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目的测定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UA)水平,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力衰竭不同分期的内在关系。方法对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进行心力衰竭分期及中医辨证分型,同时对血清尿酸和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①心力衰竭A期以心肺气虚症为主;B期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而C期则以气虚血瘀证为多见。②120例患者血清UA和NT-pro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不同分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即C期较B期和A期显著升高,B期又显著高于A期。③血清UA水平在中医各证型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清UA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和心力衰竭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清UA水平随着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心肾阳虚分型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不同中医证型与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非临床死亡120例住院患者,分别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入院后立即行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评估,并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醛固酮(ALD)及精氨酸加压素(AVP),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不同证型与对应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HF患者各证型分布心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心肾阳虚饮停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两虚证LVEF低于心肺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饮停证(P 0. 05),LVEDD高于心肺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饮停证(P 0. 05),与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阴阳两虚证BNP、ALD均高于其他3型(P 0. 05),AVP高于心肺气虚血瘀证、心肾阳虚饮停证(P 0. 05),与气阴两虚血瘀兼痰饮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NYHA分级中Ⅱ级患者多为心肺气虚血瘀证,Ⅲ级患者多为心肾阳虚饮停证,Ⅳ级患者则多属于阴阳两虚证。运用Spearman等级分析法得出,不同证型间NYH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存在正相关性(rs 0),即中医辨证分型病情程度越重其NYHA分级等级越高。结论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辨证过程中,检测BNP、ALD对于4种证型的辨证敏感度相对较高,心脏彩超与AVP则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前、中期的辨证较为敏感,NYHA心功能分级可辅助其中医辨证分型,以协助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衰超声指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评价心衰超声指数、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167例CHF患者入院后行中医辨证分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计算心衰超声指数,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T-proBNP与心衰超声指数呈正向相关关系,心衰超声指数升高,NT-proBNP也会升高(r=0.634,P0.01)。NT-proBNP按心肺气虚、血瘀饮停→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肾气亏虚、血瘀水停→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型转化递增,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82,P0.01)。心衰超声指数也按心肺气虚、血瘀饮停→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肾气亏虚、血瘀水停→肾精亏损、阴阳两虚顺序递增,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658,P0.01)。结论:心衰超声指数、NT-proBNP与CHF中医证型存在明显相关性,可用于指导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分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B型利钠肽(NT-pro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CHF患者64例,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按NYHA分级进行评估,并将患者分为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及心肾阳虚证3种证型.用ELISA染色法测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组中医证型组NT-proBNP的水平不同,心肾阳虚证组高于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以(P<0.01).发生终点事件组(心源性死亡,因心功能恶化、急性冠脉综合症、心律失常再入院)NT-proBNP明显高于未发生终点事件组,其中死亡组的NT-proBNP较再入院组升高,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标记物NT-proBNP对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可作为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3):539-540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中医证候的关系,以指导辨证分型,并探讨其机制,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测定其BNP水平,观察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同时对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找出BNP水平变化与中医证候分型的关系。结果:心衰病急性加重期组BNP水平与慢性缓解期BN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心衰病慢性缓解期组内比较:阳气亏虚、血瘀饮停组和肾精亏虚、阴阳两虚组分别与心肺气虚、血瘀饮停组和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组BNP水平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心肺气虚、血瘀饮停组与气阴两虚、心血瘀阻组BN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阳气亏虚、血瘀饮停组与肾精亏虚、阴阳两虚组BN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衰病急性加重期组内比较:阳虚水泛组、阳虚喘脱组、痰浊壅肺证组BNP水平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NP水平与心衰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内在联系,其水平高低可为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提供一个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68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2007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的分期标准分为两组,心力衰竭B期为B组,共35例;心力衰竭C期为C组,共33例。入院后的次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采用尿酸酶法测定其中的尿酸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B组中气阴两虚证患者最多,共18例(51.4%);C组中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共16例(48.5%)。B组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以及心肾阳虚证患者的尿酸水平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C期患者尿酸水平低于心力衰竭B期患者,通过监测尿酸水平掌握机体的代谢情况,利用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代谢之间的相关性可了解患者的心力衰竭程度及其进展情况,可为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心功能及神经内分泌方面探讨客观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的证候规律。