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同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47-147
目的研究西药加络病结合治疗LE(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LE(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的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为38例,使用西药治疗,B组为40例,使用西药加络病的辩证治疗法,两组治疗没有明显不良反应。结果 A组与B组相比较,B组使用西药加络病的治疗法对LE(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有效率更高,其免疫指标和皮肤黏膜损害改善更明显,不良反应也更少。结论西药加络病辩证治疗LE(红斑狼疮)皮肤黏膜损害比单纯使用西药治疗,显得更为有效,并且促进激素的减量或是停用。  相似文献   

2.
一对本病的认识 红斑狼疮(LE)属结缔组织疾病(或称胶原性疾病),本病是一个病谱性疾病,一端为盘状红斑狼疮(DLE),主要病变在皮肤,另一端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皮肤病变以暴露部位明显,早期多见于面部,往往累及两颊及鼻梁而形成蝴蝶状,也可发于四肢,常对称分布,其损害部分大小不等,不规则的LE疏散分布,颜色鲜红,边缘有痒或烧灼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研究红斑狼疮(LE)的皮肤粘膜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总结并分析红斑狼疮的治疗要点.方法选取我院红斑狼疮患者56例,随机分配,其中A组2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B组28例直接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对比治疗的效果.结果A组与B组患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LE,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皮肤粘膜损害程度,并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是一种复发性无疤痕性浅表的红斑狼疮(LE),是以环状、多环状、丘疹鳞屑性皮损为特点,对光敏感,主要分布子躯干上部,而系统损害较轻,预后较为良性。本病由Sontheimer等1979年首先提出并命名的,作为LE的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称 SLE)是一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全身结缔组织疾,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本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诊断应符合下列三项标准之一:(1)有皮肤病变,又合并内脏损害,而且红斑狼疮(LE)细胞检查阳性或皮肤活检阳性者;(2)虽无皮肤病变,但有多脏器损害,且 LE 细胞检查阳性者;(3)有多脏器损害,基本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在14项临床表现中有4项以上阳性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SLE)是一种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临床上伴皮损者高达85%,近年来中国药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中医药治疗SLE伴皮损及实验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于35岁者占90%。以皮肤、关节损害为首发表现者占58%,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者占17%。入院后都给予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环磷酰胺(细胞毒药物)。显效21%,有效75%,总有效率约96%。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年龄高峰在15—35岁,首发表现以肾外损害多见。规范化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狼疮性肾炎(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5LE)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内脏损害,约50%-90%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有LN的临床表现,肾活检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LN易并发感染,病情变化及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除与LN的病理类型有关外,与感染密切相关。感染是引起病情复发、加重,导致治疗失败和死亡重要原因,而下呼吸道是LN患者发生感染的最常见部位。因此,做好LN并发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全身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为多脏器损害,病程迁延反复,缓解与复发交替出现。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防治水平,现总结我院62~83年间住院的 SLE100例,其中资料完整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者75例作一分析。一般资料一、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符合以下三项诊断标准之一:1.有皮肤病变,又合并内脏损害,且狼疮(LE)细胞检查阳性或皮肤活检阳性者。2.虽无皮肤病变,但有多脏器损害,且 LE 细胞检查阳性者。3.有多脏器损害,基本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约有25%引发甲改变,其中甲剥离是SLE中最常见的甲异常改变。甲床过度角化可见于SLE和盘状红斑狼疮(D LE)。累及甲的DLE极为罕见,局限于甲的DLE则从未见报道。作者报道1例患者近甲襞损害极似典型DLE皮肤损害,此类报道尚属首例,该患者还有显著的甲下过度角化症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该患者的生物学改变提示该病为系统性疾病,只有联合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异维A酸及抗疟药可改善甲损害,而这种极罕见的甲下过度角化症对治疗有局部抵抗。由角化过度型甲盘状红斑狼疮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上的困惑@Richert …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下简称SLE)是一种累及多个系统的疾病,许多临床、放射学和病理学资料表明,肺部损害比较常见,且有一定重要性。现将我院1963年4月至1978年10月间住院的130例SLE患者的肺部表现加以分析和讨论。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均符合下述条件之一:(1)有皮肤、内脏损害,狼疮(LE)细胞阳性和/或抗核抗体阳性,皮肤活检阳性;(2)无皮肤损害,但有多脏器损害,且LE细胞阳性和/或抗核抗体阳性;(3)有多脏器损害,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SLE诊断标准。