主动脉根部起源(n=12)、左心室游离壁起源(n=11)、左心室流入道起源(n=10),比较各起源患儿HRV指标差异.结果 PVC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儿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起源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C起源于右心室心尖部的患儿自主神经受损明显,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状态紊乱加重.  相似文献   

6.
对右室梗塞治疗的一点看法周俊堂,贾俊民,张文博(胜利油田油气集输公司卫生院,257000沾化县中医院内科教研室)关键词心肌梗塞,右心室梗塞,右心室右室梗塞在临床上颇不少见,约见于1/3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偶并发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右室梗塞因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7.
在应用解剖学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利用拇短伸肌腱直接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手术,临床应用4例,全部获得较好疗效。该术式具有动力腱位置恒定,变异少;方法简便,疗效满意等优点,易于临床推广。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见表1。1.2 手术方法 局麻或臂丛麻醉,上臂上止血带,取自拇掌指关节经鱼际中份至桡骨茎突上3~5cm纵弧形切口,向两侧分离并掀起皮肤,游离拇短伸肌腱至腱腹联合处,分离并在尺侧缘切开桡侧腕屈肌纤维鞘管,将拇短伸肌腱向尺侧弓弦状移位,置于挠侧腕屈肌纤维鞘管内,缝合纤维鞘管,移位后的拇短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图表现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依照病变侵犯部位将59例ARVC患者分为双心室组、弥漫病变组和局部病变组比较3组病变累及部位、临床症状、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局部病变组以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心尖部多见,弥漫性病变组以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游离壁多见,双心室组患者病变以右心室流出道和右心室游离壁多见。3组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性(均P>0.05)。3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17例为单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无不良事件,均出现心悸表现;42例患者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其中9例昏厥,3例猝死。超声心动图检查:17例提示累及右心室心肌病。结论 ARVC临床症状与病变程度无明显关系,根据心电图T波倒置导联位置能够判断病变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导联移行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金标准)治疗成功的29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与77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及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胸导联移行情况,比较胸导联移行≥V3及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胸前导联移行≥V3对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诊断敏感度。结果: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的移行分数及移行区指数分别为1.71±0.78、4.22±0.67、-1.48±1.31、0.56±0.72。胸前导联移行≥V3与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5%、93.51%、80.38%、97.84%、51.43%及93.56%、90.91%、93.01%、97.53%、78.65%;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胸导联移行分数分别为3.65±0.82、3.76±0.54、4.53± 0.65、4.75±0.66;胸导联移行≥V3对诊断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敏感度分别为56.52%、66.67%、89.11%、91.18%。结论:与左室流出道比,右室流出道室早胸导联移行比较晚,常在V3及之后导联出现。胸导联移行指数≥0提高鉴别的阳性率。对于右室流出道内位置靠前的游离壁区及前间隔壁此标准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10.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5例室性期前收缩患者[右心室流出道(RVOT)40例,右心室游离壁瓣环处、左心室前上间隔、左心室流出道(LVOT)、左心室下后间隔及左心室后间隔近心尖部各1例]分别采用起搏标测或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进行消融。结果消融即刻成功41例,失败4例。手术操作时间37~156min,X线曝光时间5~28min。术后随访3个月~4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1.
取引产后死亡的正常胎儿(32-40W,10个)食管,将其等分为上、中、下三段。对食管肌层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光镜酶(SDH)组织化学和一般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胎儿上1/3段食管肌层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其肌纤维经SDH染色、光镜观察显示红肌纤维的结构特点,必将为肌纤维分类的多元性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对进一步探索食管的生理功能也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以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正常和模拟缺血再灌注条件下,豚鼠右心室游离壁的内,外膜外传导和跨壁传导管心肌传导特性。结果显示,在心肌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兴奋在豚鼠右心室内膜下的扩布有所减慢但无方向性差异,心外膜不同方向上的传导差异则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右室梗死临床诊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友来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484-2485
