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看中医存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西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学的科学化、标准化提供了依据,中医为西医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和发展模式。两者在研究的对象和最终的目标具有高度的同一性,决定了两者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统一。中西医的兼融与互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必由之路,也将是中国医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中医学不会因为有部分缺点而被历史淘汰。  相似文献   

2.
试谈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交融对中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洁 《医学与社会》2004,17(2):37-38
中医和西医这2种医学体系分别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至16世纪,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西医学传入中国,在中国出现了2种医学体系同时并存、相互争鸣的局面。西医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不断地向中医界渗透、冲击。从而出现了“汇通学派”,其后又有中西医结合的多种尝试。西医学的引进逐步影响、改变着中医界人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传统的思维方式面临着来自许多方面的挑战,中西医2种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理念和方法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新的思维定式,主导着中医…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医学的研究偏离了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轨迹.陷入了用西医学的实验研究思路来研究中医学的相关理论,用西医学评价体系来评价中医相关知识的误区之中,究其原因是对中西医学文化背景、思维方法、研究方法、病理生理、疾病诊治等方面的差异性认识不足。只有在充分认识这些差异性的基础上遵循中医的自身规律才是中医的研究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士将中医学辨证论治与西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并将其纳入西医学辨病论治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混淆了中医辨病与西医辨病的区别,忽视了体质差异对辨证论治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与存在的误区及体质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冀引起对中医学体质学说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和西医学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之所以提出"中西医结合",正是因为中、西医学之间存在差异。西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真与求实,而中医学的文化特质是求善与求实,求真与求善在临床实践中的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一种方式。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具象思维,其思维是由"象"到"证"的过程。西医学的思维方式属于抽象思维,其思维过程是由"病"到"因"。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中医的学习不能采取简单对号入座的线性思维模式,正确的方法是用中医的思维去认识、理解中医,才可继承好中医,进而开展好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中西医学发展史的脉络,探讨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思路.方法 以时间为线索,分析欧洲文艺复兴前、文艺复兴时期和近现代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影响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因素.结果 中西医学都产生于古代神明模式,然后发展到自然哲学模式,在文艺复兴之前中西医学的水平大致相当,甚至中医学的整体水平还在西医之上.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西医开始脱离自己的传统模式快速发展一直到今天;而中医却始终保持了自己的自然哲学模式.结论 中西医学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现实结果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思维(世界观)决定的.西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医是一个封闭循环、自我肯定的系统,其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补充的过程.中医学仍然是前现代的产物,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面上相似.中医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回归经典,而应立足于当下的社会实践,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闫建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271-2273
传统中医的医学模式是“思维-哲学”模式,为探讨中医现代化途径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本文从中西医学临床思维过程对比,中西医证候体系的重新建构和规范化,中医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客观化标准化,中西医科学研究形式差异互补四方面切入,深入剖析了中西医学的异同和各自优势,分析了中医学两千年以来停滞不前的内在原因在于封闭性,概括中医现代化的可取途径,指出中医现代化是科学问题的目标规定,是科学问题的方法论规定,必将促进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原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特色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历史,有人类就有疾病,由此产生了医与药、病与方。朴素的医药知识经哲学的概括上升为医学理论,便有了医学。翻阅中外医学发展史,东西方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均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古希腊哲学发达,因此成为欧洲古老医学发生的土壤;同样,东方哲学也培育了中医学。中医学产生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中,其思想观念无不打上中国古代文化的深深烙印。中医学既是世界医学的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理念构建起来的关于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规律的科学体系。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医学,虽然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人,但由于世界观及方法论的不同,形成了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这种不可通约性,归根到底是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在世界其他医学均被西医学同化的今天,中医学不仅保留着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还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独树一帜,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说明中医学术尽管难以被西医学理解和解释,但确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和优势。早在20世纪初,恽铁樵就指出:“西方科学不是学术唯一途径,东方医术自有其立脚点。”这个立脚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医学生命力之所在,离开它,中医学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无论“研究中医”还是“中医研究”都不能脱离开中医传统文化这一中医学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10.
