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鬣羚春冬季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1998年3月~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春冬季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鬣羚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乔木密度、坡度、岩石距离、乔大小和坡位;影响其冬季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坡位、郁闭度、水源、乔木距离、乔木密度、乔木大小、岩石距离、坡向、动物干扰度;鬣羚春冬  相似文献   

2.
贺兰山牦牛冬春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9年12月-2010年1月和2010年4-5月,采用样线法结合直接观察法对贺兰山牦牛的冬春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牦牛冬季对11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偏爱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小于2 000 m,优势乔木为灰榆,坡度小于10,下坡位,距水源距离大于1 200 m,人为干扰距离2 000-4 000 m,隐蔽级大于70 %;春季牦牛对13种利用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于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海拔大于3 000 m,乔木密度小于1株,乔木高度小于3 m,乔木距离大于3 m,灌木密度大于4 0株,灌木距离小于1 m,植被盖度大于7 0 %,上坡位,距水源的距离小于8 00 m,人为干扰距离大于4 000 m,隐蔽级大于7 0 %。冬春季牦牛在海拔、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灌木种类、坡位、坡向、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21.100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乔木距离、优势乔木、乔木高度和乔木密度;春季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是31.247 %,其中绝对值较大的相关系数是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和灌木密度。与其他分布地区的牦牛相比,贺兰山地区的牦牛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河南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伏牛山北坡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选择的研究,以海拔、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巢穴隐蔽程度、水源距离、干扰距离、郁闭度、乔木距离、灌木距离、灌木密度12个指标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果子狸夏季巢穴生境的选择特征是:(1)地理分布因子:海拔900-1200m地带,以阔叶林为主,杂有少量针阔混交林。(2)干扰因子:距离人类活动较近的地方。(3)隐蔽因子:郁闭度高、灌木密度高、隐蔽程度好的巢穴。(4)地形因子:巢穴位于斜坡或陡坡的上坡位或中坡位的阳坡或半阳坡。(5)食物丰富度因子:巢穴选择在乔木个体发育较好的阔叶林中,有丰富的食物来源。(6)水源因子:水源距离在100m以内。  相似文献   

4.
2012和2013年7—8月采用样线和样带调查结合的生境调查方法,对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驯鹿的夏季偏好生境开展了对比研究,并对样地的海拔和乔木郁闭度等23个生境变量进行测量及比较.结果表明: 与对照样地相比,夏季驯鹿利用样地的海拔(926.9±0.8 m)、乔木郁闭度(17.9%±2.4%)、乔木胸径(35.5±2.1 cm)、乔木高度(8.2±0.5 m)、乔木密度(6.9±0.5 株·400 m-2)及树桩数(1.3±0.2 个·400 m-2)较大,但灌木均高(54.2±2.0 cm)较小(P<0.01).驯鹿夏季偏好选择坡度较缓的中坡生境,因其夏季喜栖生境的水源较多、隐蔽度和避风性较差,距人为干扰距离和牧民点距离均较远.主成分分析(PCA)表明,干扰强度(由距人为干扰距离及距牧民点距离变量组成)、乔木特征(由乔木的高度、密度、胸径和郁闭度变量组成)、地理特征(由坡位、坡向和土壤湿润度变量组成)、食物多度(地表植被盖度和灌木盖度变量构成)、开阔度(由隐蔽度和避风状况变量构成)和坡度是影驯鹿夏季生境选择的重要因素.这6个因子提供了70.7%的累积贡献率,主要反映了驯鹿夏季在喜栖生境选择中的食物资源、抗干扰性和反捕需求.从夏季喜栖生境的生态特征来看,驯鹿并没有被完全驯化.在保护和管理实践中,应使驯鹿种群及其核心栖息地免受高强度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5.
南充雉鸡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6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对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的巢都是选择在乔木盖度小、距水距离较近、草本高度和盖度都较大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干草丛中;影响雉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总盖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盖度、郁闭度、距水距离、距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巢周围干草比例、裸地面积、巢上方覆盖物厚、灌木盖度和巢所在草丛宽度等13个因子。春夏季栖息地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在春夏季倾向于在植被总盖度大、坡度适中、乔木盖度适中、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灌木盖度较小、灌木高度较大、隐蔽度较大、距路距离较远和郁闭度较大等的生境栖息。  相似文献   

