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单侧前庭功能低下不是疾病诊断名称,而是基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而定义的功能状态诊断。按照病程,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单侧前庭 功能低下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跌倒风险也随之增加。前庭康复是治疗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重要方法。新近的前庭康复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指南指出:有多个高级别证据的研究表明,前庭康复治疗对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均有效。  相似文献   

2.
双侧前庭病病因与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双侧前庭病的病因,并对双侧前庭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行讨论。方法 本组101例患者均为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对患者现病史、既往史、眼震电图记录、相关的耳科学和听力学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01例患者中,氨基甙类前庭耳毒33例,占32.6%;双侧梅尼埃病18例,占17.8%;迷路震荡1例,占1.0%;耳硬化症4例,占4.0%;双侧前庭病4例,占4.0%;中枢性前庭病15例,占14.9%;原因不明26例,占25.7%。结论 双侧前庭病诊断要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前庭功能检查,尽可能找出病因并对因治疗。如果损害已经产生,治疗应该避免应用前庭抑制剂和耳毒性药物,并行前庭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性双侧前庭病的听-前庭功能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自2006年12月~2010年10月我科眩晕专科诊治的具步态不稳和振动幻视特征性症状的外周性双侧前庭病53例,行听-前庭功能检查和病因分析。结果明确或可能病因42例(79.2%),原因不明者11例(20.8%)。听力正常10例(18.9%)、异常43(81.1%)。冷热试验:双侧前庭功能低下共49例(92.5%),双侧前庭功能丧失4例(7.5%)。头脉冲试验病理阳性38例(71.7%)。接受动态姿势描记图检查39例,显示不同程度的前庭输入下降或前庭输入为主下降。结论双侧前庭病的诊断根据病史、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听-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及头脉冲试验结合有诊断价值,听力学检查有助原发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前庭系疾病研究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眩晕症是临床的常见病,涉及临床多学科,该症的诊断与治疗一直是令许多医生困惑。导致这种现状主要有三个因素:1、前庭器官是高度分化的器官,许多神经通路及发病机理不明,目前限于动物试验和推理阶段,病因研究不够深入;2、前庭疾病的检查手段间接,依靠第二器官眼动、脊髓反射反映前庭功能状态,不能像听力学的诊断手段那样直接;3、因病因、发病机制不清,前庭疾病治疗多限于对症。由于这些原因很多眩晕患者得不到适当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移动互联网远程指导平台在前庭康复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线下门诊确诊且需要进行前庭康复治疗的成年前庭疾病患者,根据其症状、诊断及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进行基线评估,制定前庭康复方案。患者下载并安装前庭康复移动互联网远程指导平台app,注册并上传病历资料,平台根据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的前庭康复方案推送相应...  相似文献   

6.
双侧前庭性疾病 (bilateralvestibulopathy)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发生于双侧内耳的平衡部分受到损害 ,可为急性如中毒或代谢等原因引起 ;可为慢性疾病或双侧前庭功能先后丧失。双侧前庭性疾病表现为Dandy’s综合征 ,典型症状包括失衡和视觉症状。因靠视觉和本体感觉维持平衡 ,故在暗处或地面不平处失衡尤为明显。由于前庭 眼反射消失 ,不能固定于视靶 ,头动时出现振动幻视 ,快速头动时视觉模糊。双侧前庭性疾病占头晕患者的 5 %〔1〕。1 双侧前庭性疾病的病因很多情况下 ,双侧前庭性疾病是由于耳毒性药物所…  相似文献   

