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估滋燥养荣颗粒对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EGFRIs)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出现相关皮肤干燥症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基于前期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即非小细胞肺癌EGFRIs相关皮肤干燥症阴虚血燥证患者66例,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予维生素E乳外用联合安慰剂口服,治疗组患者给予维生素E乳外用联...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湿疹(Chronic Eczema)是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复杂,与变态反应有关[1],为难治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剧烈瘙痒,局部皮损多为干燥、增粗、肥厚及苔癣样变。近年来内服药甚少,且疗效差。笔者近年参考《赤水玄珠》之滋燥养荣汤,对其化裁,用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温疫后期,特别是使用泻下剂、清热解毒剂及苦寒燥湿剂后,虽疫邪已解,但"余焰尚存,阴气未复",以致常常会出现"阴枯血燥"的病理变化,这是疫病后期的主要矛盾。在此次疫情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经典方"清燥养荣汤"运用于临床以达"滋阴养血"之效,通过对文献中关于温病伤阴病因病机的梳理,以及对清燥养荣汤组成的分析,阐述清燥养荣汤对温病后期阴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滋燥养荣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运用滋燥养荣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30例,连续服用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达96.67%。结论:证实滋燥养荣汤加味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显著,经治疗后患者口干、眼干、鼻干、关节病症状均有明显缓解,无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辨燥邪     
自《内经》将燥邪发病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同时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之后,后世医家便由此从多角度讨论燥邪.笔者借《内经》理论简单归纳燥邪发病特点:分类上有外燥、内燥之分,在病理机制上基本遵循外燥的同气相求以度内燥的伏、溃、发、传理论.  相似文献   

6.
月辰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9):420-421
清代名医叶天士治疗燥证立法巧妙,用药精当,或滋肺阴,或滋胃阴,或填补肝肾之阴,以“润”为主,为后世治疗燥证提供了范例。笔者通过分析叶氏医案中燥证病例,探讨叶氏治燥之大法。1辛开温润法本法适用于外感凉燥。案例: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  相似文献   

7.
燥邪与燥证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燥证研究亟待理清燥邪与燥证关系,而古今论燥理论多有疏漏或歧义。鉴此,本文以审证求因为本,综览既往文献,从六气气化属性认识燥邪与燥证内涵,倡论燥邪之正化、兼化、从化及内外传变,以"类燥"阐释内生燥邪,分析燥邪与类燥之邪引发内外燥证之情。其后得出燥邪与燥证关系之结论:1.燥证均由燥邪所致;2.燥邪有本气燥邪、变生燥邪和内生燥邪之别,均能导致外燥证和内燥证;3.外燥证多由本气燥邪引起,内燥证多由内生燥邪引起;4.外燥证病因除本气燥邪外,尚含有六淫他邪变生燥邪成分;5.引发内燥证之内生燥邪可称作"类燥",系由阴虚血虚而津少、内火里热而伤津、寒凝血瘀湿阻痰结而滞津等原因产生;6.燥邪淫盛时,可通过经络、形体组织内外相传,故内燥证可兼见外燥证,外燥证亦可迁延而伴生内燥证;7.无论外燥内燥,倘若其证候内出现不能以燥邪属性解释之症状,则属伴有"非燥证",当责燥邪之兼夹邪气所致。  相似文献   

8.
内燥勿忘轻宣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荣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63-463
燥证临床分为内燥与外燥,其治疗常规认为内燥宜滋润,外燥宜轻宣。但笔者临床体会,内燥也应勿忘轻宣,以补滋润之不足。外燥证,是因外感燥邪,肺气失宣所致。外燥宜轻宣。因宣可开、可敬、可通,故轻宣可透邪外达。使肺气宣通,胰理开和,津液自能流通输布于肌表、孔窍,则外燥自除。治疗多用辛凉甘润,辛开温润。因辛能散、能行、能润,故用辛味药轻宣达润燥之目的。内燥证,多是由于体内津液不足,不能内溉脏腑儒养孔窍所致。前人有"......治燥必用甘寒......燥胜必用润......燥必用儒养"之说,所以内燥宜用甘寒滋润之剂治之。可是古人…  相似文献   

9.
外燥发生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明  殷涛  张六通  丁建中 《中医杂志》2011,52(7):550-551,561
外燥作为外感六淫之一,多发生于秋季,环境相对湿度骤然下降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相兼寒热的不同,外燥有温燥和凉燥之别,温燥有别于温病,凉燥多伴寒凉而非寒,二者基本病机皆为"燥胜则干"。外燥治以辛润法,宜宣发肺气以润之。  相似文献   

