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临床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CT平扫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比较2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吸痰的显示情况.此外,与同期进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动脉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腹腔干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肝动脉以及肿瘤的供血动脉.MIP与VP对2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VP对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4级以上肝动脉方面,DSA明显优于MIP(P<0.05);在3级以下肝动脉显示方面,MIP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MSCTA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肝内静脉4级以上的分支,MIP与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以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外科及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21):3891-38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供血动脉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间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30例,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薄层重建原始数据,行VR、MPR、MIP等重建方式,观察肝脏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肝动脉变异征像。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发现供血动脉,其中肝癌14例,肝母细胞瘤2例,肝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其中1例发现肝动脉变异。结论:运用MSCTA技术,可以确切的观察肝脏肿瘤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及其形态表现,并可清晰显示动脉变异,对肿瘤病变术前诊断及手术、介入治疗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肝动脉三维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16层螺旋CT对26例肝癌患者进行全肝增强双期扫描,使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肝动脉的形态、肿瘤供血动脉及其变异情况。MIP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 %、84.6 %和73.1 %,VRT对一级、二级和三级及其以下分支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88.5 %、69.2 %和42.3 %。MIP对三级及其以下肝动脉分支的显示优于VRT。结论 MSCT三维重建可以较好地显示肝动脉解剖及变异,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肝脏动脉早期扫描 CT 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 Trigger Bolus 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 CT 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 MSCTA 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 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Trigger 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对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价值。方法 34例肝癌患者D-TACE治疗后行螺旋CT肝双期扫描,5例同时行肝动脉MIP、SSD及门静脉MIP三维重建。结果 34例肝癌LP-TACE治疗后非坏死低密度区分为4个类型:周围型、侧边型、中心型和弥漫型。17例肝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强化;8例肝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无强化;3例肝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强化;6例肝动脉及门静脉期均无强化。2例肝静脉参于供血。5例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MEP、SSD成像可较好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的关系。结论 螺旋CT肝双期扫描及3DCT是评价肝癌LP-TACE治疗后肿瘤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无创伤性的有效方法,对其治疗效果的评估及继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肾上腺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5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肿瘤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7次,共发现肿瘤血管及侧支血管21支。MSCTA在显示肿瘤血管及其解剖关系方面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论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全面、清晰地显示肾上腺肿瘤的供血血管的起源、数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冬  罗娅红  郑文恒 《肿瘤学杂志》2015,21(10):839-842
摘 要:[目的] 在原发性肝癌病例中应用Phillip 256 iCT机全肝CT灌注扫描模式,探讨其一站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33例病例进行全肝CT灌注扫描及延迟扫描,获得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血管重建方法及肝脏灌注后处理软件。[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取良好的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图像,通过后处理可获得全肝灌注图像及肝动脉CTA、门静脉CTPA图像。其中所有病例上全肝灌注图像可以观察到瘤灶动脉供血增多、门脉血供减少;肝动脉CTA发现肿瘤血管20例、动脉扭曲移位14例、肝外动脉供血3例;门静脉CTPA上观察到门脉癌栓4例。[结论] 256多层CT一站式扫描可以评估原发性肝癌血管的形态及动态血流信息,全肝CT灌注成像可以量化评估肝内病灶血流灌注情况,实现肝脏一站式扫描,对肝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癌的血供特点并进一步观察肝癌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2例巨块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瘤体体积、白细胞和肝功能、生活质量变化。结果:MSCT(Multi-SlicesCT)肝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重建成功率均为100%,可清楚显示Ⅳ~Ⅴ级肝动脉血管,结合肝动脉DSA造影,发现肝动脉供应肿瘤组织中心部分,门静脉包绕肿瘤,供应周边组织;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白细胞和肝功能变化、生活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SCT可用于肝癌血管重建;肝动脉、门静脉双重化疗栓塞治疗肝癌,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诊为肝癌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记录造影参数,判断诊断价值。结果在81例患者中,病理诊断为肝癌67例,肝硬化14例,肝癌患者的BF值显著高于肝硬化患者,BV、TTS与TTP值显著低于肝硬化(P<0.05)。CT三维重建图像均可清晰所有患者的肝动脉,MIP、DSA、MPR/CPR重建方法显示肝血管有高度一致性,重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5.5%、81.3%和95.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可反映肝脏血流的灌注状况,可清晰肝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320排CT三维血管成像(CTA)对原发性肝癌(PLC)的诊断价值.方法:103例介入治疗前行全肝320排CT三期扫描及CTA重建的PLC患者,以DSA为参照,分析CTA对肝内瘤灶、动静脉瘘(AVF)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对其中3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比较其CTA与DSA的检出率.结果:CTA和DSA对肝内瘤灶的诊断及其血供评价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AVF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准确性为97.1%;31例PVTT患者中CTA发现29例优于DSA的22例(P<0.05).