6.
2006年3—6月,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法和样方法,在四川省南充市太和白鹭自然保护区对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的巢址选择和春夏季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对比分析,巢址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的巢都是选择在乔木盖度小、距水距离较近、草本高度和盖度都较大的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干草丛中;影响雉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坡度、总盖度、乔木平均胸径、乔木盖度、郁闭度、距水距离、距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巢周围干草比例、裸地面积、巢上方覆盖物厚、灌木盖度和巢所在草丛宽度等13个因子。春夏季栖息地选择研究结果表明:雉鸡在春夏季倾向于在植被总盖度大、坡度适中、乔木盖度适中、草本盖度和高度较大、灌木盖度较小、灌木高度较大、隐蔽度较大、距路距离较远和郁闭度较大等的生境栖息。  相似文献   

7.
深入了解生境特征和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差异是开展野生动物生境有效管理的前提。2016年3月, 原国家林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启动了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再野化项目, 来自江苏大丰的16头麋鹿(其中11头安装了GPS卫星跟踪颈圈)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君山后湖放归野外。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匮乏, 濒危物种个体野放后能否在冬季找到适宜生境是再野化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 借助GPS卫星和地面跟踪信息, 我们采用样方法对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 测定了生境类型、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等9种生境因子。结果显示: (1)再野化麋鹿种群在秋、冬季对生境类型的选择差异极显著。冬季麋鹿偏好选择水塘、随机利用草本沼泽、避免利用灌草丛; 而秋季对生境类型无明显偏好。(2)再野化麋鹿秋冬季对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差异极显著; 仅在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3)秋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隐蔽级低、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距隐蔽物距离近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隐蔽级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隐蔽物距离上的差异显著; 在距水源距离、乔木盖度、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4)冬季再野化麋鹿倾向于选择距水源近、食物丰富度高、草本盖度高的生境。其生境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食物丰富度、草本盖度、距水源距离上的差异极显著; 在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隐蔽物距离、隐蔽级上的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区再野化麋鹿种群秋冬季生境选择偏好, 为再野化麋鹿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大兴安岭原麝冬季的生境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4月和2006年3月,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自然保护区,采用机械布点法随机设置样线,对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冬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对海拔、乔木密度、雪深、隐蔽度、食物丰富度、坡度和倒木数量进行2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ey U检验,找出生境利用样方与任意样方的生态因子的差异。U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活动在相对海拔高、乔木密度小、雪层浅、隐蔽度高、坡度陡且喜食食物丰富的区域;对植被类型、坡位、坡向、距水源距离、距人为干扰距离、动物干扰和碎石坡7个名词性变量采用卡方(Chi-square)统计进行显著性检验,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原麝冬季偏好远离人为干扰、接近碎石坡、阳坡和其他动物干扰较少的针阔混交林中;对以上14个生态因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达到72·318%,可以较好地反映原麝生境特征,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原麝冬季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空间因子(海拔、坡度、距碎石坡距离)、干扰因子(距人为干扰距离、距水源距离)、坡向因子(坡向、乔木密度)、坡位因子(坡位、动物干扰)、食物因子(食物丰富度、隐蔽度)和倒木因子(倒木数量)。  相似文献   

