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炮制对乌头各部位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与其自身含量差异。方法:以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和三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川乌、生附子中总生物碱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9%,1.33%。生川乌、生附子中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总和分别为0.74%,0.96%;生川乌、生附子中三种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分别为0.032%,0.001%。生川乌炮制后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55%,三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为0.125%;附子的两个炮制品,白附片和黑顺片总生物碱含量降低,其含量分别为0.07%和0.05%,白附片、黑顺片中三种单酯型生物碱略有升高,其含量均为0.012%。炮制品中三种双酯型生物碱均未检测到。三种炮制品中总生物碱含量比为,制川乌:白附片:黑顺片=11∶1.4∶1,三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比为,制川乌:白附片:黑顺片=10.5∶1∶1。结论:乌头不同部位中生物碱的含量差异较小,炮制后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变化较大。炮制对乌头不同部位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要大于其自身含量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对比研究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3种附子加工品的生物碱含量.方法 采用常用滴定、UV、HPLC方法分别测定附子3种加工品的总生物碱,酯型生物碱,乌头碱、乌头次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 盐附子同黑顺片、白附片相比,总生物碱含量下降80%~85%,酯型生物碱下降70%~85%,乌头碱等等双酯型生物碱下降90%以上,其中乌头碱下降92%以上.结论 在生物碱含量方面,盐附子与黑顺片、白附片有显著差异,后二者差异较小.建议新版药典单列盐附子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3.
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乌头碱等6 种单酯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生附子、黑顺片和白附片及生附子与大黄配伍后生物碱的含量进行测定,从化学成分角度为阐释附子炮制及配伍减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Phenomenex Gemini C18 色谱柱(4.6 mmx250 mm,5 μm),以乙腈-40 mmol·L-1 醋酸铵缓冲液(氨水调pH9.8)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35 nm。结果:附子中6 种酯型生物碱分离良好,各成分的质量浓度与峰面积在测定范围内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102.4%;与生附子相比,黑顺片、白附片及生附子大黄配伍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结论:该方法稳定可靠、简便易行,可用于附子类药材中6 种酯型生物碱的同时定量分析;炮制或配伍可明显降低附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从而降低其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寻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的适宜炮制方法和加热时间。方法:按照药典方法,以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采用HPLC法,检测蒸制1~8 h和煮制1~6 h(间隔为1 h)的制川乌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等6种生物碱的含量,分析制川乌片中单、双酯型生物碱的总量随炮制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生川乌片制备的制川乌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均在炮制1 h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超过0.040%的限量要求,且内无白心,但此时麻舌感强烈,随炮制时间延长,麻舌感逐渐减弱。蒸2~8 h制品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0.070%~0.15%的含量要求,在蒸5 h达最高,较生品升高约142%;煮制品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含量范围。结论:以制川乌传统质量和生物碱含量要求为指标,生川乌片制备制川乌选用蒸法炮制4~6 h为宜。  相似文献   

6.
胆巴炮制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胆附片与无胆附片的成分异同,探讨胆巴炮制与无胆炮制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种附子炮制品(生附片、黑顺片、熟附片、蒸附片、炒附片)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江油产生附片质量最优,去皮可以提高附子中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有胆炮制黑顺片、熟附片均能显著降低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但同时有效成分单酯型生物碱及总生物碱流失严重;无胆蒸制或炒制附片能有效去除毒性成分并保留有效成分,"去毒存性"能力较好。结论不同炮制方法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附子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增加有效成分单酯型生物碱含量,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但有胆炮制附片存在炮制过度之嫌,无胆炮制工艺简便易行,不易引入无机杂质,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浸泡程度对川乌炮制品传统质量及生物碱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考察川乌2010年版《中国药典》炮制法中"浸泡至内无干心"的科学性。方法:制备浸泡不及、适中和太过的川乌浸泡品及其蒸制品,观察性状,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方法测定各样品中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结果:浸泡适中炮制品易于切制,饮片片型平坦,不易破碎。浸泡使生物碱类成分含量降低,随浸泡程度加深,双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8.7%,36.8%,44.9%,单酯型生物碱总量的降低率分别为21.8%,25.5%,40%。蒸制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降低,较生品均降低>98%;单酯型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约为生品2倍。结论: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蒸制品中生物碱类成分变化适中,饮片质量较佳,川乌浸泡至"内无干心"具有一定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半夏配伍川乌产生相反作用的化学成分的变化。方法:定量分析川乌单煎液及其与生半夏共煎液的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配伍比例对川乌与半夏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定量分析煎煮时间对川乌与半夏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定量分析生、制川乌单煎及其与生、法半夏共煎液中乌头碱类生物碱的含量。结果:显示生川乌与生半夏的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高于生川乌单煎液,而生川乌与法半夏的共煎液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有所减少;长时间煎煮能更有效地降低川乌与半夏共煎液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论:川乌与半夏配伍毒性增强,同时说明川乌与半夏是否可以共用与煎煮时间,半夏的炮制和药液的pH值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主观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炮制工艺,探究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考察结果,以煮制时间、水漂次数、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为主要因素建立正交实验,通过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最佳炮制工艺参数。采用HPLC法对各炮制环节的附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比较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在质量分数20%以上的胆巴溶液中浸泡能达到防腐的目的,且浸泡20d以上附子的质量相对稳定。黑顺片炮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煮制时间8min,水漂次数4次,蒸制时间3h,干燥温度60℃;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泡胆和漂洗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煮制和蒸制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结论 实验优化所得的黑顺片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炮制过程中各环节对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为进一步探讨黑顺片的现代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6)
