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以实例论述了养路机械化是影响扩能和安全运输的重要因素,对如何解决线路施工与运能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秦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多养阴,以从其根”。“春夏养阳,秋多养阴”是医家公认的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但历代医家对其内  相似文献   

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河北省中医院王力智(05001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按季养生的基本原则,古今都非常重视。不但对养生保健,而且对临床治疗也有指导作用。然而这一原则需要不断充实,使之具体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现据临床观察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4.
王志清  胡佳奇  刘齐  郭华 《河南中医》2016,(7):1123-112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目的是"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故应该因时、因地、因人正确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内涵,不应该过分偏执。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主要体现,强调的是人体与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应根据自身体质以及时令特点、地域差别在起居、运动、饮食以及情志上进行调整以顺应自然阴阳的变化。如对于盛夏炎热之地,可适量食用甘寒之物以生津,防止热盛津伤,对于严冬苦寒之地,可适量进食温补之物以助阳气,防止阴寒内盛。而在病理情况下应首先辨别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再结合时令、地域、体质,用药物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偏盛偏衰。即"不足之病,顺时补之;有余之病,逆时泻之"。  相似文献   

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指未病先防,对此代无异议,但其具体理解,则见仁见智,不尽相同。王冰从阴阳互根,举食寒食温以说明。张介宾也注曰:“圣人春夏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而本文则另解谜面,认为春夏之“调神”措施即是养阳,秋冬之“调神”措施即为养阴。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提出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以清代余国佩所著之《医理》为据,阐述个人的看法,认为"春夏养阳",即春夏宜助阳运湿;"秋冬养阴",即秋冬宜育阴润燥。  相似文献   

7.
试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彤  江培春 《光明中医》1999,14(5):8-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其注释众说纷纭,括之,有的理解为“春夏用辛热方药回阳,秋冬用寒凉方药养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也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的认为“春温夏热,元气外泄,阴精不足,药宜养阴;秋凉冬寒,阳气潜藏,勿轻开通,药宜养阳”(《神农本草经疏》)。笔者难于苟同,略陈管见,就正于同道。1 “养”者保养也《内经》中所论之“养”,含义广泛。有“摄养”、“保养”之论,《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有“调养”、“调治”之说。《素问·五常政大…  相似文献   

8.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观点。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代学者对此亦有各自不同的认识。从天人相应、脏腑阴阳、物质功能、饮食寒热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同时简单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治未病"中的核心思想,对疾病的预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小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蒙古医学院(010020)云刚内蒙古呼市玉泉区医院(010020)李晓光徐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对于临床实践以及保健防病都有重要意义。以《内经》的历代注家来看,对这一理论的认识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11.
“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的。意思是说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春夏季节注意保养人体的阳气,秋冬季节注意补充体内的阴液。 祖国医学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阳气是主向上、向外、发散的,如果春夏季节不随时补充体内的阳气,就会使体内的阳气相对空虚,失去阴阳平衡,便会发生疾病。此时注意人体阳气的培育和补充,固其根本,则百病不生。到了秋冬季节,人体阳气复又收敛,潜藏于体内。此时,体内阴液显得相对不足,阴阳平衡失调,便会发生疾病,若要保持阴阳平衡,就应该注意阴液的补充和保养。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四时养生之重要原则。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主要观点有四种。①以张志聪为代表的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阴。②王冰则认为养  相似文献   

13.
在一年四季之中,调养人的精神,以适应寒暑交替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可以健康长寿。由于春为少阳,夏为太阳,秋为太阴,冬为少阴,所以,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令的规律,宜生、宜长;而在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的自然气候之变化,宜收、宜藏。以下简要分述...  相似文献   

1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此句已有颇多阐发,对句中“养”字含义,一般看法比较一致,多释为“保养”、“爱惜”等。从原文来看。该篇系为未病之先防病而设,未涉及治疗用药的内容,故而作此解释。本句的关键,依笔者之见,应在于“阳”和“阴”的含义。对此二字,历来看法不一,有释“阳”为“阳气”、“阴”为“阴气”、“阴精”者;也有释“阳”为“肝、心、脾”、“阴”为“肺、肾”者,不一而足。但所有的古典经文,其本义只能有一种,而合理的引申义则可以有多种。各种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并丰富原文的含义,只要是在理论上持之有据,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解释,都是应当给予肯定的。笔者留意于此已有时日,兹不揣谫陋,略陈一得之  相似文献   

15.
罗江孝  刘方  李珍 《国医论坛》2013,28(4):55-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原文精神,如马莳、高士宗等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升浮)之气,宜生宜长,即"春夏养阳";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收藏(沉降)之气,宜  相似文献   

16.
王金成 《河南中医》2011,31(9):968-969
一切有生命的物种随四季变化规律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一方面利于春生夏长;一方面利于秋冬季节御寒.秋冬养阴,一方面为春生夏长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在秋冬季节阳气得到休养生息.顺为养,顺自然界变化规律去做事,就能实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语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说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历代医家常视之为养生防病的基本法则。然到底应当如何  相似文献   

18.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5,(2):265-267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历代医家不同解释1.1.1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  相似文献   

19.
范占民  路现平  田勇 《河北中医》2009,31(3):454-4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然而对于该语句的认识,后世医者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有:①马莳、高世械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②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③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2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多从养生注释,鲜有论及临床意义。因此,笔者就其临床意义及运用试作初步探讨,以示抛砖引玉。一、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综合《四时调神大论》全篇及《内经》有关内容,以为其基本概念有二。(一)动静一体观。张介宾谓:“动为阳,静为阴”。“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动静相对平衡的节律,方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二)四时五脏阴阳观。《素问·六节藏象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