9.
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lus)春季生境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至5月,在广西龙江河畔对赤腹松鼠(C.erythralus)的春季生境特征进行了分析.野外共测量了57个10m×10m样方中的13个生态因子,并运用频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赤腹松鼠的春季生境选择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腹松鼠春季生境的主要特征为:郁闭度良好,水源距离<30m,坡度20~40°,避风性良好,坡向以东坡和南坡为主,坡位中坡位或上坡位,食物因子良好,人为干扰距离<10m,海拔50~100m,乔木密度<50株,乔木距离低于4m,灌木密度低于200株,灌木距离<2m.影响赤腹松鼠春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郁闭度、避风性、坡度、坡位和灌木距离;次要因子为海拔、人为干扰距离、乔木距离、水源距离、乔木密度、灌木密度、食物丰富度、坡向.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巴塘县矮岩羊与斑羚冬季生境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12月,在四川省巴塘县竹巴笼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对矮岩羊和斑羚冬季生境进行研究,利用卡方检验和Mann-Whitey U检验分析其生境选择差异.结果表明,矮岩羊对17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中等以上避风性,石质或便石质活动基底,灌丛盖度10%~40%、种数>4种、高度>100 cm,草种数>5种、高度<20 cm或>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西坡,隐蔽级<30%或>60%,水源距离>500 m,裸岩距离<2m,林缘距离1000~1 500 m,1级风,海拔高度2 600~2 800 m,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斑羚对15种生境因子有选择性,倾向选择上坡或山脊坡位,灌丛盖度10%~40%、种数>5种、高度>100 cm,草种数4~5种、高度>40 cm,坡度>60°的南坡或东南坡,南风,隐蔽级>60%,林缘距离<1 500 m,海拔高度>2 800 m,水源距离>1 000 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动物干扰距离80~150 m的生境.因子分析表明,影响矮岩羊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灌丛高度、隐蔽级、风级和动物干扰距离等生境因子,而影响斑羚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人为干扰距离、海拔高度、林缘距离、水源距离、坡位、灌丛盖度、灌丛高度、隐蔽级、坡向和风向生境因子.虽然两物种在资源生态位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在生境选择利用和空间生态位上皆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四川扭角羚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四川省青川县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对四川扭角羚(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春冬季对栖息地的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四川扭角羚春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大小、乔木距离,乔木密度、食物丰富度,海拔,坡位、郁闭度,影响冬季栖息地利用的主要生态因子为人为干扰。植被型,乔木距离,灌木大小,灌木密度,动物干扰度,乔木大小、灌木距离,坡位,郁闭度,水源,四川扭角羚春冬季栖息地利用的分离主要表现为食物丰富度,乔木大小,乔木密度,乔木距离,植被型,水源,坡位等生存因子的分离。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和2008年9—12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痕迹检验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同域分布的岩羊和马鹿发情季节生境选择进行研究。通过在选定的15条沟段里进行调查,分别测定了岩羊和马鹿的177个和154个样方的18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在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坡向、坡位、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距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等生态因子选择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相对于马鹿选择的生境而言,岩羊发情季节更偏爱选择地势陡峭的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以较高的灰榆为主,灌木密度低但高度较高,植被盖度较低,坡度较大的阳坡中上部,海拔较低,接近水源和裸岩,隐蔽程度低的生境。典则系数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几乎完全分离,Wilk’sλ值也显示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生境选择具有很高的差异性(Wilk’sλ=0.123,χ2=679.172,df=10,P0.001)。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的Fisher线性判别函数分别为:F岩羊=3.638×乔木高度+0.242×乔木距离+7.766×灌木高度+0.663×灌木距离+0.232×植被盖度+0.191×坡度+0.001×距水源距离+0.008×距裸岩距离+0.307×隐蔽级-31.078;F马鹿=4.850×乔木高度+0.321×乔木距离+12.024×灌木高度+0.929×灌木距离+0.192×植被盖度+0.482×坡度+0.002×距水源距离-0.001×人为干扰距离-0.003×距裸岩距离+0.511×隐蔽级-50.787。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在区分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方面有一系列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坡度、人为干扰距离、隐蔽级、距裸岩距离、乔木高度、乔木距离、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和植被盖度,由这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发情季节岩羊和马鹿生境的正确区分率达到99.7%。  相似文献   

