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叶日春  李彩红  覃小静  刘淑莹  侯伶 《护理研究》2013,27(16):1602-1603
[目的]观察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我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0例脑卒中昏迷病人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按照传统口腔护理法;B组30例,使用小儿电动牙刷刷牙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C组30例,使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3组病人口臭及口腔炎症发生率、护士的劳累程度、操作时间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C组的口腔牙龈磨损或出血、口臭及口腔炎症、呛咳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C组操作所用时间及护士的劳累程度明显少于A组和B组。[结论]使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可有效地预防口腔感染的发生,降低在口腔护理中可能导致病人呛咳的几率,降低护士的劳累程度,节省护士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2.
昏迷病人吸痰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昏迷病人吸痰法进行了改进 ,采用经口腔安置口咽通气管进行吸痰 ,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1 材料治疗盘内放治疗碗 (内盛嗽口液及棉球 )、弯血管钳、镊子、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口咽通气管 ,备电筒。2 操作方法2 1 操作前先给病人进行口腔护理 ,并注意观察口腔粘膜及舌苔情况。2 2 用压舌板将舌根向下压 ,利于口咽通气管的插入。对牙关紧闭的昏迷病人可使用开口器对舌后坠者用舌钳将舌拉出 ,然后将口咽通气管经口腔迅速置入口咽部。3 吸痰方法用镊子将吸痰管经口咽通气管插入口咽部、气管 ,遇痰液粘稠者 ,可行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3.
喉镜在昏迷病人吸痰和口腔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昏迷病人的吸痰和口腔护理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应用常规吸痰术和口腔护理技术往往不能达到彻底清除痰液和口腔污垢的目的,同时,由于用物繁杂,操作也不方便。我科1997年~2003年共使用喉镜协助吸痰1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何丽仪  高明榕  王越秀 《全科护理》2011,(16):1427-1427
[目的]探讨自主吸痰法在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行人工机械通气,采用病人按需自主吸痰,及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配合护士间断的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结果]病人均能掌握经口自主吸痰的方法,对吸痰均耐受良好,吸痰时未出现恶心、呕吐,吸痰后无口腔黏膜损伤,配合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吸痰效果满意,经积极治疗,均能脱离人工机械通气,转至普通病房。[结论]自主吸痰法可提高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吸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吸痰的并发症,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主吸痰法在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行人工机械通气,采用病人按需自主吸痰,及时吸除口腔内分泌物,配合护士间断的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结果]病人均能掌握经口自主吸痰的方法,对吸痰均耐受良好,吸痰时未出现恶心、呕吐,吸痰后无口腔黏膜损伤,配合密闭式吸痰管吸痰法,吸痰效果满意,经积极治疗,均能脱离人工机械通气,转至普通病房.[结论]自主吸痰法可提高重症肌无力危象病人吸痰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减少吸痰的并发症,有利于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冲吸式吸痰管应用于气管插管危重病人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60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采用生理盐水100mL+冲吸式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棉球擦拭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口腔不洁、口臭、口腔炎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口腔不洁、口臭、口腔炎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吸式吸痰管应用于气管插管危重病人口腔护理,能够彻底清洁口腔、减少口臭及口腔炎症的发生、预防和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经鼻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提高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对120例经鼻气管插管病人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组为规范组58例和常规组62例,规范组要求: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病人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病人黄色粘稠痰者占69.35%,痰量〉80ml占70.97%,痰痂形成占61.29%.细菌培养阳性占64.52%.肺部感染占51.61%.而规范组病人分别为31.03%,25.86%,5.17%,20.69%,22.41%,P〈0.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86例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病人的吸痰护理中通过选择合适的吸痰管、正确的吸痰方法等措施,均成功地吸出痰液,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对无中心负压COVID-19重症监护病房中原有吸痰装置的创新改进,以期对其他工作者在疫情期间面对类似工作难点时有所借鉴和帮助.方法 利用一次性痰液收集装置对电动吸痰器进行改造重组,同时联合密闭式吸痰管,改开放式吸痰为密闭式吸痰.结果 2020年2月10日至3月22日期间,参与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的64名医护人员无一人发生感染;吸痰装置及方式的改进简化了吸痰及痰液处理流程,但增加了经济成本.结论 改进后的吸痰装置及吸痰方式有效避免了护理人员在吸痰、痰液倾倒及清洗过程中与患者飞沫或分泌物的近距离接触,极大降低了其工作中的感染风险,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成本,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病人吸痰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雅丽 《家庭护士》2009,7(10):862-863
[目的]对比观察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病人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B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观察两组病人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等.[结果]吸痰后B组SpO2恢复时间较快;B组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及痰液喷出情况少于A组(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为适宜于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11.
Tracheal suction     
Higgins D 《Nursing times》2005,101(8):36-37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直接连接一次性吸引连接管(以下简称吸痰管、吸引连接管)备用在吸痰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吸痰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引连接管连续使用,每次吸痰后更换吸痰管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次吸痰后将吸引连接管管口端(连接吸痰管部分)浸泡在"84"消毒液瓶内备用。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观察组吸引连接管使用不同天数的细菌培养结果,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连续使用1d~7d及7d以上的吸引连接管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病人端细菌菌落数为0。[结论]吸痰病人采用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管备用切实可行,省时省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84"消毒液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邓永梅  胡云香  田洁  陶红艳 《护理研究》2011,25(34):3144-3146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直接连接一次性吸引连接管(以下简称吸痰管、吸引连接管)备用在吸痰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吸痰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引连接管连续使用,每次吸痰后更换吸痰管连接吸引连接管备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每次吸痰后将吸引连接管管口端(连接吸痰管部分)浸泡在"84"消毒液瓶内备用。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观察组吸引连接管使用不同天数的细菌培养结果,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细菌培养结果。[结果]两组操作时间、成本损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连续使用1d~7d及7d以上的吸引连接管细菌培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接备用的吸痰管病人端细菌菌落数为0。[结论]吸痰病人采用吸痰管直接连接吸引管备用切实可行,省时省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84"消毒液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16.
《RN》2003,66(5):30ac11-30ac12
  相似文献   

17.
18.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ggest the appropriate frequency for changing suction canisters and tubing in the gastroenterology setting. This survey was initia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was a community standard for this issue. A diverse geographic response from attendees at the 2006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Nurses and Associates revealed that there is no current "standard of practice." Findings were diverse and are repor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ize of the facility, type of facility, number of endoscopic procedure rooms, and number of endoscopic procedures per month. The majority of respondents (91%) used disposable suction devices. The authors recommend the need for well-designed, systematic studies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frequency for changing suction canisters and tubing in the endoscopic setting.  相似文献   

19.
20.
吸痰用具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白莉  王红粉  陈建芬  张菊华 《护理研究》2008,22(19):1707-1707
教科书上的吸痰操作要用无菌镊和有盖罐,但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发现,用无菌镊夹持吸痰管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1],且缺乏灵活性,而有盖罐反复消毒灭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为此,我们设计了一次性带手套吸痰管和一次性水杯,用于取代无菌镊和有盖罐,临床应用后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