方法:符合Framingham的心衰诊断标准患者300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NT-proBNP水平;检测心超指标;应用SPSS16.0统计,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采用R×C列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多为心肺气虚证、气阴两亏证;心功能Ⅲ级、Ⅳ级多为心肾阳虚、气滞血瘀、阳虚水泛证。随NT-proBNP水平增加及EF、FS数值由高到低的顺序,呈现心肺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到气虚血瘀或阳虚水泛趋势。结论:心功能分级、NT-proBNP水平、EF、FS等指标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心力衰竭的中医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B型钠尿肽(NT-pro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参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评价NT-proBNP、超声心动参数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160例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的CHF患者入院后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行超声心动检查。检验不同中医证型与NT-proBNP及超声心动参数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与NYHA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心功能分级越高,NT-proBNP值越大(r=0.498,P〈0.05);NT-proBNP水平与中医证型亦有相关性,即NT-proBNP水平按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顺序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r=0.416,P〈0.05)。超声心动左室射血分数(EF)在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与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的患者中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56.2%)〉气虚血瘀水停证(37.0%)〉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9%);心功能Ⅲ级患者中气虚血瘀水停证(52.5%)〉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34.4%)〉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13.1%);心功能Ⅳ级中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65.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19.2%)〉气虚血瘀水停证(15.4%)。结论NT-proBNP、超声心动EF值可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能反映中医证型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中医证型由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水停证→心肾阳虚血瘀水停证转化,心功能呈现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中医辨证分型与心脏指数(I)、左室质量指数(LVMI)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7例CHF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和心脏彩超相关结果,计算CI、LVMI。结果:按心肺气虚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的顺序、CI呈递减趋势、而LVMI呈递增趋势。结论:CI和LVMI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及考量病情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分布水平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患者8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格检查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中医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瘀组18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23例、心脾阳虚水停兼血瘀组21例、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组18例,分别检测、比较两组血清H-FABP及BNP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清H-FABP、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而呈增高趋势;血清H-FABP水平与BNP水平呈正相关;观察组各中医证型间血清H-FABP及BNP水平不同,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组心脾阳虚水停兼血瘀组心气阴两虚兼血瘀组心气虚血瘀组。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H-FABP水平较高,在各中医证型间存在差异性,可作为中医证型量化指标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新型标志物和肽素(Copeptin)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采集冠心病、高血压病合并心功能不全的住院患者230例,参照Framingham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分为心功能Ⅱ级82例,Ⅲ级76例,Ⅳ级72例,采集同期健康体检心功能正常者51例作为对照组。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与临床常见证型相结合,将心衰患者分为心气虚型42例,气阴两虚型64例,气虚痰瘀型77例,心肾阳虚型47例。所有入组患者于住院次日,正常组于体检日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检测氨基未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opeptin,以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对照组与心衰组不同心功能分级血清NT-proBNP、Copeptin水平,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Copeptin水平与NT-proBNP及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的相关性。比较各中医分型间血清NT-proBNP、Copeptin水平的变化。[结果]心衰患者血清Copeptin水平的变化与NT-pro BNP水平的变化相一致,随着心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痰瘀证→心肾阳虚证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递增,Copeptin的水平在心肾阳虚组明显高于气虚痰瘀组、气阴两虚组及心气虚组[pmol/L:27.40(21.92,39.01)、18.80(16.23,21.94)、14.19(12.10,16.23)、8.93(7.35,11.75),P0.05]。在心功能Ⅱ级患者中以心气虚型、气阴两虚型为主,在心功能Ⅲ级患者中以气虚痰瘀型为主,在心功能Ⅳ级患者中以心肾阳虚型为主。[结论]血清NT-pro BNP与Copeptin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随着中医分型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变化趋势,希望能够为中医分型提供辨证依据,从而提高辨证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证分型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设计临床调查内容和制作调查表,对442例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其中前瞻组129例,回顾组313例。按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加重期和慢性稳定期,分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病、疾病分期、心功能分级及中医证型等临床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急性加重期两组频数≥10%的主要证型依次为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气虚血瘀证;慢性稳定期两组频数≥10%的主要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证、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血瘀证,两组主要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分布有一定规律,疾病的阶段不同其证型也不同,急性加重期以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为主,慢性稳定期以气虚血瘀证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100例,根据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100例患者分为心功能II~IV级,随后对此100例慢性左心心功能不全患者做中医的辨证分型,依次分为气阴两虚型、气虚血瘀型、心肾阳虚型。比较心功能分级与中医的辨证分型有无相互关系。结果:心功能分级与中医的辨证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心功能II级患者以气阴两虚型为主,比例比较为气阴两虚型(78.00%)气虚血瘀型(14.00%)心肾阳虚型(8.00%)。