彭静 《中国医学创新》2014,(30):130-132
作为我国独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学,建立在中医学与西医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基础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旨在将中、西医学两者的理论、方法、药物、诊断手段、治疗技术等中的精华,提炼整合、融汇贯通、相互补充,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本文从当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由来、中西医学特点、优势、不足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优越性等方面思考和探讨中西医结合医学。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中西医结合如何从科学的论证阶段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在未来医学中发挥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这是我们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国内学者认为,中医现代化可以借鉴,可以超越,仅讲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不够的。笔者对其“借鉴,超越”的提法或思想颇感共鸣,试以“借鉴超越,扬我中医”为命题,围绕中医学是一门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命科学,西医学的崛起给中医学带来严重的挑战,把握挑战中机遇是振兴中医的正确选择,在临床疗效上下功夫找突破是当务之急,弘扬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借鉴超越创新等方面与同道们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偏头痛病名的由来、偏头痛在中西医内涵上的区别以及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偏头痛一病无论在病名上还是在临床上都容易在中医学和西医学范畴内引起混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作者认为偏头痛在中西医的内涵上是有区别的,中医所说的"偏头痛"部分属于西医的偏头痛;而西医说指的偏头痛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多种病名,在临床上应用中医古籍研究偏头痛时,明确其表述,应该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是医学中两种不同流派,具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西医学运用微观分析方法,突出器质性变化,强调仪器诊断,提倡辨病论治;中医学运用宏观整体思维,突出功能性变化,强调人诊人治,提倡辨证论治。在现代形势下通过对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的学习,建立和强化中医思维,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发展中医学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病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结合的第一步是如何面对实际,接受状态的客观存在和相关理论,其难点是怎样用西药体现状态治疗.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尽管体系各异,但各有优胜之处,它们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医学的发展.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这些成果的取得,如果用方法论来概括,关键在于中西医结合有效地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即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是中医脏腑学说及"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对肝硬化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中医学基础理论出发,结合近年来关于能量代谢、免疫调控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从中西医结合视角论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科学依据,以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提供西医学研究证据,通过免疫调控、能量代谢、肠道菌群等作用机制,制定不同病理阶段的精准治疗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中医学的"治未病"优势,促进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肝硬化防治策略上的理论融合与发展,为科研和临床更深入地相互转化提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学术体系,各有所长.中医在疾病诊断方面多从全局着眼,注重从疾病的当前表现中抓主要矛盾,但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西医则重视实验,对疾病的病因病理认识比较深入,诊断定位具体,针对性强.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既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基本途径,也是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由于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西医学和中医学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理论和诊治疾病的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运用中、西医两种理论和方法形成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为此,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研究,对于揭示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深入揭示疾病的本质并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相关的研究时,应从病与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切入,做到临床研究系统化、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证候化、证候模型与临床统一化.将中医理论基本思想渗透于现代医学研究之中,使病理、病理生理学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医思辩的特征,使两个医学学科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关系上,更加强重视研究其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的学科分类进入中国之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发生背景的中医学表现出一定的“历史传统”,可以说兼具“医学”与“史学”特征。西方的学科分类被引入后,中医学归属于医学,属科学范畴,而中医史学则归属于历史学范畴。自此,在学科化背景下,中医学开始日益突显其医学色彩,而原有的“历史传统”开始被剥离。但是,由于中医学至今尚没有完成西方意义上的学科化,仍需要对其历史进行回顾研究以促进其学科化。这种为中医学科化服务的中医史学研究,往往因为过于强调研究的现实性,而突显着医学色彩。此外,在中医学科化的进程中,具有“历史传统”的中医学术变迁模式并没有彻底消亡。在学科分类的背景下,因其“历史传统”的史学特征,往往被归属于中医史学。但其本身又具有“医学”特征,这也使得中医史学在一定程度上突显着医学色彩。鉴于中医学的特殊性,在进行中医史学研究时应注意在史学和医学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20.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西医学对比解读中医学的理念。认为人体有相似于自然环境的机体内环境,疾病就是内环境的变化,中医治疗着眼于内环境治理,引起内环境改变的原因就是病因,中药的寒、热、温、凉就是治理内环境的需要。提出中西医学理念不同的关键是西医着眼于消灭病原体,中医着眼于清除病原体必需的环境,澄清了两种医学分歧的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