13.
贺兰山岩羊(Pseudois nayaur)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直接观察法和痕迹检验法对贺兰山岩羊夏季取食和卧息生境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岩羊偏好的取食地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地形为平滑起伏的坡、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矮小稀疏且距离远,接近低矮但密度较大的灌木,食物较多,位于<30°和>35°半阴半阳坡的下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500~1 000 m,距裸岩2~5 m,隐蔽级25%~75%;夏季岩羊偏好的卧息地具有位于海拔高度1 600~2 000 m和>3 000 m的山地疏林草原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地形为明显断裂的坡和悬崖,以灰榆和山杨为优势乔木或无树,乔木和灌木均矮小稀疏且距离较远,食物较少,位于>35°阴坡的上坡位,接近水源,人为干扰距离远,接近裸岩,隐蔽程度低.岩羊的取食和卧息生境在乔木高度和距水源距离上差异不显著(P > 0.05),而其余生态因子均有显著差异(P < 0.05).与取食生境相比,岩羊选择的卧息生境具有乔木稀疏且距离较远、灌木较少、低矮且距离较远、食物丰富度低、坡度大、远离人为干扰、接近裸岩和隐蔽程度低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食物丰富度、灌木高度、距水源距离、隐蔽级、灌木密度、灌木距离、乔木高度和乔木距离8个生态因子可以区分取食样方与任意样方,正确判别率为85.8%;而区分卧息样方与任意样方时,距水源距离、灌木高度、距裸岩距离、人为干扰距离、食物丰富度、灌木密度和灌木距离共7个生态因子发挥作用,正确判别率为89.1%.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区马鹿对冬季生境的选择性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2003年11—12月,在贺兰山采用样带法对马鹿阿拉善亚种的生境选择性做了研究。在选定的25条样带上一共测定了87个利用样方以及50个任意样方的14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坡向、坡位、食物丰富度、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度、海拔高度、雪深、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裸岩距离和隐蔽级)。结果表明,马鹿对4种生态因子有选择性:①植被类型:偏好利用山地草原带和山地针叶林带,避免选择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②优势乔木:偏好利用混合型的生境,避免选择杜松、油松和无树的生境;③坡向:偏好位于阳坡的生境,避免利用阴坡;④坡位:偏好位于下坡位的生境,避免选择上坡位和中坡位。对利用样方和任意样方进行比较,发现马鹿的利用样方以灌木密度高、食物丰富、坡度小、接近水源、雪覆盖浅、远离裸岩和人为干扰为主要特征。对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前6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4.89%,可以较好地反映马鹿的生境特征。第1主成分反映出马鹿在选择生态因子方面与植被类型、乔木密度、灌木密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雪深、海拔高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贺兰山岩羊冬春季取食生境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2003年11~12月和2004年4~6月,在贺兰山设定了25条固定样线,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岩羊冬春季的取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羊冬季对12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位于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4~6m,灌木密度〉5株、高度〉1.3m,食物质量〉50g,人为干扰距离〈500m,距裸岩距离〈2m的地方取食。而春季对11种取食生境生态因子有选择性,偏爱选择山地疏林草原带,优势乔木为灰榆,乔木密度〈4株、高度〈6m,灌木密度5~10株、高度1.3~1.7m,食物质量〉100g,海拔高度〈2000m,距水源距离〈500m,隐蔽级50%~75%的地点。冬春季岩羊对植被类型、地形特征、优势乔木、乔木密度、乔木高度、灌木密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坡向、坡度、距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和隐蔽级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冬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4.493%,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优势乔木、乔木高度、乔木距离、灌木密度、灌木高度、海拔高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春季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达28.777%,其中绝对值较大的权系数出现在植被类型、乔木距离、灌木高度、灌木距离、食物丰富度、海拔高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等生态因子。随着北方地区冬春季食物数量和质量的剧烈变化,贺兰山岩羊对取食生境的利用对策也将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其他分布区的岩羊相比,贺兰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生境使其在取食生境选择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陕西黄龙山林区褐马鸡春季夜栖地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6年4~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夜栖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22个夜栖地,以夜栖树为中心做一个10 m×10 m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貌特征、夜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的数量、灌木层盖度、草本盖度、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通过9条样带测定54个随机样方,除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外,指标相同.结果表明,褐马鸡春季夜栖地多偏向以坡度较大、山坡和山脊、接近水源、远离林边、人为干扰距离较远、乔木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较小为主要特征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2.746%,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春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形和林下植被因子、气象因子、稳定性因子和水因子.影响褐马鸡夜栖地选择的关键因素是安全、舒适和栖息地转换的方便程度.  相似文献   