心功能III级患者以气虚血瘀型为主,比例比较为气虚血瘀型(76.67%)气阴两虚型(10.00%)心肾阳虚型(13.33%)。心功能IV级患者以心肾阳虚型为主,其中心肾阳虚型(80.00%)气虚血瘀型(15.00%)气阴两虚型(5.00%)。结论: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分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中医辨证分型中心肾阳虚型患者心功能最差,其次为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客观指标规律,探讨BNP、CRP、LVEF作为CHF中医辨证分型客观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的患者217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正常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对217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抽取血液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BNP,免疫比浊法测定CRP,所有病例均进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LVEF,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HF病人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BNP的水平随心力衰竭加重而上升,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672,P=0.000〈0.05);CHF病人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随心力衰竭加重而降低,与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r=-0.527,P=0.000〈0.05)。BNP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19,P=0.000〈0.05),BNP水平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心功能等级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407,P〈0.05),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LVEF与中医证型间存在负相关性(r=-0.69,P=0.000〈0.05),LVEF按照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减。CHF病人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水平与中医证型间存在正相关性(r=0.713,P=0.000〈0.05),按心肺气虚、心气阴虚兼血瘀→气虚血瘀→心脾阳虚兼血瘀水停→心脾肾阳虚水泛兼血瘀逐级递增。心功能各分级之间CRP测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CRP随心衰程度加重而逐渐升。结论: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BNP、CRP、LVEF具有相关性,BNP结合CRP水平、LVEF可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中医分型提供一个较为客观、量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4):707-710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C-反应蛋白(CR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关系,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22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血瘀阻、阳气虚衰;3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脂四项、血清CRP及Hcy水平,分析各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证型分布呈现痰阻心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心血瘀阻>气滞血瘀>阳气虚衰的趋势。(2)血清脂质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低密度脂蛋白痰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3)冠心病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证型组间CRP水平呈瘀阻心脉证>心血瘀阻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气虚衰证。(4)Hcy水平心血瘀阻证>瘀阻心脉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阳气虚衰证。结论:血清脂质、CRP、Hcy水平与冠心病中医证型存在相关性,可作为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辅助诊断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左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通过对左侧心力衰竭的征候特征、病因病机进行探讨,从而对左侧心力衰竭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将左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气阴两虚、心阳虚、水凌心肺、心阳欲脱等证型。结论:该分型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研究依据,左侧心力衰竭的程度依次为心阳欲脱证>水凌心肺证>气阴两虚证>心阳虚证>心气虚证>心阴虚证>心血虚证。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衰中医分期分级临床辨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床长期利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研究和体会,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期分级。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中医可以把慢性心衰分为早、中、晚3期,慢性心衰早期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中期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晚期以阳虚水泛证多见。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的关系,更好的指导中医对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52例慢性心衰患者的基本资料;中医辨证分为心肺气虚、血瘀饮停,气阴两虚、心血瘀阻,阳气亏虚、血瘀水停和肾精亏损、阴阳两虚4个证型组。采用MOS SF-36量表中文版进行患者生存质量问卷调查,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心衰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次序为: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51例(33.55%),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38例(25.00%),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35例(23.03%),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28例(18.42%)。不同中医证型,年龄差异不明显(P0.05)。性别对生活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RP和VT 2个健康维度受增龄影响较为明显(P0.05)。152例患者PF、GH、RE和MH等4个健康维度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心衰患者生活质量差异显著,阳虚、血瘀、水饮、阴阳两虚是影响心衰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脑钠肽、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疑诊心衰的患者,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对符合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型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患者纳入心衰组,排除心衰患者纳入非心衰组;对所有疑诊心衰的患者均进行脑钠肽(BNP)和甲状腺功能方面的检测。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116例,其中包括气阴两虚证30例,气虚血瘀证44例,阳虚水泛证42例;非心衰患者30例。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BNP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患者中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BNP值依次逐渐升高,T3、FT3逐渐减低,气阴两虚与阳虚水泛、气虚血瘀与阳虚水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医辨证分型与BNP、T3、FT3均有相关性,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结论BNP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作为辅助心衰辨证分型的一个有益的客观化、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