结论:320排CT及其CTA重建可对介入治疗前的PLC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诊断与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320排CT和CT血管造影(CTA)三维辅助成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分别行肝脏320排CT和16排CT的CTA影像资料,比较两种CT在显示肝内瘤灶、PVTT、动静脉瘘(AVF)和肝动脉起源走行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参照,41例PVTT患者中应用320排CT诊断瘤灶39例,明显优于16排CT诊断的32例;320排CT和16排CT诊断瘤灶的灵敏度分别为97.6%和92.7%,诊断AVF的准确度分别为97.1%和85.4%;两者对肝动脉起源走行和解剖变异的显示基本一致。结论 320排CT和CTA除了具备16排CT的优点外,还能以更高的图像质量完成对肿瘤及肝脏血管的四维成像,诊断原发性肝癌更快速、准确,对介入治疗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合并门静脉癌栓的中晚期肝癌均在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基础上加门静脉癌栓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I)。结果:穿刺准确度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总有效率76%。结论:TACE加PEI治疗中晚期PHC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效果优于单纯的TACE。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前,需详细了解肝脏及肝脏肿瘤的血管准确解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后处理技术成熟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A在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y-portal vein fistula,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0-01-2015-10-01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0例PLC患者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临床资料,评价HAPVF和肝动脉-肝静脉瘘(hepatic artery-hepatic vein fistula,HAHVF)发生率及其与肿瘤大小、部位和肝硬变程度的关系;肝外供血动脉与毗邻肿瘤的关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PLC血管异常的准确性.结果 90例PLC患者中,共发现HAPVF 48例,发生率为53.3%,其中A组0例,B组5例(10.4%),C组17例(35.4%),D组26例(54.2%);中心型28例(58.3%),周围型20例(41.7%);Child-Pugh A级34例(70.8%),Child-Pugh B级12例(25%),Child-Pugh C级2例(4.2%).HAHVF 4例,发生率为4.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肝硬变程度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CTA共检出HAPVF 45例,中央型28例,准确率为100.0%(28/28);周围型17例,准确率85.0%(17/20);总体准确率为93.8%(45/48),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5.19例患者存在24条肝外供血动脉,均发生于C组和D组,周围型和中心型分别为 87.5%和12.5%,MSCTA发现22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 MSCTA技术可准确显示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肿瘤大小及肝硬化分级是肝动-静脉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外供血动脉多发生于块状型、巨块型且位于多肝脏边缘区域的肝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0次进行DSA的同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检测血清的VEGF水平。结果24例HCC血管造影中,18例有肝动脉肿瘤染色,瘤区肝动脉染色15例为多血供,3例为少血供;4例仅表现为门静脉供血; 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且合并大量门静脉瘘;另1例肿瘤无血供,HCC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194.5±14.2)ng/L与对照组(132.4±47.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癌病灶血供丰富或伴有动静脉瘘形成者,血循环中VEGF浓度明显增高,且和肝内播散、肝癌复发及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对31例3D-M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 13例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位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3D-MSCTA在31例患者中, 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 2例为三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 大脑前动脉瘤7个, 大脑后动脉瘤2个, 后交通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瘤12个, 基底动脉瘤3个, 胼周动脉瘤1个, 小脑上动脉瘤1个。M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动脉瘤最小1.0mm×1.3mm, 最大59mm×73mm。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 M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 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MSCTA漏诊。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0%。结论 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结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原发性肝癌(HCC)并门静脉癌栓(PVVT)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HCC合并PVVT患者,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观察肿瘤及癌栓的近期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作多因素分析。结果:原发灶肿瘤近期有效率71.9%,癌栓有效率为81.3%。平均生存时间为20.63±1.23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0±1.0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癌栓类型、肝功Child-Pugh分级、卡氏评分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TACE联合3DCRT治疗肝癌合并PVTT疗效好,损伤小,易耐受,是治疗HCC合并PVTT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外科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5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或第一分支癌栓的患者,均行肝癌联同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其中94例患者术后行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结果术后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余术后恢复良好,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86/148)、18.9%(28/148)、5.4%(8/148)。结论肝切除和门静脉切开取栓术是肝细胞癌合并PVT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联合肝动脉和(或)门静脉化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癌肝转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与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近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25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腺癌,原发灶均被切除,所有患者在TACE中均先进行肝动脉DSA,根据肝内转移瘤的动脉供血情况、瘤体的染色程度,将转移瘤的血供类型分为3种:富血供、中等血供和乏血供,并判定肝转移瘤的DSA表现及其与TACE近期疗效的关系。结果 255例患者中富血供者34例、中等血供者69例、乏血供者152例;富血供者中有效者(CR+PR)25例,中等血供中有效者(CR+PR)17例,乏血供者中有效者(CR+PR)31例;富血供型与中等血供型、乏血供型组间近期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等血供型与乏血供型近期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行TACE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肝区不适或疼痛,未出现肝功能衰竭,未见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胃肠道癌肝转移瘤的血供类型以乏血供型为主;TACE对胃肠道癌肝转移瘤富血供者的疗效明显优于中等血供和乏血供者,对于中等血供型和乏血供型肿瘤应结合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方法,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