SLE患者有肺部症状、体征或X线胸片有阳性发现者为肺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弥漫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主累及皮肤黏膜、骨骼肌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同时还可以累及肺、心脏、血液等多个器官和系统。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发病高峰为15—40岁。大多数为散发皮肤病变出现,如盘状红斑(DLE),是SLE的慢性皮肤损害,约有2%~10%的DLE可发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SLE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弥漫性或局灶性受累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精神性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40%在发病时即出现神经精神性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2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男女比例1:4.3,平均年龄11.4岁。首发症状中非特异性症状及皮肤黏膜损害均为31%,关节肌肉症状为19%,血液系统损害及肾脏损害分别占13%、6%。后期血液及肾脏损害分别上升达72%、59%。8例肾活检结果中以Ⅳ型狼疮为主(88%)。32例病人中有9例在疾病早期曾有误诊,误诊率达28%。ANA、dsDNA阳性分别为87%、90%,C3降低为37%,狼疮细胞检测阳性率达58%,15例病人中14例(93%)EB病毒壳抗体IgG阳性。结论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男女发病差异较小;首发症状以非特异性症状及皮肤黏膜损害为主,后期则以血液及肾脏损害为主;其发病与EB病毒关系密切;该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SLEEP)脑电图与临床分析。方法:回顾10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脑电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异常,异常率为39.62%:其表现为:25例(59.5%)轻度异常,脑电图表现为弥漫性损害:15例(35.7%)中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2例(4.7%)重度异常,脑电图表现局灶性损害。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的脑电图表现,对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缔组织病的红斑狼疮(LE)大多伴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皮肤粘膜病变。据统计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皮损发生率约为60~72%。据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RA)修订的SLE诊断标准中与皮肤粘膜有关的症状占4/11项,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6.
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LE)是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侵犯全身各器官、组织,临床分型及表现多种多样,认识每一种类型并能正确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皮肤红斑狼疮(LE)且经光敏试验证实有疾病相关遇光加重史的患者可能对光防护和(或)药物治疗无效。UVB硬化治疗可提高光敏性疾病患者对周围环境紫外线辐射(UVR)的耐受力。目的:研究U VB硬化治疗对红斑狼疮患者皮肤表现的效果及红斑狼疮患者对UV R的耐受性。患者和方法:回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红斑狼疮皮损及前臂外侧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的结果。盘状红斑狼疮(DLE)皮损阳性率为87.5%,前臂外侧正常皮肤阳性率为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阳性率为88.6%,前臂外侧正常皮肤阳性率为83.3%。笔者认为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是红斑狼疮(LE)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对LE诊断意义较大,尤其是非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SLE的诊断有特异性,也可以作为鉴别DLE和SLE的一项特异性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红斑狼疮皮损及前臂外侧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的结果。盘状红斑狼疮(DLE)皮损阳性率为87.5%,前臂外侧正常皮肤性率为0。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阳性率为88.6%,前臂外侧正常皮肤阳性率为83.3%。笔者认为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是红斑狼疮(LE)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对LE诊断意义较大,尤其是非暴露部位的正常皮肤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对SLE的诊断有特异性,也可以作为鉴别DLE和SLE的一  相似文献   

20.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影响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英堂 《广东医学》2006,27(8):1223-1224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影响治疗转归的预后因素。方法对住院的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疗效与发病年龄、出现精神神经症状的时间、临床表现类型以及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有关,发病年龄较轻组(11~30岁)治疗有效率为53%,而年龄较大组(31~46岁)有效率为83%(P〈0.05);2年内发生神经精神症状的治疗有效率为48%,两年后的有效率为100%(P〈0.01);临床表现越严重,治疗有效率越差;合并两个以上脏器损害的有效率为36%,与无合并损害和合并单个脏器损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病越年轻发生或SLE后越早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其预后越差;本病以精神异常临床表现为主者其预后较好,以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为表现者其预后较差;无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损害者预后较好,合并多重要器官损害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