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具有哲学思想特色的编辑学著作——《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再评●李立范【武汉】《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钱文霖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下简称《导扬》。)问世3年来,人们多有评述,至今不绝,何也?编辑学专著面世80余部(林穗芳语...  相似文献   

2.
登高览群山——记科技编辑方法论的首倡者钱文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2年初冬,莽莽书林悄然增加了一枝清新的小葩——《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导扬”即鼓吹宣扬,引发助长之意。它很快引起了反响:迎着岁寒,科技编辑方法论先后在全国大学出版社科技编辑讨论班、鄂苏浙3省科技编辑学术年会和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专题论讨会上,成了引人注目并受  相似文献   

3.
从《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看积累流派理论的基本特点李立范钱文霖主编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1一274.ISBN7一5609一0756一3/G·60新华书店湖北发行所经销定价:2.45元笔者曾对编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  相似文献   

4.
编辑学作为“学”来研究,在我国已有近10年的历史,成绩斐然。最近,又成立了中国编辑学会,这标志着我国的编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编辑学要真正立于学科之林,还有赖于编辑学理论大厦的建立。目前,对编辑学的研究,大家都感到还不够深入,许多有识之士更是大声疾呼:编辑学研究要深入下去!如何深入?不少人在思考、探索,纷纷寻找理论深入的突破口。对此,新近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钱文霖编审主编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以下简称《导扬》)一书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集式的专著专著式的文集──《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导扬》编撰一得许淳熙【武汉】反映学术成果之书籍的编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专著形式,二是文集形式。专著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纵深发展,反映出系统性与整体性;文集的特点,则是全面铺开,起点较高,反映...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度分化,科技编辑怎样发挥学术作用、提高出版物质量,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科技编辑方法论应运而生,另辟蹊径,探寻各门学科共同遵循的一般规律,构建了一批普适的方法,并在实际运用中显示了方法的威力。 本书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关于科技编辑方法论的书,汇集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学报编辑部和其他科技期刊十多位同志的部分研究成果,用以为科技编辑方法论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导扬”(鼓吹宣扬,引发助长)。  相似文献   

7.
目录0引言 11 出版科研的组织话动 21.1 组织论文作者出席各个层次的出版理论研讨会 21.2 颁发出版科研组织奖 31.3 开展国际编辑出版学术交流 31.4 拟订出版科研课题计划 31.5 组织推荐出版科研著作,设立出版科研基金 32 出版科研的园地建设 42.1 《出版科学》力求“闻达于诸侯” 42.2 《湖北图书通讯》,可耕可种的“自留地” 92.3 社刊社讯,未被遗忘的角落 93 出版科研的群众队伍 93.1 科研队伍的规模 103.2 发表论文的数量 113.3 科研人员的构成 124 出版科研的中坚分子 124.1 蔡学俭和他执笔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 124.2 钱文霖和他的科技编辑方法论 134.3 向新阳和他的编辑学理论研究 144.4 曹之和他的中国古代出版史研究 154.5 罗紫初和他的图书发行学体系 164.6 胡光清和他的编辑思想史研究 174.7 王建辉和他的出版文化观 18  相似文献   

8.
进展与隐忧:近年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范 《编辑学报》2002,14(2):93-95
介绍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期间,以硕士论文为代表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的概况,评述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持续发展现象及重要进展,分析科技编辑方法论与编辑学研究中存在的学科带头人、理论宣传普及、学科地位及硕士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实践中的科技编辑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姚绍德 《编辑学报》1994,6(4):198-202
我实践中的科技编辑方法姚绍德在当前编辑学的研究中,科技编辑方法论的开拓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尽管它的运用离不开编辑的科技基础知识素养(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也不可取代专家审稿,但是,在编辑实践中是否掌握这方法论和是否自觉运用这方法论,工作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中的科技编辑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的科技编辑方法论钱文霖1方兴未艾科技编辑方法论一说是1988年正式提出的。那年,华中理工大学开始招收科技编辑方向的研究生,设置的学位专业课就是科技编辑方法论。尽管这是以80年代初以来的积累为基础的,但当时对于科技编辑方法论的理解还很零散、很模糊...  相似文献   