17.
九龙山保护区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以浙江省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寮坑保护站为中心,在其周围随机设置6条样线,每隔200m地面距离设置固定样方,共设定442个20m×20m的固定样方,并在其中设置灌木测量样方442个,草本植物盖度测量样方2210个。分春、夏、秋、冬4季记录样方的植被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食物丰富度、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1类生态因子,并用痕迹法检查样方是否被黑麂利用。通过Vanderloeg选择系数(Wi)和Scavia选择指数(Ei)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利用和选择性的各生态因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黑麂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得到了黑麂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黑麂总体上倾向选择在针阔混交林、乔木盖度60%-80%、灌木盖度中等(20%-60%)、草本盖度中等(20%-60%)、食物丰富度高(68%)和人为干扰距离远的生境,对海拔高度和坡位的选择表现出季节迁移性。  相似文献   

18.
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了羚牛指名亚种的生境调查研究,在调查点内对与羚牛生存有关的生境因子(植被型、郁闭度、坡向、坡位、水源、人为干扰、距主要公路距离、距农用地距离)进行了调查统计。在研究中,将这些生态因子分别分成了3个等级进行回归分析,建立羚牛在不同生境中出现概率的预测方程,通过分析后发现,影响高黎贡山羚牛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人为干扰和隐蔽条件,其次是距农业用地距离、距主要公路距离和水源,坡度、坡向和植被型对羚牛生境选择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 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 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 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 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 m)、距离水源较近(50~100 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相似文献   

20.
2008 年3 月和2008 年11 月,在舟山群岛以獐的足迹、粪便和卧迹等新鲜活动痕迹为依据,对獐春、秋季栖息地利用特征进行研究。共设置样方420 个,对样方内生境类型、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坡位、坡度、坡向、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和水源距离等10 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评估。结果发现,獐春、秋两季的栖息地利用特征是(1)隐蔽和食物因子:春、秋季利用阔叶林、农田和山坡地,秋季对灌木林也有较高的利用率,而对农田的利用率下降;春、秋季乔木盖度、灌木盖度和草本盖度较低处(≤50%) 利用率较高,但春季对乔木盖度较高处(> 50% )也有较高的利用率; (2) 地形因子:春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处(< 100 m)利用率较高;秋季对坡度较缓、中下坡位、海拔较低(<100 m)的南坡利用率较高; (3) 水源因子:春季利用水源距离较近(< 200 m) 的区域;秋季对水源距离较近(< 200 m)和较远(>600 m) 区域的利用率均较高; (4) 干扰因子:春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近处(< 100 m),秋季主要利用距离人为干扰远(> 200 m)处。逐步判别分析显示,春、秋季獐栖息地利用特征存在显著差异,乔木盖度、坡度、坡向、海拔和人为干扰5 个因子是主要的区分因子。舟山群岛人为干扰剧烈、次生乔木和灌木较为发达以及草本植物不发达等一系列特点,造成了舟山群岛獐特殊的栖息地现状。本研究将对制订适合于海岛的动物栖息地保护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了解海岛生境下獐不同季节的生存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