10.
孟繁洁 《四川中医》2003,21(11):6-8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视燥病的研究,其根据不同的研究侧面,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刘完素以补充了燥的病机,阐发燥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治燥为特点;张从正主论肺与阳明燥金为病,以养疗结合创立名方,治愈多种顽怪重症为中心;李东垣以五行理论为指导,结合五脏、五气之间的关系论燥,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朱震亨明确提出“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的大纲,广集博采以治疗便秘燥结之证。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和理论,丰富了祖国医学的燥病观,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燥为阴津滞涩干涸之疾 ,内伤外感皆可致病。外感多由天时风热过胜 ,或感秋令燥热之邪 ;内伤则多因素体阴液不足 ,精血下夺或饮食偏嗜所致。燥证以阴津耗伤为表现 ,多可见口干、舌燥、目涩等阴津不足之象。早在《内经》中即有对燥证的描述 ,如“燥胜则干” ,为燥病之病机。刘河间则补充说明燥证的病机为“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 ,皆属于燥”。燥证之治疗以滋填阴津为本 ,此乃正治之法也。然后世诸医家多胶柱固瑟 ,治燥惟知从增养阴液、补养肝肾为法 ,而常忽视阳气之气化功用在养阴中的作用。燥证的治疗虽重在滋阴补液 ,亦宜当重视阳气之气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燥邪为六淫之一,其阴阳属性历来各家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第一,认为燥邪属热;第二,认为燥邪属凉;第三,认为燥邪有凉热之分。笔者认为对于“燥”,应当明确以下三点:一,中医学的燥邪不单是一个病因学概念,又是一个病理学概念;二,“燥”因多端,“燥证”非仅燥邪所然;三,燥邪为病多有兼挟,不可合而论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路氏滋燥饮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及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服用6周路氏滋燥饮,经过2周洗脱期,后6周服用安慰剂;对照组先服安慰剂,再服路氏滋燥饮。观察两组患者的口干症状疗效及免疫、炎性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口干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32%。治疗组治疗后14周血清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都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ESR明显降低,P<0.05,余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结论:路氏滋燥饮对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炎性指标改善明显,对免疫指标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苍术生品具有很强的燥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苍术燥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大多局限于燥脾湿、健脾胃。而古人认为苍术能够治疗各种顽固水肿、湿症等。利用苍术的燥性治疗除脾湿以外的湿症也具有较好的前景,这不仅仅可以拓展苍术的临床应用,也可以为治疗一些顽固水肿、湿症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从古代医家对苍术燥性的认识进行古籍考察,搜集了历代所使用的苍术减燥方法,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对苍术燥性成分、燥性药理的相关研究,从"燥胜则干"和"燥性伤阴"的中医基础理论出发,对苍术燥性的评价方法、苍术燥性物质基础以及利用苍术燥性物质治疗相关疾病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气燥浅论     
气燥浅论刘晓庄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在祖国医学中,抑或是《内经》“病机十九条”独遗“燥”条之故,燥病学说一直未能大畅。虽后世如刘完素、缪希雍、喻嘉言、俞根初等医家每于燥病有所发明,有所补充,然唯详于外感时燥及内伤津血之燥,他凡气燥者,却未予...  相似文献   

16.
燥邪以干涩、发病隐匿、持续性、易伤津伤阴、易伤血络为特点。燥邪和放射线损伤食管后可引起局部食管干涩、咽下困难、胸骨后疼痛、烧灼感,甚则呕吐、吐血等症状。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病多在1~2周,有些甚至4周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其发病的持续性和隐匿性与古籍中相关条文对“燥邪”的记述相一致。放射线作为一种特殊的“燥邪”,病机早期以燥邪侵犯气分为主,且易从阳化热,造成气机逆乱;晚期夹湿化瘀耗伤正气,疾病缠绵难愈。治疗上提出分期论治,早期辛润理气,中期防燥化湿,后期扶正化瘀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把“燥”作为诸多疾病过程的“症状”。外感热邪,里热炽盛或余热未清,可直伤津液致燥;阴血虚损,瘀血内结,可耗精伤血致燥;阳虚失布,津失敷布亦可生燥。针对致燥之因,治疗标本兼顾,变化无穷。为后世“燥证”理论研究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郭云协 《中医研究》2009,22(9):55-56
六淫之邪皆有外感内伤之分,如外感风寒与虚寒内生、外感邪热与六郁化火等;燥邪致病也有内燥、外燥之不同,因燥为寒热之中气,属性难明,故清·何廉臣有“六气之中唯燥气难明”之叹。历代医家对燥邪致病的论述相对简单,尤其是内燥致病的论述更是不详,难以启迪后学。笔者通过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内燥致病十分常见,且有发病规律。内燥不但可以耗伤津液引起所谓的“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的证候,还可在此基础上化火生风致风火内生,引起“风”和“火”的证候。  相似文献   

19.
治燥毋忘“辛能润”蓝森麟,周莲英大凡治燥,以轻宣滋润治外燥,以滋阴养液疗内燥。诚然,此对“燥之为病,皆阳实阴虚,血液衰耗所致……是以外则皮肤皱揭,中则烦渴,上则咽鼻干燥,下则溲赤便难。”这类津液枯涸,失于儒润的燥证而言,“燥者濡之”固为常法。然而,究...  相似文献   

20.
宋景龄 《国医论坛》2012,27(5):43-43
燥病可分为外燥病、内燥病两类,外燥病系指外感六淫之燥邪为害,内燥病系指阴津耗伤而引发。现就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药浅述如下。1燥病的病因病机1.1外燥病外燥病可分为温燥和凉燥。温燥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