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建立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番茄红素为试验材料,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以有机溶剂比例、主客体摩尔比、搅拌时间、搅拌温度、冷藏时间为考察因素,包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番茄红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丙酮/正己烷(V/V)2︰1、番茄红素/β-环糊精(摩尔比)1︰200、搅拌时间20 h、搅拌温度50℃、冷藏时间12 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高达71.8%。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主客体摩尔比是影响包合效果最显著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进行β-胡萝卜素-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β-环糊精与β-胡萝卜素的分子摩尔比4.5∶1;温度50℃;转速600r/min,搅拌时间7h,包合率高达83.18%。于40℃,5000LX条件下进行光稳定性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包合物稳定性与β-胡萝卜素样品相比较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Box-Benhnken响应面方法优化栀子黄色素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确定最佳包合条件为:饱和β-环糊精溶液10 m L,栀子黄色素335 mg,温度50.0℃,搅拌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包合率为68.44%。采用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栀子黄色素和β-环糊精及其包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包合物的结构与主客体的结构明显不同,包合后形成新的固体相。在黑暗、室外曝光、室内光照及不同的p H值条件下,比较栀子黄色素-β-环糊精包合物及未被包合栀子黄色素的稳定性,结果包合物的光稳定性高于未被包合的栀子黄色素的稳定性。两者具有相近的酸碱稳定性,并且碱性条件下的稳定性远高于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苯乙醇香精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苯乙醇香精与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最佳工艺条件,即:苯乙醇香精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6,包合温度为50℃,包合时间为2.5h;在此条件下苯乙醇香精与β-环糊精的包合率为84.75%。包合物紫外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度显示,苯乙醇香精与β-环糊精包合物和两者的混合物以及β-环糊精本身显著不同,验证了环糊精包合了苯乙醇香精分子。  相似文献   

5.
皂化对虾青素-β-环糊精包合物制品包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皂化条件对虾青素 β 环糊精包合物制品包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当虾青素提取液按每克干酵母加入 2 5mLC (NaOH) =0 . 0 2 1mol/L的水溶液 ,在 2 0℃、避光条件下反应 2 0min时 ,皂化效果较理想 ,虾青素保存率可达 86 . 5 4 % ,包合率由未皂化前的 2 6 . 6 7%提高到 87.77%。于 5 0℃ ,5 0 0 0lx条件下进行稳定性加速实验 ,结果表明 ,经皂化后的包合物中虾青素稳定性与虾青素提取液相比提高了约 2 0倍。  相似文献   

6.
袁超  蔡敏 《粮油加工》2010,(7):118-120
应用均匀设计法,选取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主客比、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4个因素对虾青素/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是:羟丙基-β-环糊精浓度3.00mol/L,主客体摩尔比60,反应温度20℃,搅拌速度1000r/min,此时预测的包合率是54.0%(±5.91%),在此条件下实际测定的包合率为51.6%,优化工艺切实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VD3-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包合物的有关性质。方法:以包合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VD3-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进行工艺优化,利用IR、1H-NMR鉴定包合物的形成,并考察包合物的稳定性及相对生物利用度。结果:试验证明β-环糊精包合VD3的最佳工艺为β-环糊精与VD3的投料比为15∶1,在80℃条件下搅拌5h;IR、1H-NMR分析证明了包合物的形成;同时包合物提高了原VD3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结论:VD3-β-环糊精包合物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与黄芩素的摩尔比、包合温度、包合时间以及搅拌速度为变量,以黄芩素包合率为指标,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包合反应工艺参数,并对包合物进行红外光谱和差示热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鉴定,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包合物的包合比及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包合物最佳包合条件为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90min,β-环糊精与黄芩素的摩尔比3∶1,搅拌速度1500r/min,黄芩素包合率约为70.37%,包合比为1∶1,稳定常数为182.86L/mol.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抗坏血酸葡萄糖苷(2-O-α-D-glucopyranosyl-L-ascorbicacid,简称AA-2G)/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提高它在应用中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选用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对AA-2G进行包合,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研究了AA-2G-β-CD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包合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温度、时间、搅拌速度以及β-环糊精和AA-2G的摩尔比对包合物制备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运用正交试验研究确定了AA-2G-β-CD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AA-2G与β-CD的摩尔比为1:3,温度为60℃、搅拌速度为200 r/min,时间为5 h时,包合率为49.55%。影响包合率的因素顺序为:时间温度转速摩尔比。验证试验表明,饱和水溶液法制备AA-2G-β-CD包合物工艺稳定。通过傅里叶红外色谱法对制备的AA-2G-β-CD包合物进行了鉴定,证明了AA-2G-β-CD包合物的形成。通过抗氧化性实验发现,包合物清除氧自由基能力高于AA-2G与β-CD混合物。综上,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AA-2G-β-CD包合物,经验证AA-2G-β-CD包合物形成,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后,其包合率达到49.55%,同时包合物的抗氧化性能力高于AA-2G与β-CD混合物。  相似文献   