11.
溪汇大江流——钱文霖编审与科技编辑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11月中旬,初冬的京城已有几分寒意,而位于西郊的京燕饭店却洋溢着热烈的气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名代表济济一堂,出席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建会10周年学术研讨会。大会的第一个主题报告《科技编辑方法论与人才培养》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回荡全场的掌声表达出代表们对孜孜探索者的由衷赞赏。这位颇具学者风度的报告人就是“科技编辑方法论”的首倡者钱文霖编审。  相似文献   

12.
严复所写的《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一文,较完整地反映辛亥鼎革之后他的建国构想和政治主张,故在其晚年政治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近百年严复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学者一直未能确定严复写作此文的时间,成为严复研究中悬而未决之问题。根据新发现的《爱国白话报》《申报》的有关记载,在学界既存研究的基础上,对严复此文的成文过程再做一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教委199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公告中得悉,由华中理工大学钱文霖编审主持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荣获三等奖。据悉,编辑领域中的研究获科技进步奖在我国尚属首次。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信息的传播、思想的交流,科技编辑肩负科技信息的导向与把关责任,辨识真伪、防止错误信息流于社会是科技编辑义不容辞的职责。随着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创立审处科技信息的方法。在钱文霖编审领导下,华中理工大学、湖北科技出版社等单位的一批科技编辑经过十余年的从实践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的长期积累,终于创建了科技编辑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日前从国家教委199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公告中得悉,由华中理工大学钱文霖编审主持的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荣获三等奖。据悉,编辑领域中的研究获科技进步奖在我国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
科技编辑的现代意识《航空工艺技术》编辑部副主编刘柱科技编辑除具备科技专业知识、编辑业务技能之外,还应树立现代意识,以适应当代社会对科技编辑提出的新要求。1.主体意识编辑的主体意识是编辑对其自身主体性的自觉意识。在编辑活动中,编辑相对于他的直接对象──...  相似文献   

16.
尽管科技编辑方法论的运用离不开编辑的科技基础知识素养(不是学科专业知识),也不可取代专家审稿,但是,在编辑实践中是否掌握这方法论和是否自觉运用这方法论,工作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我从事科技编辑工作10年的实践经验中感到有两个方法对提高编辑技能和期刊编辑质量是很切实有用的。 1.逻辑推理法众所周知,今天没有几个学者能够不加限制地自称为某一学科的专家(维纳),作为较少参与具体科技实践活动的科技编辑,更不可能成为兼通百家的博士。面对各专业、  相似文献   

17.
李立范 《编辑学报》1999,11(1):59-61
钱文霖,主编.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第1版.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256页.850×11681/32.ISBN7-5609-1771-2/G.179.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定价:15.00元。以和谐为题妄评钱文霖先生主编的《科技编辑...  相似文献   

18.
钱文霖编审是我的导师,自我第一天当上编辑起,就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88年我有幸成为他的开门弟子,师从钱老师研究科技编辑方法论.十几年来,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我对编辑、研究、事业和人生的认识.钱老师是属牛的,他曾经以牛自喻回顾了他所走过的编辑之路,而牛的默默耕耘、奋力开拓、淡泊名利正是钱老师20余年的编辑生涯和人生历程的极好写照. 1 牛之耕耘 牛的最大特点是能干活,牛的可敬品格是奉献. 钱老师是1973年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开始是主编<湖北青年>杂志,1979年后又由组织安排去办<华中工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一直干到退休,其间,还同时在我校出版社主持编辑工作10余年.  相似文献   

19.
王振锋同志的《编辑学学科建设与编辑概念的发展——兼答所谓编辑概念泛化问题》(以下简称《发展》)一文,用了一个专论式的题目,其实从头至尾都是针对王华良同志的《试论界定“编辑”概念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问题》)的。  相似文献   

20.
近读周百义写的《唐浩明:归来依旧是编辑》(刊于《出版史料》2020年卷)有点感想.唐浩明1982年进入岳麓书社做古籍图书编辑,曾任副总编辑,2016年退休,有34年编龄.他编辑了《曾国藩全集》《胡林翼集》《彭玉麟集》《曾国荃全集》等近代名人的文集.他还点评了曾国藩的家书、奏折、嘉言,写了数十篇研究曾国藩的论文.他不仅是著名的古籍图书编辑,还是研究曾国藩的学者.在业余他还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杨度》《张之洞》,作品多次获奖,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