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扬州常见的8种蔬菜,以爆炒、水煮、微波3种烹调方法进行处理,采用铝离子显色法来测定烹调后蔬菜中的总黄酮含量,并且与新鲜样品进行比较,以探讨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总黄酮保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煮导致蔬菜总黄酮损失较多,微波次之,而爆炒损失最少,且有部分蔬菜出现了爆炒后总黄酮的值比新鲜值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烹调加热对蔬菜中总多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扬州常见的8种蔬菜,以微波、煮、爆炒3种烹调方法处理,采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其烹调前后总多酚含量,比较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总多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煮使蔬菜中总多酚含量明显下降,微波及爆炒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不同烹调法对常见蔬菜中Vc保存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二硝基苯肼法,测定了经不同烹调技法处理后的几种常见蔬菜中的Vc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的烹调技法及加热时间的长短对蔬菜中的Vc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微波加热技术钝化酯酶,提高谷糠在储藏过程中的稳定性。以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残余活力为主要指标,参照处理后剩余水分含量指标,讨论了微波加热功率、处理时间和谷糠原始水分含量三个因素对谷糠稳定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微波稳定谷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功率600 W,加热时间90 s,水分含量25%。对在最佳条件下处理和未处理谷糠在储藏过程中的酸值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处理谷糠酸值在两周内从17.38 mg KOH/g升到了71.87 mg KOH/g而微波处理的谷糠酸值仅从14.88 mg KOH/g升到18.42 mg KOH/g。紫外吸收显示微波处理未改变谷糠的成分而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出。实验表明微波加热处理提高谷糠的稳定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高凝原油输送工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微波辐射加热方法能改善高凝油的低温流动特性。笔者主要研究微波辐射对高凝原油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设计并进行了微波对渤海高凝原油作用的室内实验。对未处理原油、水浴加热处理原油和微波加热处理原油进行了流变性变化比较实验,并在微波功率不变而加热到不同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的条件下进行了流变性随微波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变化规律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凝原油通过微波辐射作用能有效改善其低温流动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DPPH法,对蒸、煮、微波后提取的山楂无水乙醇提取液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烹饪加工的山楂提取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值分别为90.6%(蒸制7分钟)、87.6%(煮制17分钟)和91.3%(微波1分钟),皆高于鲜山楂提取液的清除率。对山楂进行蒸、煮、微波三种烹饪加工制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山楂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分别用炒、煮、焯3种方法对香椿进行烹调,用双硫腙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烹调后香椿中锌的保留率.经过炒、煮、焯后,香椿中锌元素的保留率分别为77.55%,63.71%,72.10%.结果表明,经不同的烹调过程后,香椿中锌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其中炒的烹调方法使得其锌元素流失最少.从烹调角度看,炒后锌元素保留率最高,而煮和焯均会使锌元素流失较多,提示流失的锌元素可能大部分进入了汤汁,建议连同汤汁一起食用这种蔬菜.  相似文献   

8.
微波法对饮食业油烟雾吸收液的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微波加热方法对油烟雾吸收乳浊液进行后处理 ,比较了微波加热、常规加热和自然重力沉降进行油水分离的效率 ,找出微波法处理的最佳方案 .实验结果表明 :微波法具有分离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 ,其最佳工作条件是功率 1 50 0W ,辐射时间 8~ 1 0min.  相似文献   

9.
针对稠油开采和输送难度大的特点,利用微波技术进行稠油降黏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的黏度随着微波加热温度的提高而降低,加热温度越高对稠油的流变性改善越明显,体现了微波降黏存在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微波降黏效果与水浴加热对比结果表明,当微波和水浴加热稠油到相同温度时,微波处理后稠油的流变性比水浴加热后的流变性改善更显著。同时进行了微波处理稠油后,稠油存放时间对降黏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微波技术处理稠油可改善原油的流变性,并具有时间短、效率高、节约成本等特点,而且,微波处理后,30d内稠油的黏度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微波技术在稠油开采和输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海洋假单胞菌PT-8分别以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为碳源合成不同量、不同结构的胞外多糖EPSS、EPSG、EPSM,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经HPLC法测得纯化后3种多糖的分子质量分别为7.3、17.8和19.2ku。其抗氧化活性大小顺序依次为:EPSS>EPSG>EPSM,其中小分子多糖EPSS清除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的能力显著高于大分子的两种多糖而接近于同浓度的VC。结果表明,碳源不仅影响PT-8合成多糖的产量,而且影响EPS的结构和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1.
泥螺是生长在我国沿海滩涂的一种软体贝类动物,是沿海特有的烹饪原料。泥螺有油螺和黄螺之分,每年六、七月份是捕螺旺季。泥螺成为餐桌上的佳肴,必须经过泥螺的出沙加工。其烹饪方法除腌、糟外,还可以氽、爆、炒、蒸等,咸菜具有滑嫩爽脆、口味鲜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碱水浸泡及焯洗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碱水浸泡和焯洗是家庭日常烹调中两种去除蔬菜农药残留的方法,通过以圆白菜为样品,用上述两种方法对蔬菜中维生素C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碱水浸泡和焯洗两种去除农药的方法均会造成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且两种方法不宜同时使用,否则维生素C会有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就家用微波炉烹调的汤类食品与普通加热的汤类食品在室内条件下受二次污染的程度作实验比较 ,结果表明 :用微波炉烹调汤类食品高效快速 ,但食品更易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14.
不同烹调方法对马铃薯品质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粮蔬皆可用的植物,它不仅富含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保健功效。本文通过对马铃薯的不同烹调方法和品质评定方法以及对国内外不同烹调方法下马铃薯品质变化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得出了目前能使马铃薯的营养成分得到最大化保留的一种烹调方法,即真空低温烹煮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热水热烫和蒸汽热烫(温度为100 ℃,处理时间均为5、10、15、20 s)对土豆、藕、白萝卜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及褐变强度(BD)的影响,并对真空包装下3种根茎菜在4 ℃贮藏下微生物生长及品质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2种热烫方式均可以有效抑制3种鲜切菜的褐变,但蒸汽热烫对PPO活性钝化效果较热水热烫更为显著,蒸汽处理15 s后PPO残留活性下降至30%以下,而热水热烫20 s后PPO残留活性仍然在50%以上;在贮藏期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种鲜切菜的硬度显著下降,而微生物数量和总色差显著上升。当贮藏7 d时,白萝卜的硬度变化最大,下降了23.3%;藕的微生物数量增长最大,增加了1.75个对数;土豆的总色差值(ΔE)增加最多,为33.49。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蒸汽热烫处理3种鲜切菜,能有效抑制褐变,有效地保持蔬菜品质。  相似文献   

16.
甘薯中可溶性糖的HPLC法测定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80%乙醇溶液提取甘薯中的可溶性糖,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组成.结果显示:生甘薯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经过烘烤、蒸、微波处理、煮、高压蒸煮处理的甘薯中主要含有麦芽糖、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所有加工方法都能使淀粉大量转化为还原糖,但在此过程中非还原糖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