10.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BCD)为主体,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对苦参素(OMT)客体进行包合。考察了包合过程中包合温度、时间、主客体摩尔比对包合物包覆率和产率的影响,在温度为30℃、主客体投料摩尔比为1∶3、包合时间为5 h条件下所得包合物的包覆率为83%。对包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热稳定性分析,表明所得包合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的投料比、包合温度和包合时间为考察因素,月见草油包合物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星点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经红外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进行包合物形成的验证。最佳包合工艺为β-环糊精与月见草油投料比为5∶1 m L/g、包合温度55℃、包合时间1.8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月见草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和包合物得率分别为81.56%和92.28%。实验证明月见草油可与β-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为月见草油的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青藤碱与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测定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并进行体外释放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并在此条件下利用相溶解度法测定青藤碱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对包合物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研究。结果:青藤碱与不同环糊精形成包合物的最佳条件为物质的量的1:1、包合温度50℃、包合反应3h、包合反应时溶液pH7,青藤碱与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的包合常数分别为501.1、150.0、600.3L/mol。结论:青藤碱与环糊精可以形成1:1型稳定的包合物,以环糊精为载体制备的不同青藤碱-环糊精包合物相对于青藤碱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野坝子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野坝子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物的收率和包合物含油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法优选野坝子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条件,并使用薄层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包合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挥发油与β-环糊精的配比为1∶6 mL/g、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1.5 h,在此工艺条件下,β-环糊精包合物的收率和含油率均较高,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辣椒素/甲基-β-环糊精(Me-β-CD)包合物,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包合率为指标,确定最优包合条件。通过相溶解法探究主客体之间包合的物质的量比及辣椒素水溶性的改变,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谱图(IR)及核磁(1H NMR)鉴定包合物结构。此外,通过对比辣椒素及辣椒素/Me-β-CD还原Fe3+的能力,研究包合作用对提升辣椒素抗氧化能力的作用。实验表明:最佳包合条件为辣椒素与Me-β-CD物质的量比2:1,反应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2 h。辣椒素与Me-β-CD形成了包合比1:1的包合物。辣椒素/Me-β-CD包合物的水溶性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其溶解度(环糊精浓度为8 mmol/L时)提高了6倍。还原能力实验为包合作用对辣椒素抗氧化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β-环糊精制备栀子蓝色素包合物,评价其光稳定性效果。方法:采用超声辅助饱和水溶液法制备栀子蓝色素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对其进行定性表征,利用单因素逐级试验及正交优化确定包合物形成的最佳工艺条件,考察包合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包合后得到的物质不是栀子蓝色素和β-环糊精的简单混合,而是栀子蓝色素和β-环糊精形成的新固相包合体;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色素添加量2 g,加热温度50℃,搅拌时间3.5 h,超声处理1 h;栀子蓝色素β-环糊精包合物在灯光照射、日光照射及紫外照射3种条件下的光稳定性明显高于未包合色素。结论:通过β-环糊精包合色素可显著提高栀子蓝色素的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袁超  金征宇  徐学明 《食品工业科技》2011,32(7):103-104,108
以羟丙基-β-环糊精为壁材,制备了羟丙基-β-环糊精/虾青素包含物,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热重/差热联用分析表明,复合物的形成将虾青素的热分解开始温度至少提高了40℃,达到290℃左右。光热稳定性实验显示,包埋有利于提高虾青素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并且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埋后,复合物比原虾青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薰衣草精油的物理化学稳定性,采用羟丙基-β-环糊精对其进行包埋。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薰衣草精油包合物的制备工艺,以期找到一种最佳的包合工艺条件。同时,利用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实现对薰衣草精油包合物的结构及包合情况分析,进而验证薰衣草精油被羟丙基-β-环糊精较好的包埋。实验所得的最佳包合工艺为:羟丙基-β-环糊精与薰衣草精油比例6.27:1(g:mL)、包合温度33.1℃、包合时间3.36 h,包合率可达80%。通过光谱分析可知,羟丙基-β-环糊精和包合物谱图极其相似,这说明薰衣草精油中许多基团被包埋进入环糊精空腔。结果表明,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精油效果较好,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能够为薰衣草精油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赵玲  苏健裕  陈建平  胡松青  李琳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0):148-150,155
目的:利用超声波法制备氟苯尼考-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以β-环糊精为包合剂,采用超声法制备氟苯尼考包合物,工艺参数为氟苯尼考与β-环糊精投料比1:1(mol/mol),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5h。然后分别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I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包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在该制备工艺条件下包合物的得率为93.52%,包合率为38.09%;且经过FIIR和XRD确证其包合物已形成。结论:采用本实验工艺具有较好的得率,氟苯尼考被β-环糊精包合后呈现出新的物相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优化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工艺,并验证包合物的增溶作用为目的。在预实验基础上,利用红外分光光度法验证了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形成,然后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包合物得率和包合率总评归一值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预实验结果表明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已经形成,响应面实验显示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β环糊精与千斤拔黄酮投料比(质量比)5.5∶1、包合温度43℃、包合时间3.8 h,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千斤拔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率为44.68%,包合物得率为73.12%,溶解度测定结果表明将千斤拔黄酮利用β环糊精包合后,可使千斤拔黄酮在水中溶解度由(22.86±0.62)mg提高到(106.58±0.95)mg。千斤拔黄酮与β环糊精可形成稳定的包合物,包合物的形成可使千斤拔黄酮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提高,为千斤拔黄酮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与油脂》2017,(11):30-33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苦荞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SEM)、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分析(XRD)的表征。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得出制备包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苦荞黄酮与β-环糊精质量比6∶1、包合温度70℃、包合时间4 h。并进一步检测了苦荞黄酮β-环糊精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