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核心素养的新课程背景下,生涯规划对于高中生长远发展影响深刻。体验式德育活动强调德育回归实际生活,通过各种情景,开展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主题体验、活动体验、课程教材体验、评价体验,将德育教育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迅 《职教通讯》2012,(6):52-54
随着德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体验式教学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认可和推崇。要在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式教学方式,需要从学生增强体验意识、完善体验人格、选择合适的体验内容、掌握体验方法和实现体验目标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面对目前中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新特点,针对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德育方法陈旧和德育的实效性低下等问题,永康市永康中学走上了以主体体验式德育为特色的道德教育探索之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创造特设的道德体验情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丰富道德体验,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永康中学体验式创新德育的基本构架体现了德育的实效性原则,给学校道德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高中英语课程以语篇为依托的课程架构为充分发挥英语学科的德育功能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德育资源。本文依据一定的德育元素分析框架,以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为对象,结合内容分析,提炼其语篇文本主题所蕴含的德育渗透内容,并进一步探究该版教材中德育渗透内容的分布与构成特点,从而为开展高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国家、族群之间的文化或文明冲突,代际的价值共识破裂,个体生命意义感和道德信仰的缺失等都是德育工作面对的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典型问题,因此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与教材非常重要。对于进德育课程与教材的传统文化,可以从文化信仰、说理方式、共同记忆和历史遗产等角度来理解和诠释。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和教材将有助于学生以“文化自觉”的状态参与世界格局的“文化共生”,促进价值沟通和群体圆融,促进个体的意义追寻和信仰生成。就内容而言,需要融入的有作为中国文化认知的框架性内容、作为德育课程依据的原理性内容以及作为不同学段培养重点的实践性内容等。就融入的策略和原则而言,政策研究和开发设计需要对不同融入方式的效果和前提有准确把握,处理好古今意义的有效关联,高度重视传统文化资源的选择质量。  相似文献   

6.
利用体验式班会的特点和优势,理论上能够有效减轻重理论灌输、轻道德体验的传统德育弊病,带来更好的德育效果.文章以七年级学生为对象,以行为规范主题教育为内容,对体验式班会的实践展开论述.实践表明,体验式班会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和思想,有利于学生体悟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是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验式德育具有主体参与性、亲历性、情感性、生活性的特点,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并顺利实现三维目标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讲究方式方法,深入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和重要价值,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入钻研教材,理顺教学思路,科学设计体验步骤,全面激发学生的体验热情。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自主接受德育熏陶和教化,形成正确的人生三观。本文则结合体验式德育的基本特征,综合分析高中政治教学中体验式德育的融入现状、价值以及具体对策,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德育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体验式德育在提升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体验式德育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德育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主张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9.
方艳丹 《广西教育》2010,(27):22-23
本文提出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德育课程中合理设计并实施"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外活动、课程考核等环节中应用以"学生参与活动——亲身体验——感悟内化——外化践行"为特点的体验式教学,以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行为养成相统一的德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丰富学生生命体验、建构道德与审美、完善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建构校本德育课程是落实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文中通过以成语文化为题眼,打开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视角;以学科统整为主线,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新模式;以人文环境为核心,打造校本德育课程的新空间;以创意活动为路径,推动校本德育课程的新体验;以家校协同为支撑,释放校本德育课程的新能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以传统文化与国学为背景的校本德育课程学校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11.
申卫革 《教育科学》2012,28(1):17-21
德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德育纲要、德育课程标准、德育教材而体现,我国当下的德育改革扭转了传统德育的成人化倾向。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德育教材以及德育课程实践形式的分析,反思了我国当下德育政策的去成人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传统语文教学大纲、教材体系不足的理性反思,通过两种不同类型语文教材异同与优劣的比较.给我们展示出教材建设一片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何建设科学、合理、高效的语文教材体系,已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并成为新一轮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心。  相似文献   

13.
STS (“科学·技术·社会”)革新教材 ,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文章介绍了STS产生、发展及其特点。谈了打破传统的教材模式 ,让师生真正进行一种共同的讨论式的学习、走出学科 ,在“综合”中求得拓展的新天地、让学生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为教育注入创新的生机和活力的三点体会。最后从新世纪高度阐明了高师院校借鉴STS的模式改革课程教材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教学的课程改革现状及新冠疫情下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契机,探讨了线上课程多平台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及多场景互动的“教”“学”新特征。多样化在线直播平台的融合,不仅创设了多场景的教学组织形式,而且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情境,为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变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时间窗口,“倒逼”我国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游戏融入到各项教育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学习、轻游戏的现象。游戏多元化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符合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能够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为此,高师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以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17.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在课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暴露出了育人功能不强、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规范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完善的教材评估体系等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建设应突破传统的语言类教材编写观念,丰富教材内容的教育元素增强教材育人功能;创新语言学习内容及活动设计,实现语言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特色;完善教材评估体系,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提高教材建设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为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质量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项教学实验改革的产物,中学化学程序启发教材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缺陷和不足。本文对程序启发教材的特色、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析,并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课程是一种文化,它内在地包含民族地区的文化。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与其社会生活有天然的联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民族文化取得合法的身份,要求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有足够的民族文化自觉,让民族文化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又为民族地区的语文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地充实语文德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韩国现行小学《道德》教科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作为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自当代韩国建国以来,为传承儒家思想,国家正式把儒家思想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道德》课也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正确生活》作为韩国现行小学《道德》课教材不仅体现了第七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还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文化特点。本文就《正确生活》教科书进行简单的评析,希望能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