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α-干扰素(IFN-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脾功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4例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亢进患者采用IFN-α利巴韦林治疗.IFN-α1MU,隔日一次,皮下注射,两周后对耐受良好的患者,将IFN-α量增加至2MU,以后如能够耐受,则每4周增加1MU,直至5MU,如不能耐受增加剂量,则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利巴韦林开始剂量600mg/d,如能耐受逐渐增加至900~1200mg/d,不能耐受按原剂量治疗,疗程一年.观察基因型、血常规、肝功能、HCV-RNA及不良.结果:14例患者,8例为基因1b型;6例为基因2a型.12例患者完成一年疗程.8例出现病毒学应答,应答率66.7%,HCV-RNA平均下降3.6±1.7log10,SVR33.3%,肝功能复常率75%,白细胞、血小板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不良事件发生.1例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恢复正常,PAIg-G明显下降.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可选择小剂量IFN-α合利巴韦林逐渐加量治疗方案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5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及对照组40例。观察组采用200 m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400 mg/(kg·d)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及医疗费用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血小板上升时间、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出血停止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接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95.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7%,对照组为12.50%,两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平均医疗费用为(1.25±0.34)万元,对照组患儿平均医疗费用为(2.31±0.40)万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具有类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但小剂量丙种球蛋白组治疗费用明显降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周期、双周期、三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93名初诊患者按1∶1∶1随机接受单周期(A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双周期(B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第15日至第18日)、三周期大剂量地塞米松(C组:地塞米松每次40 mg每天1次,第1日至第4日、第15日至第18日、第29日至第32日)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93名初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A组、B组、C组各31名患者,就短期疗效而言,三组相比,停药第7日完全反应率、第14日完全反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停药第7日ABC三组的有效率(41.9%vs 70.0%vs 90.0%,P<0.01)、第14日有效率(16.1%vs 36.70%vs 6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长期疗效而言,三组之间治疗第120日有效率、第60日完全反应率、第90日完全反应率、第120日完全反应率、第90日复发率、第120日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第60日有效率(10.0%vs 26.6%vs 53.3%,P<0.01)、第90日有效率(0.0%vs 13.3%vs 30.0%,P<0.01)和第60日复发率(88.9.0%vs 73.3%vs 46.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多较轻微,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增加大剂量地塞米松的周期,虽没有提高ITP患者的完全反应率,但提高了3月内的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可以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龙花胶囊对成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肾功能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就收治的9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龙花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PLT)计数、促血小板生成素(TPO)、肾功能水平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TPO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PLT、TPO水平较低,Scr、BUN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龙花胶囊能够升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以及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改善患者肾功能,临床疗效较好,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使用小剂量(0.6 mg/kg)阿替普酶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溶栓时间窗内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0.9 mg/kg)和小剂量组(0.6 mg/kg),每组20例,分别在溶栓前、溶栓后1小时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和溶栓后24小时做头颅CT排除脑出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80.00%,小剂量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剂量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0%,高于小剂量组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小剂量(0.6 mg/kg)与标准剂量(0.9 mg/kg)溶栓效果相当,安全性较好,出血事件发生率较低,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小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及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间276例新诊断ITP患者,男114例、女162例,中位年龄40(18-70)岁。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90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2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88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利妥昔单抗100 mg第7、14、21、28天静脉滴注。各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细胞水平。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第28天,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6.7%、69.4%、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泼尼松组(37.8%)和地塞米松组(22.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持续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69)%对(4.01±0.38)%,P0.05];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患者治疗后14d CD4+CD25high CD127low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3.46±0.76)%对(1.68±0.72)%、(3.22±0.77)%对(1.69±0.74)%,P值均0.05];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治疗后14、28d CD4+CD25+CD127-细胞水平[(4.27±1.08)%、(4.43±0.62)%]均高于治疗前[(1.6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28 d,泼尼松组、地塞米松组患者CD4+CD25+CD127-细胞水平[(2.68±0.63)%、(2.58±0.