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RT专用道为BRT信号优先提供了必要的道路条件,为BRT快速、舒适、准点、安全运营提供了必要的保障,但专用道的设置也占用了道路资源,对社会车辆通行有一定影响。平交口是交通转换的节点,控制整条道路的通行能力。本文分析在设置BRT专用道后平交口交通转换的主要矛盾,研究各种交通条件下的交通组织方案,使道路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达到实施BRT信号优先同时又将对社会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有轨电车通常采用地面线路,其在城市道路断面中的布置形式以及在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对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有重要影响.对现代有轨电车路权分类、车道布置形式、交叉路口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城市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目前已运营及在建的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道路之间横断面布置、平纵线形指标、交通组织关系出发,分析现行和在编的现代有轨电车设计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及适用性。结合现行和在编相关规范的规定,通过工程实践,针对交叉口竖向设计、慢行系统空间、路段行人过街需求、二次过街安全岛设置、其他交通安全管理设施(如交通标线、分车道指示牌、信号灯、电子警察抓拍系统等)等方面做出适用性探讨。建议在规划和建设现代有轨电车初期重视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道路之间的交通关系,在设计和施工期间关注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道路之间的土建衔接。亟待出台相关行业规范,减少现代有轨电车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冲突,提高设计、施工及管理效率,从而缩短建设周期。  相似文献   

4.
武艺  吴伟 《科技交流》2006,36(2):60-63
论述了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被交叉公路的T型平交口渠化设计,通过渠化来减少冲突或明确分开冲突,以控制交通流,调整冲突角度,减少不必要的路面铺装.使得经过渠化设计的平面交叉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增进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地铁建设期的施工对城市道路交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施工期的道路交通组织也逐渐受到了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市民的关注.做好施工期间工点及区域道路交通组织,对保障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地铁建设的正常进行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广州地铁3号线工点施工期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实施,针对地铁施工的特点,就施工期间的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思路、方法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相关理论分析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统计学、心理学、力学等多学科知识,采用实际勘测、实地调查、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手段,主要研究城市道路交叉口的精细化设计,并进行精细化改造设计验证,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交叉口的作用,达到规范路口秩序,保障慢行系统安全,提高交叉口交通通行效率,改善路口景观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徐爽 《广西铁道》2009,(3):8-9,11
介绍了武汉轨道交通古田二路高架车站的总平面、车站建筑、车站立面造型、无障碍等建筑项目的设计原则及具体布置。并以该车站设计为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设计的一般原则及高架车站建筑设计的常见形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城市轨道交通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采用城市高架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道路堵塞和拥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连续梁悬臂拼装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伟太 《铁道建筑》2011,(3):31-32,136
以城市轨道交通跨越宽阔城市道路的连续梁悬臂拼装施工为依托,介绍悬臂拼装预应力连续梁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给出了包括贝雷片主桁、起吊系统、锚固系统、纵横向调整系统、横联及支承系统、行走系统等组成的大跨度连续梁悬拼系统。实践表明,采用悬臂拼装预应力连续梁跨越宽阔城市道路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要求,减小了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干扰,缩短了工期,有较大的社会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构建综合交通廊带,使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在一致的平纵线形条件下组成整体式横断面,以节约用地,美化景观。根据现行标准、规范对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共线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对相关规范中几何设计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各种可能的共线模式,比选出能同时适应轨道交通与城市道路或高等级公路的"路-轨综合技术指标值"和"路-轨大断面"横断面组合形式,指出共线技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尤其是城际铁路与城市快速路或一级公路共线模式,在城市规划或交通项目前期研究时,应充分研究共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坞式挡土墙设计与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灵芝 《铁道工程学报》2003,(3):117-120,104
目前在城市道路建设中出现的下钻式立交工程日渐增多。本文试就某城市地下交通通道工程的坞式挡土墙的设计及技术要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浅议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通过渠化来减少冲突或明确分开冲突,以控制交通漉并减少不必要的路面铺装.使得经过渠化设计后的平面交叉口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提高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并增进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以兰州市南山路西柳沟立交桥钢门墩吊装施工为例,详细介绍该工程中的6座钢结构墩柱,3座钢结构盖梁吊装施工方法。该工程难点在于吊装桥梁的重量大、要求高,同时由于起吊场地位于铁路与城市道路中间,场地狭窄,作业时间紧张,且必须一次安装成功,重点将其施工组织和重要工序的施工方案选择上进行总结。由于组织得力,施工方案选择正确,不仅顺利完成了钢门墩吊装施工,还保证了城市道路和既有铁路交通通行安全,在以后类似施工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水底隧道是我国道路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中皆有出现;由于水底隧道一般埋深较深,受河床冲刷线严格限制,线形、纵断面设计受到很大影响。对于此类隧道的交通工程设计不应照搬一般公路、市政道路隧道固定的模式,而应分析并根据此类隧道路线设计的特点和问题灵活设计。通过南京纬七路长江隧道的具体特点,介绍城市快速路水底隧道交通工程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14.
