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的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预见性护理管理措施.并与实施前做对照,对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 预见性护理管理可成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人性化陪护管理结合的有效切入点,是目前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感染科陪护管理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针对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的陪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预见性护理管理措施.并与实施前做对照,对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和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预见性护理管理后病房管理、基础护理质量、消毒隔离质量评分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结论 预见性护理管理可成为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人性化陪护管理结合的有效切入点,是目前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感染科陪护管理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院陪护中心在老年病房陪护管理实施中的效果,为深化优质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成立陪护中心,制定和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相关知识培训,采用自行设计的陪护基础护理知识掌握情况测试卷和患者对陪护的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效果。结果成立陪护中心统一管理后,陪护人员基础护理知识知晓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结论医院陪护中心在老年病房陪护管理中发挥作用良好,有利于提升陪护质量,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感染科患者陪护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感染科陪护率"的活动主题,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实施对策制订、效果检验、效果巩固等,便利抽取44名住院患者及40名家属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陪护滞留病房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并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感染科陪护率从75.76%下降至37.50%(P<0.01);住院患者的满意度从91.67%上升至98.61%(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感染科陪护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统一管理医院陪护人员,改善病房环境秩序,确保病人安全。方法选择专业化的陪护公司,将护工纳入公司化管理,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结果实施陪护公司化管理后,陪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护理能力得到提高,改善了病房环境,提升了医院的社会效益。结论医院陪护人员公司化管理有利于病房环境秩序,保证病人治疗护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零陪护”管理在老年临床护理中的实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创建“零陪护”的老年护理管理方法。[方法]取消医院各老年病区病人自带的陪护,将护士和护工有机结合,实施老年病人住院“零陪护”的全程优质服务。[结果]护理工作高效有序,病房管理整洁安静,护理缺陷明显下降。[结论]“零陪护”管理可以提高护士、护工的整体服务意识,提高老年护理质量及病人、家属的满意度,真正实现病人安心、家属放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眼科病房无陪护护理模式的实施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7~12月眼科住院患者520例实施无陪护护理模式设为研究组,取2010年同期未实施无陪护的49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实施无陪护护理模式,可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在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解决介入病房陪护的供需矛盾,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尽可能保持较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方法回顾性调查我科28名医生、护士在患者陪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自行设计问卷,内容涉及医疗护理安全、病房管理、消毒隔离3个方面的常见问题。针对调查结果采取对策后再次发放调查问卷。结果100%医护人员认为病房陪护对干扰用药、消毒隔离、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有很大影响;96.42%认为会使病房杂乱,影响整洁度;89.3%认为会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率。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后88.9%以上的医务人员认为有明显改善。结论在介入病房陪护管理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线式”护理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的实施效果.方法 本科自2010年3月开始实施“一线式”护理服务模式,统计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实施该模式期间患者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医生满意度及病房陪护率的数据,并回顾实施该模式前本病房的满意度相关数据及陪护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通过实施“一线式”护理服务模式,患者满意度、医生满意度、护士满意度均较前提高,病房陪护率明显下降,两组数据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 “一线式”护理服务模式,提高了护士的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使患者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和实惠,医生获得了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融洽了医护关系、护患关系,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大幅度增高,病房陪护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行动研究引入老年干部病房陪护管理的效果。方法应用行动研究对老年病房陪护管理进行2轮循环,分析陪护人员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订老年干部病房陪护的管理方案,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实施行动研究的陪护管理后,护理安全得到更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各利益相关群体对陪护人员的满意度得到提高。结论制定的陪护管理方案经过行动研究实践的修改和完善,在老年干部病房中实施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陪护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娅  李芳  马艳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4):271-27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预防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基于循证护理制订护理干预措施,针对白血病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及特点,制订并实施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以及对环境、物品及人员的管理等措施。结果患者的医院感染知识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白血病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妇科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护理效果。[方法]在妇科病区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比分析开展前后护理工作质量及病人对护理人员评价。[结果]实施优质服务后,妇科病人按应灯率、护理差错率、需要陪护照顾率与实施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病人对护理人员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管理工作、健康宣教评分与实施前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提高妇科病区的工作效能,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符合广大病人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医院神经内科2007~2008年度医院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2007~2008年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838例,发生医院感染65人次,例次感染率为7.76%;其中年龄60岁以上患者医院感染占75.38%。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年龄大为神经内科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该医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比较高,应加强病房卫生管理和基础护理。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评价医院感染风险程度和干预措施的效果,为实施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风险评估模型,对医院感染风险及对高风险科室实施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通过评估,提出重症医学科为极高风险科室,同时评估出手卫生依从率低、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合格率低等为高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3个月后进行重新评估。手卫生依从率由53.78%提高到86.46%;手卫生正确率由66.78%提高到93.64%。环境表面清洁合格率由72.50%提高到100%。住院患者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率由7.50%降低到1.40%。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的运用,明确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点,可实现医院感染精准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对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医院感控知识定期系统培训效果。方法:采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2版)为教材,采用集体课堂授课、发放材料自学、现场操作、实地演示等方式对一所三级甲等医院96名感控联络护士进行培训,并采用问卷调查培训前、后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对医院感控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培训后测试成绩(16.48±1.99)分,与培训前(12.06±1.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答题正确率由60.20%上升到82.40%。结论: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医院感染控制联络护士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定期系统培训可提高其对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方法仍需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实施层级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建立层级质量控制网,落实层级管理,与临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结合弹性排班,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结果:实施层级管理后,临床满意度明显提高,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返洗率及差错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与实施层级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层级管理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和临床满意度,降低差错和不良问题发生率,减轻护士长管理压力,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7S管理模式在加强感染科低年资护士物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6月医院感染科低年资护士采用常规物品管理方法,自2018年7月—2019年12月实施7S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分析比较实施前、后物品管理合格率情况、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等。结果实施7S管理模式后,低年资护士检查过程物品分类存放、有效期管理、双人复核、备用药品清单等方面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物品管理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7S管理模式应用于感染科低年资护士物品管理中,可有效加强物理管理合格率,提升低年资护士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满意度,缩短护理实践,减少用药错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我院呼吸内科病房老年肺部疾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其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收住内科的经微生物检查证实49例继发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无真菌感染的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在呼吸内科病房中,老年患者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78%,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系(21.8%),呼吸道(26.9%),消化道(40.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9.8%)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其感染因素为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96.2%)和糖皮质激素(33.2%)、营养状况不良(58.3%)出现低蛋白血症及合并糖尿病、白细胞减少和侵袭性诊疗操作等。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痰培养,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感染菌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2.6%。氟康唑治疗有效率91.4%。研究组与同期无真菌感染的肺部疾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病死率分别为6.12%和0.82%,两组治疗无效的病例(恶化和死亡病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院内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宿主免疫状态、感染播散和疾病严重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该研究认为老年肺部疾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和影响预后的因素对其预防、诊断、治疗、改进预后和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除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儿童医院感染监测,分析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降低儿童医院感染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1994-2001年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进行综合分析,尤其对各年的感染率、构成比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8年内共有医院感染数2507例,平均感染率为5.03%,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性腹泻居首位。结论:对儿童医院感染的防范重点是提高儿童机体的免疫力,病房内空气消毒及合理使用各类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