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长期疗效及提升T细胞数量方面显著优于地塞米松和泼尼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发表了一些描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对提高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血小板计数作用的报告。这一作用见于儿童和成人的急慢性ITP以及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计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是暂时的,通过这样治疗,某些病人显然获得长期的好处。毒性是最小的,其作用机制部分表明与网状内皮细胞Fc受体的封闭有关。 历史:1950年报告过1例血小板减少症病人,其对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有效。血小板计数升高。这个作用被归因于血小板输注。几位研究者采用30ml/kgF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时效和安全性。方法:术后辅助化疗出现血小板计数低于75×109/L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8例,将其分为TPO组与IL-11组,分别为35例和33例。分别皮下注射rhTPO 15000U,每日1次;rhIL-11 1.5 mg,每日1次,当血小板计数125×109/L或比用药前上升50×109/L,即停止给药,疗程最长为14天。每3天抽取外周静脉血2 m L,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密切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并记录。比较两组患者不同临床病理资料、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升至75×109/L和125×109/L的时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化疗方案、血小板最低值出现的化疗周期及临床病理分期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动态值的比较,第9天出现显著差异(P=0.032)。TPO组与IL-11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75×109/L和125×109/L所需的时间,有显著差异(P=0.041,P=0.013)。TPO组中,有3例(8.6%)患者发生不良反应,IL-11组中,有13例(39.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TPO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且较轻微(P=0.006)。结论:rhTPO治疗胃癌患者术后化疗血小板减少症时效快,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孢素A辅助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小板计数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难治性ITP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环孢素A辅助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治疗前后细胞因子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31%)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8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增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717、8.118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IFN-γ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L-4、IL-10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2.9522、11.7500、11.9032,对照组:t=9.8537、7.2250、6.7012,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096、3.8277、4.7989,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P0.05)。结论环孢素A辅助治疗难治性ITP患者疗效显著,且可增加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IFN-γ水平,增加IL-4、IL-10水平,提高患者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输注治疗儿童重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s 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UC-MSC治疗儿童s ITP 3例。发病年龄为3个月至4岁,初治时血小板计数为(1-7)×10^9/L,3例均为s ITP,均出现严重出血,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或依赖。后给予2-3次(1次/周)静脉输注非血缘UC-MSC,输注细胞量为(1-2)×10^6/kg。输注后密切监测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各项指标,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随访时间15-45个月,3例在输注细胞后渐显效:第1例在输注细胞后20 d血小板达到65×10^9/L,随访4个月,血小板均维持在1×10^11/L以上;第2例在输注细胞后41 d血小板达105×10^9/L,之后血小板一直维持正常;第3例在输注第2次细胞后血小板渐上升至2×10^11/L以上。输注过程中1例出现面色发红,1例出现血压升高,随访至今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UC-MSC对儿童重型ITP有一定的疗效,能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有必要扩大病例数,进一步研究UC-MSC治疗儿童ITP的疗效及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滴定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肿瘤患者共110例,采用数字评定量表(NRS)和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FRS)进行疼痛评价,采用滴定法从小剂量开始给药,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状况。结果:患者总用药时间为28~170 d,平均用药时间(45.7±19.4)d,中位时间为48d。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换算成吗啡剂量计算)40~500 mg,中位剂量74 mg。110例患者中有101例(91.82%)达到中度以上缓解。发生不良反应63(57.27%)例,消化道副反应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便秘48例(43.64%)例和恶心呕吐25例(22.73%)、其次依次为嗜睡15例(13.64%)、头晕9例(8.18%)、排尿困难5例(4.55%)、皮肤瘙痒3例(2.73%)和呼吸抑制2例(1.82%)。结论:阿片类药物能够有效缓解癌症患者的中重度癌痛,其主要不良反应是便秘和恶心呕吐。应合理、安全的使用阿片类药物,从小剂量开始,规范剂量滴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镜术后宫腔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宫腔镜手术且术后出现宫腔粘连的患者80例,根据用药剂量不同,将所选患者分为小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每组40例。小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3 mg,大剂量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9 mg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月经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剂量戊酸雌二醇治疗宫腔粘连,患者术后的月经恢复率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 mg戊酸雌二醇应用于宫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宫腔粘连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PAD方案已成为目前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的一线方案,国内外就其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均有报道,本实验旨在观察并探讨PAD方案治疗我中心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我科75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给予PAD方案4-6疗程,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75例患者接受PAD方案化疗,四疗程后总有效率(CR+VGPR+PR)为73.3%,其中CR 5例,占6.7%,VGPR 12例,占16%,PR 38例,占50.7%;无效例数为20例,占26.7%,其中SD 17例,占22.7%,PD 3例,占4%;1年总生存率为75%,2年总生存率为62.7%。