7.
自Valvassori和Clemis于1978年正式命名一组以扩大的前庭水管为特征并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相关联的听力疾病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以来,经过三十年的不断积累和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内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者家长均对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前面连续报告的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基本概念与基础研究、临床诊断与临床决策等都是围绕如何早期诊断并尽可能通过临床治疗改善患者听力的工作,本篇则重点阐述如何实施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的听力保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在慢性头晕患者和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中的表现,明确VEMP异常和病变侧别及受累结构的关系。方法:在本观察性研究中,我们对66例受试者进行了VEMP检查(短纯音刺激,强度100dB nHL,频率1 000Hz,带通滤波10~1 500Hz,刺激率4.3Hz)。根据临床表现和冷热试验,其中33例患者被诊断为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另外33例受试者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分析p13-n23的振幅、不对称率、潜伏期、耳间差异和阈值。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Shapiro-Wilk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3.63%的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存在VEMP异常,其中13例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3例患者出现在病变对侧。5例患者双侧VEMP异常。结论:冷热试验诊断为单侧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中,63.63%存在不同程度的VEMP的改变。54.54%的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24.24%的患者的VEMP异常出现在病变对侧。VEMP能够增强对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对前庭下神经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眩晕门诊18例前庭下神经炎的临床资料,尤其是VEMP检测结果。结果 18例患者中,15例表现为旋转性眩晕,3例为平衡障碍,所有患者纯音测听、冷热试验及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正常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异常。其中14例cVEMP检查不能引出,4例振幅低下。3个月后复诊10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cVEMP 9例恢复正常,1例振幅低下;半年复诊18例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复查cVEMP只有2例振幅低下,其余均恢复正常。结论 VEMP检查对前庭下神经炎的精准诊断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眩晕和偏头痛均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前庭症状,同时眩晕患者中偏头痛症状的发病率也很高。早在19世纪一位神经学家便注意到了偏头痛与眩晕的临床相关性[1]。随着对这种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在临床上开始关注这类疾病。在既往的研究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术语,如偏头痛相关性眩晕/头晕、偏头痛相关性前庭病、良性复发性眩晕、偏头痛性眩晕等,2009年Neuhauser等提出了“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这个术语[2]。由于该疾病缺乏生物学标记及公认的临床诊断标准,因此未被业内公认。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DH-2)中仅在基底型偏头痛和儿童良性阵发性眩晕两个亚型中提到眩晕症状,大部分同时伴有眩晕和偏头痛的患者不能满足上述诊断。2012年由德国柏林巴拉尼协会前庭病分类委员会Lempert等人提出,并与国际头痛协会的偏头痛分类小组委员会讨论,共同制定了VM的诊断标准,于2013年出版在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第三版的附录中,为前庭性偏头痛未来的临床鉴别和研究设计提供了依据[3]。  相似文献   

11.
对32例接受人工电子耳蜗植入的患者前庭功能作一总结。患者年龄12~74岁,男性13例,女性19例,采用的电子耳蜗为:6极4道21例;16级8道4例;22极4道7例。手术前后以冷热水试验、旋转试验及摆动试验估价前庭功能,若三者结果不一致,则以旋转试验为准。结果显示术前前庭功能低下或丧失者甚多,分别各为12例,未发现前庭功能增强者。术后仅3例出现前庭症状,一周内均消失。术则前庭功能正常或低下者术后均无眩晕症状。术后前庭功能检查19例无变化,8例术前前庭功能正常者术后减退i例,1例术前无叵应而术后出现前庭反应,但反应强度仍低下。无…  相似文献   