右室梗死过去只能在尸检时确诊。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医师诊断水平和检测设备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已能在患者生病确诊右室梗死[1],现对国内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仅供同道参考。1右心室栓塞发病及研究进展右心室心肌梗死是指累及右心室壁的心肌梗死。临床上相对少见。尸检病例中,单独右心室梗死不到3%,左心室心肌梗死同时延伸至右心室者占43%[1]。按其梗死发生部位分为:右心室游离下壁;右心室游离前壁;右心室游离下壁、前壁及右心室乳头肌。受累部位取决于受损血管的来源,右心室前壁和前乳头肌由左前支和圆锥支供血,前者分支较多,一般不会全部阻…  相似文献   

14.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15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宽QRS心动过速1例,同时有宽及窄QRS心动过速1例,单纯窄QRS心动过速13例。显性预激6例,其中A型预激4例,B型预激2例,12例为单一旁道,1例为房室结4径路所引起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为3条旁道,1例为2条旁道同时合并有房室结双径路所引起的慢-快型AVNRT。17条旁道的部位分布如下:右前间隔1条,右中间隔3条,右后间隔4条,左后间隔3条,左游离壁2条,右正后游离壁2条,右后外游离壁1条,右前游离壁1条。射频治疗后17条旁道的前传及逆传全部阻断,2条旁道并有房室结双径路病人的2条旁道均阻断,其房室结双径路的前传快径与逆传快径亦被阻断,房室结4径路病人的3条慢径中的1条阻断,在用异丙肾的条件下全部病人均不能诱发心动过速。手术时间为2-8b,平均4b。放电次数2-40次,平均19次,右侧旁道占71.0%,多旁道占13.0%,射频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浙江省义乌县医疗仪器厂生产的AXB—Ⅰ型按需式心脏起搏器,抢救阿——斯综合征6例,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一般在左侧贵要或右側大隐静脉处皮肤常规消毒后切开静脉。在X线莹光屏和心电图示波仪观察下插入双极起搏导管至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交界处,用心腔心电图和胸部正、侧位X线片定位,位置理想接起搏器。术后病人仰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短联律间期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与心室解剖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323例心心房颤动动伴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24 h动态心电图。通过Lorenz散点图测量心房颤动患者室性期前收缩点集中最短联律间期,并采用逆向技术确定该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结果 室性期前收缩起源左、右心室心尖部的联律间期最短,测量值分别为(380±55)、(394±58)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4.89,P<0.01;t=5.61,P<0.01;t=3.90,P<0.01;t=5.99,P<0.01);右心室心尖部短联律间期测量值低于左心室流入道、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入道、右心室流出道(t=2.18,P=0.03;t=3.09,P<0.01;t=2.07,P=0.04;t=3.11,P<0.01)。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心尖部较易发生短联律间期的室性期前收缩,其可能与病理生理及心尖部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双腔右心室的造影诊断(附5例报告)陶慕圣武渝生李彩霞(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我们结合经手术证实的双腔右心室5例,就该病的右心造影诊断问题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5例中男2例,女3例,13~33岁。二维超声及(或)彩色多普勒检查诊断为右室流出道狭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肌病(ARVC)是一种累及右心室心肌组织的心肌病,其右心室的解剖结构和组织病理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本研究旨在运用超声心动图与核磁共振(MRI)无创性手段对ARVC进行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提高临床诊断ARVC的准确性。方法9例符合ARVC诊断标准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和MRI检查,男7例,女2例,平均年龄(42.6±14.8)岁。记录临床资料,如家族史、心悸、晕厥、室性早搏(PVB)、室性心动过速(VT)和Epsilon波。由一位医师盲法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右心室壁、右室流出道(RVOT>30 mm)、调节束、异常肌小梁、憩室和囊袋。MRI检查用EKG触发,从冠状面、矢状面和轴向面进行扫描,层厚10 mm,记录动态模式,用“黑血”技术行右室壁心肌检查,记录脂肪和纤维脂肪组织,同时记录右心室壁、右室流出道、调节束、异常肌小梁、憩室和囊袋等解剖结构异常。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用Fisher’s精确检验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例患者有家族史,8例有心悸症状,2例有晕厥,9例有PVB,7例有VT,3例有Epsilon波。超声心动图检查示2例患者右心室壁变薄、6例右室流出道扩张,6例患者有调节束、4例有异常肌小梁、1例有瘤样膨出.MRI检查示4例患者右心室壁变薄、7例右室流出道扩张,6例患者有调节束、4例有异常肌小梁、3例有憩室和囊袋、2例有脂肪替代心肌。在右室流出道扩张、调节束和异常肌小梁方面,两者检出率相似,MRI在室壁变薄、小憩室和脂肪替代心肌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由于样本量较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动图和MRI技术可发现ARVC患者右心室壁变薄、右室流出道扩张、调节束、异常肌小梁、憩室和囊袋等解剖结构异常,MRI在确诊微小结构异常和心肌组织脂肪化方面优于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考察便携式人工心肺辅助装置的氧合性能。方法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技术与磁悬浮离心泵装置整合构建小型化、便携式心肺辅助装置,采用红细胞比容0.30的牛血进行体外氧合效率检测试验,分别在0.5~5.0 L/min流量运转检测装置流入道及流出道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计算装置氧合效率。并进行各流量12 h运转游离血红蛋白检测评价装置溶血性能。结果装置流出道氧饱和度在各流量点均保持98%以上。装置氧合效率与转速及流量呈正相关,P0.01。在流量0.5~5.0 L/min,装置运行12 h,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均在20 g/L以下。结论应用肝素涂层中空纤维氧合器与磁悬浮离心血泵构建便携式整合动力氧合装置氧合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20.
对14例口内洒巴上皮囊肿进行了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显示:口底为该囊肿的好发部位(9/14例,占64.3%),男性多于女性(2.5:1),平均年龄37.1岁;临床上常诊断为粘液腺囊肿和纤维瘤。镜下观察囊壁内衬复层鳞状上皮及纤维囊壁存在大量淋巴组织为特点。作者就发病机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