现行规范在确定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时没有考虑过街行人这一影响因素,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行的特征表现为严重的人车混行,在未设置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处,车辆与过街行人交通冲突的可能性大,通行能力明显下降。为完善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成果,基于寒区冰雪期城市道路路段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了行人流量与车头时距、行人流量与机动车车速的关系模型。基于此模型计算得到了寒区冰雪期不同行人流量下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15.
有轨电车通常采用地面线路,线路位置、车站选址等对城市交通运输的影响很大,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有轨电车的运营安全和效益.介绍了有轨电车车站、线路布置形式,从行人交通组织、乘客交通组织、路口交通组织、路段交通组织等方面对有轨电车的交通组织设计进行研讨.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深入研究、合理确定有轨电车的线路走向及其在道路断面中的位置,结合沿线客流情况确定车站分布、布置原则,选择车站位置及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接驳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的抽样调查,分析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中与之衔接的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特征,阐述各种方式接驳的时间与距离分布及客流接驳的规律,进而对车站进行了聚类分析,以指导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城市交通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需要对既有基础设施进行改扩建和不断完善,经常会遇到对原有桥梁进行拆除后还建等情况。以厦门地铁1号线吕厝站钢箱梁立交桥为例,介绍了大吨位钢箱梁块段在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大、施工场地受限等复杂环境下,钢箱梁的吊装、运输、交通疏导和安装等施工技术,这为今后类似工程在城市道路施工中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有轨电车占用一定道路资源,对沿线交叉口交通运行产生影响。以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为基础,分析了有轨电车带来的影响,提出交通组织总体策略,并分析不同轨道布设方式下的交叉口冲突特点,结合案例阐述了交叉口范围内有轨电车、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和乘客的交通组织方式。总结了苏州有轨电车1号线交叉口交通组织经验,为以后的有轨电车沿线交通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结合广州地铁10号线广钢新城车辆段的设计实例,讨论盖下车辆段和上盖二级开发统筹设计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提出地铁车辆段与二级开发一体化设计,应结合地形、用地条件、城市道路、河流水系、地块功能及用地完整性等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重点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上盖二级开发与盖下功能紧密结合的方案,应落实车辆段与城市既有和规划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在有轨电车优先通行的同时,减小对社会交通造成的不利影响,对城市道路复杂交叉口有轨电车信号优先控制方法开展设计与验证,从信号相位、信号相序、背景配时、优先参数、控制算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所提出的复杂交叉口优先控制方法能够在分配相位时间时有针对性地提高社会交通相位绿信比,缓解有轨电车优先控制对社会交通的干扰;能够根据各相位的交通流饱和度合理分配红灯时间,均衡交叉口交通负荷。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在不显著增加社会交通延误的同时,有效减少有轨电车的延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