12.
前庭神经系统障碍可导致人和动物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的紊乱;前庭是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与耳蜗相同,发育早于耳蜗,哺乳动物出生时前庭发育基本完成~([1-3]);随着各种前庭功能障碍的动物模型(大鼠"异食癖"晕动病模型、水貂呕吐模型等)不断建立,人们对该系统组织结构、功能的认识更加深入;系统的动物前庭功能评价方法不仅对动物前庭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对临床上前庭疾病的诊疗。评价人前庭功能的方法有很多:对半规管功能进行检测的冷热试验检查、对球囊斑功能进行检测的c VEMP、对椭圆囊斑进行检测的o VEMP等,由于人的实验研究受制于伦理学的限制,只有进行动物实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前庭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升前庭系统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4])。本综述主要介绍几种用于实验动物的前庭检查方法,并简述其与临床前庭功能检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e,VM)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的路径,通过随访评价干预的效果。方法 资料收集于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及头晕门诊入组的68例VM患者,对入组患者进行标准的一般情况及病史登记、量表评价和听力学检查。所有入组患者均给予规范的药物治疗、前庭康复和生活方式指导,对满足连续随访3个月及以上的患者再次进行主观症状量表评价,分析VM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及症状恢复趋势特征。结果  ①68例VM患者伴随状依次为为耳鸣、耳聋、耳闷堵感、耳痛及耳周皮肤异常感觉;②68例(136耳)VM患者纯音测听提示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者占46例(88耳),67.7%(64.7%),听阈阈值(32.19±8.79)dB HL,以高频下降为主,其中双侧听力下降者44例(64.7%);③68例VM患者双温试验异常者50例(73.5%),单侧水平半规管功能减弱或低下者32例(47.1%);④治疗后眩晕残疾量表和头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庭双温试验正常组较异常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M患者的伴随症状表现多样,伴有轻中度的双侧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的头晕患者应考虑VM的可能。VM患者的主观症状可依据规范治疗获得显著改善,且前庭功能检查可能有望成为VM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初,Bárány等发现聋哑患者双侧前庭温度试验反应减弱;随着前庭功能评估手段的丰富,1989年正式提出“特发性双侧前庭病”,即患者有失衡和振动幻视,症状在黑暗环境中加重,无听力下降和其他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1]。2004年,吴子明等[2]率先对双侧前庭病进行病因及预后分析;2017年,Bárány协会发布了双侧前庭病的诊断标准[3]。本文就近五年双侧前庭病(bilateral vestibulopathy, BVP)临床诊治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前庭下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0例我科眩晕门诊收集的前庭下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听力学、冷热试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及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查结果,予以诊断。结果 10例患者眩晕发作特点均符合前庭下神经炎表现,颅脑CT或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病变,听力学及冷热试验、oVEMP结果正常,cVEMP异常,均表现为单测消失。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眩晕、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病因学、激素等治疗,并在发病3~4天后指导患者行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半年后症状均消失。结论 前庭下神经炎属于前庭神经炎的一个亚型,VEMP检查可辅助诊断。对临床怀疑前庭神经炎的患者应常规行 VEMP检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变范围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可做为临床上治疗前庭下神经炎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对改善患者药物治疗后遗留的慢性眩晕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6.
前庭康复是前庭功能损伤后缓解症状与功能恢复的基础。国际上,前庭康复系统化的工作标志是前庭康复专著的出版。中国前庭康复工作起步较晚,推进比较缓慢。目前,国内前庭康复工作的开展基本是以“眩晕中心”为依托,医生在患者就诊时给予康复指导,并进行随访,还缺乏康复科专业的大夫进行眩晕的前庭康复治疗。随着耳科学的发展,眩晕在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文通过了解前庭康复的理论、现状及其教育,指导相关医生掌握康复培训基础与临床的专业技能,以特殊的评价技术和治疗技术积极推进前庭康复,使国内前庭康复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前庭神经炎是不伴耳蜗症状的末梢前庭系疾患。由于不合并耳聋,通常患者就诊内科较多。有关其病因,至今仍不明。1987年日本平衡神经科学会制定了诊断标准,符合以下5项者,诊断为前庭神经炎。①突发性眩晕发作(大发作仅1次);②自发眼震(ENG记录);③冷热试验一侧高度反应低下;④无眩晕关联的耳蜗症状;⑤无中枢神经损害。确诊前庭神经炎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10~73岁,平均48.7岁。治疗采用止吐药和钻宾酸腹内服;植物神经症状明显时增加奋乃静口服。初诊时全部患者均见有自发向健侧眼震,以后多数病例自觉症状、自发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庭下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0例我科眩晕门诊收集的前庭下神经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听力学、冷热试验、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及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查结果,予以诊断。结果 10例患者眩晕发作特点均符合前庭下神经炎表现,颅脑CT或MRI检查正常,排除中枢病变,听力学及冷热试验、oVEMP结果正常,cVEMP异常,均表现为单测消失。所有患者均给予抗眩晕、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病因学、激素等治疗,并在发病3~4天后指导患者行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半年后症状均消失。结论前庭下神经炎属于前庭神经炎的一个亚型,VEMP检查可辅助诊断。对临床怀疑前庭神经炎的患者应常规行VEMP检查,以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变范围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可做为临床上治疗前庭下神经炎的一种治疗方法,特别对改善患者药物治疗后遗留的慢性眩晕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16年美国物理治疗协会发表了《外周前庭功能减退患者前庭康复的临床实践指南》,这是前庭康复治疗领域第一个基于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该指南对前庭康复理论和技术在治疗前庭功能减退患者的有效性、技术方法和流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可操作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推荐,并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给出建议和方向。结合目前我国前庭康复的临床实践,虽然近年在眩晕和前庭医学方面的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前庭康复领域,仍有很多工作需要规范和提高。为此,《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连续刊发了相关的综述性文章供大家学习和参考,以期促进临床实际工作的有序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20.
Farrior于1987年提出,先天性耳畸形的发病率大约为1/15000,而单纯中耳畸形更为少见。先天性前庭窗缺如是一种由于胚胎发育异常而导致的中耳畸形,常常伴有面神经管水平段畸形或者异位。临床上表现为自幼发生的传导性聋,患者无中耳炎症病史,听力损失持续存在,高分辨率CT及手术探查可以明确诊断。。McAskile和Sullivan 1955年首先报道先天性镫骨及前庭窗缺如伴有双侧传导性聋的患者。此后,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做了相关报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