目的研究砂烫生附片代替炮附片(砂烫黑顺片)的可能性。方法泥附子切片制成生附片后砂烫,并观察其外观性状。HPLC法测定单酯型(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和双酯型(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生物碱总含有量。结果两种炮制品外观性状均无明显差异。砂烫生附片制备前双酯型生物碱总含有量为0.067 5%,制备后降为0.001 5%;炮附片制备前后均检测不到。砂烫生附片制备前单酯型生物碱总含有量为0.014 1%,制备后增至0.038 2%;炮附片制备前为0.019 5%,制备后降为0.011 4%。两者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双酯型生物碱总含有量不得超过0.020%)。结论砂烫生附片(仲景制法)具有低毒高效的特点,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煎煮时间对附子水煎液总生物碱和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采用HPLC,Agilent ZORBAX Extend-C18分析柱测定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结果: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不同炮制品中总生物碱的溶出率变化不明显;不同炮制品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其中乌头碱(AC)含量最低,水解最为彻底。结论:临床大剂量应用附子时,最大限度发挥其药理作用,恰如其分地掌握剂量与煎煮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烘箱烘烤对附子中酯型生物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烘箱烘烤对附子中双、单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切片→护色→烫漂→烘烤的方式对附子进行加工,以双、单酯型生物碱含量作为检测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考察烫漂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对附子中两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随各因素强度的增加,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减少,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增加.10个加工品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均满足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对白附片、黑顺片、淡附片的限量要求,其中6个加工品中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满足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对白附片、黑顺片的要求.结论:烘箱烘烤加工附子能满足2010年版《中国药典》对双、单酯型生物碱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浸漂、煮制、盐制等炮制工序对淡附子所含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按中国药典炮制淡附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3种双酯型生物碱、3种单酯型生物碱和苯甲酸的含量,并与盐附子浸漂对照饮片、清水煮制对照饮片进行比较。结果:盐附子浸漂后,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和苯甲酸含量均降低,各类成分含量降低率为55%~90%。煮制后,淡附子和清水煮制对照饮片中的3种双酯型生物碱总量分别降低了95%、93%;3种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分别升高了0.5倍~1.8倍、2倍~3倍;苯甲酸含量虽然分别降低了65%~75%、55%~60%,但其含量却高于盐附子浸漂对照饮片。结论:在制备淡附子时,浸漂工序除去盐分的同时,其成分也大量流失;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发生水解,甘草、黑豆煮制对双酯型生物碱及其水解产物含量的影响与清水煮制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附子配伍和汤剂pH对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附子配伍和汤剂pH对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影响,探究附子配伍禁忌的化学实质.方法:HPLC测定生附子配伍半夏、瓜萎、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以及附子采用不同pH的酸水、碱水煎煮,或附子配伍酸性药物、附子配伍碱性药物汤剂中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配伍半夏、瓜蒌、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与其单煎液比较,配伍组汤剂pH均变小(酸性增强),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二者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附子用酸水煎煮或配伍酸性药物,随着汤剂酸性增强,其双酯型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附子用碱水煎煮或配伍碱性药物,汤剂pH >7,其双酯型生物碱完全破坏.结论:附子配伍禁忌的化学实质为汤剂的pH降低,使双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毒性增大;双酯型生物碱酸性条件下较稳定,碱性条件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考察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生附子、黑顺片分别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的量,分析共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之间的转化。方法采用HPLC及电喷雾质谱技术,对川乌、草乌、生附子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川贝母配伍前后双酯型生物碱进行定量测定。结果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在与浙贝母配伍时能够抑制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而与川贝母配伍对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转化则起到促进作用。结论从化学成分量的变化方面分析,中药"十八反"之"乌头反贝母"并不是绝对的,乌头属中药及其炮制品与浙贝母配伍"相反",与川贝母配伍"不反"。  相似文献   

16.
Liu Z  Yan X  Xu CX  Hou DB  Yuan XH 《中药材》2011,34(11):1781-1784
目的:探讨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提取的影响因素,确定适宜的提取条件。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对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最佳双酯型生物碱提取工艺为:在15℃条件下,将附子粗粉置于10倍无水乙醇中冷浸3次,每次1 d,双酯型生物碱收率为0.57%,质量分数为18.81%,其中中乌头碱、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收率分别为0.16%、0.032%和0.38%。结论:该提取方法高效、低毒、经济、操作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川产地道药材附子为材料,研究喷施烯效唑对其原植物植株形态及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为附子高产栽培措施的制定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在附子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期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观测不同处理下植株主要形态特征并测定子根中总生物碱含量。结果:附子原植物经烯效唑处理后,表现出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小,茎粗、叶片数、须根数、干物质量增加等变化;子根中总生物碱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或降低,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烯效唑对附子总生物碱含量无显著影响,从调整植株形态的角度考虑以子根形成期喷施效果更好,增产作用以子根膨大期效果更佳,均以120 mg/L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