血液学不良反应有白细胞降低34例(45.3%),血小板降低10例(13.3%);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系统症状25例(33.3%),疱疹病毒感染7例(9.3%),消化系统症状15例(20%),乏力14例(18.7%),呼吸系统症状29例(38.7%),激素相关症状3例(4%)。绝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且完成相应化疗疗程。结论:我中心PAD方案疗效令人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同国内外报道的疗效反应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是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脂患者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0例老年高血脂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0例。高剂量组给予辛伐他汀剂40 mg/日,低剂量组给予20 mg/日。治疗2个月后观察疗效、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剂量组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低剂量组的80%(P0.05);治疗后,两组TG、TC、LDL-C、HDL-C水平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高剂量(40 mg/日)治疗老年高血脂的疗效优于低剂量(20 mg/日),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甲氨蝶呤(MTX)联合不同剂量的叶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RA患者,按照28关节疾病活动指数(DAS28)分为高疾病活动度组(使用MTX 15 mg 每周1次)50例和低疾病活动度组(使用MTX 10 mg 每周1次)50例。高疾病活动度组按叶酸使用10 mg 每周1次 或5 mg 每周1次随机分为两组。低疾病活动度组按叶酸使用5 mg 每周1次或不使用随机分为两组,对比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后,高疾病活动度叶酸5 mg组DAS28评分、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叶酸10 mg组(P<0.05),但是两组健康评定问卷(HA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MTX浓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低疾病活动度叶酸5 mg 组与无叶酸组患者治疗后hs-CRP、ESR、MTX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A高疾病活动时,使用MTX 15 mg 每周1次联合叶酸5 mg 每周1次疗效更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MTX浓度变化不明显。RA低疾病活动时,MTX 10 mg 每周1次,与是否使用叶酸在疗效和安全性上无显著差异,但未使用叶酸患者的MTX浓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Corticosteroid (CS)-related infection risk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is unknow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adjusted CS risk function of severe infection in persistent or chronic primary ITP adults. We designed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in the FAITH cohort. This cohort is built through the French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named SNIIRAM and includes all treated incident persistent or chronic primary ITP adults in France (ENCePP n°4574). Patients who entered the FAITH cohort between 2009 and 2012 were eligible (n = 1805). Cases were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as primary diagnosis cod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dex date was the date of first hospitalization for infection. A 2:1 matching was performed on age and entry date in the cohort. Various CS exposure time-windows were defined: current user, exposure during the 1/3/6 months preceding index date and from the entry date. CS doses were converted in prednisone equivalent (PEQ). The cumulative CS doses were averaged in each time-window to obtain daily PEQ dosages. Each CS exposure definition was assessed using multivariate conditional regression model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161 cases (9 opportunistic) occurred. The model with the best goodness of fit was CS exposure during the month before the index date (OR: 2.48, 95% CI: 1.61–3.83). The dose-effect relation showed that the risk existed from averaged daily doses ≥5 mg PEQ (vs. <5 mg: 2.09, 95% CI: 1.17–3.71). The risk of infection was mainly supported by current or recent exposure to CS, even with low dos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双歧四联活菌多药联合对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共计60例病患因腹部不适就诊。以数字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以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剂量为20 mg bid)和胶体酒石酸铋钠(剂量为165 mg qid)以及克拉霉素片(剂量为0.5 bid)和阿莫西林胶囊(剂量为1.0 bid)等药物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另以双歧四联活菌(剂量为1.5 tid)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和治疗后不良反应,以及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根除率为86.67%(26/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未根除率为13.33%(4/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67%(11/30)。实验组有不良反应者8例,占比26.67%,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7例,占比56.67%;实验组在治疗后的依从性为好者占比90.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依从性为差者占比10.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歧四联活菌采用多药联合方式可明显提升对于Hp的根除率,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增加病患依从性。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入院的92例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次,2次/d;试验组在服用相同剂量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的基础上增加服用小剂量美托洛尔12.5 mg/次,2次/d,两组用药时间均为8 w。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试验前后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的变化情况,讨论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2)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试验组8.68%,对照组6.5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中青年高血压较单独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有更明显的临床优势,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