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肝衰竭病情重、进展快、病死率甚高,在肝衰竭发生前期进行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目前关于肝衰竭前期的诊断标准尚不统一,关于肝衰竭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人群中进行,现就目前肝衰竭前期早期诊断、预警及治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2.
慢加急性肝衰竭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强调早期预警、动态评估病情、预后评价等全病程管理。诊疗应重视去除病因、防治并发症、器官支持和中医药干预。本文评述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预警、预后评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旨在为疾病的早期识别、预后判断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肝衰竭前期患者肝功能急剧恶化,存在发生肝衰竭的风险,病死率较高。现就肝衰竭前期概念,特别是肝衰竭前期发展为肝衰竭的预警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加强临床医师对肝衰竭前期的重视,促进肝衰竭防治关口前移,提高肝衰竭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各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肝衰竭(ALF)25例、亚急性肝衰竭(SALF)3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21例、慢性肝衰竭(CLF)20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四类肝衰竭在临床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转氨酶、胆碱酯酶和胆红素)、并发症和预后方面均有差异,预后的优良顺序为CLF〉ACLF〉SALF〉ALF。结论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较强的科学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衰竭患者发生侵袭性真菌病(IFD)的危险性增加,致死率增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笔者梳理了肝衰竭合并IFD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肝衰竭合并IFD的诊断、中医对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的认识等内容。肝衰竭患者凝血机制差,获取病理确诊较为困难,详细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早期识别临床特征、及时进行血液/体液微生物学检测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全球尚无统一定义标准。其显著特征是肝病进展迅速,常伴发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高。慢性肝病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最为常见。感染、酒精、肝毒性药物等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但有高达40%~50%的ACLF病例没有可识别的诱发因素。早期发现并准确评估病情对ACLF患者至关重要,但目前仍缺乏早期预警并准确评估病情的理想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器官支持和并发症的治疗,肝移植是唯一能够改善预后的治疗手段,但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以及肝移植的时机仍存在一定争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MELD,MELDNa和KCH 3种终末期肝病评分体系在评估我国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为急性肝衰竭的患者,按预后(好转和死亡)进行分组,比较两组间实验室生化检查结果;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ROC)来评估3种评分模型在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共有37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纳入...  相似文献   

8.
黄昂  邹正升 《肝脏》2009,14(2):160-161
肝衰竭病情复杂、危重,治疗难度大,预后凶险,因此对肝衰竭发生、发展的早期预警、预后判断非常重要。近期,一个新的严重肝病患者预后因素,即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ADMA)引起了肝病界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被定义为以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以内出现Ⅱ期或以上肝性脑病等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ALF以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等特点成为临床诊治的难点。因此,早期对ALF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 ALF病因目前,东西方对于ALF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其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死率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了目前有关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后评估指标,期望有助于提高该重症肝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及时准确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过程的把握十分重要,并最终改善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本文对近几年出现的新的肝衰竭预后模型进行了综述,包括MELD评分、SOFA评分、改良的SOFA评分、ALFED模型,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急性肝衰竭预后评分模型的优缺点和运用条件。另外,对新出现的肝衰竭生物标志物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1991—2006年问本院收治的437例各型肝衰竭,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结果不同类型肝衰竭的转归差异显著,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差异较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预后差异较小。年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最后结果的关键临床因素。乙型肝炎病毒仍然是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原因。急性肝衰竭比亚急性,慢性肝衰竭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增高,各型肝衰竭的最常见并发症分别是肝性脑病和腹水。结论急性、亚急性、慢性肝衰竭的病因差异较大,各型肝衰竭的预后不同。肝性脑病是急性肝衰竭最常见并发症,而腹水是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的最主要并发症。PTA和胆红素等仍然是各型肝衰竭判断预后简单而又重要的特异性指标,在亚急性和慢性肝衰竭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临床症候群,短期病死率高。虽然目前国际上缺乏规范统一的肝衰竭前期诊断标准,但其概念的提出对于进一步提高肝衰竭的早期预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病因学、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发病机制相关参数,对肝衰竭发生风险的预警指标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肝衰竭早期诊断的认识,推动相关研究,从而进一步降低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者认识到,患者在进展到亚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之前,存在一个"肝衰竭前期",也是临床有效干预的黄金窗口期,在此期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降低肝衰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中华医学会《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年版)》对肝衰竭"前期"做了明确定义。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肝衰竭前期对应于急性肝损伤/急性失代偿、炎症因子风暴/免疫紊乱阶段。现简要介绍肝衰竭前期的实质内涵及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有待探索明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肝衰竭是肝脏疾病中最为凶险的类型之一,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肝脏移植为主,缺乏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而肠道微生物是人体内十分独特的组成部分,它通过“肝-肠轴”对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作用。在肝衰竭的治疗中对肠道菌群研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通过肠道内微生物移植缓解急性肝衰竭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将针对微生物移植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9):2030-203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偿,伴随着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高死亡率为特点的复杂临床综合征。ACLF病程有长有短,疾病具有可逆转性,患者长期预后转归结局多样化,临床医生应尽早准确评估患者的预后,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就ACLF患者预后长期转归首次进行5个等级的描述:Ⅰ级为理想的结局:无肝硬化;Ⅱ级为满意的结局: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可逆转的肝硬化或持续代偿性的肝硬化;Ⅲ级为可接受的结局:失代偿性肝硬化,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或慢性肝衰竭;Ⅳ级为移植后存活结局;Ⅴ级为死亡结局,以期为临床长期预后结局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慧昕  张译之  陈煜 《肝脏》2022,27(1):8-11
急性肝衰竭(ALF)是由多种肝毒性因素引起的以广泛炎症为特征的严重肝损伤,过度和失控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大量肝细胞凋亡、坏死,甚至对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ALF的病因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但内科治疗手段有限。已有研究证实干细胞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且有发生恶性转化的风险,因此干细胞的应用同样有限。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纳米亚群,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无固有毒性,且具有抗炎、抗凋亡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建立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疗法来修复肝损伤,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就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急性肝衰竭炎症驱动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臧红  万志红  辛绍杰 《肝脏》2014,(11):877-879
肝衰竭是一组多种原因导致的肝脏严重损害的临床症候群,预后极差。在欧美国家,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难以预测,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最有效方法。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超过70%,尽管抗病毒治疗及人工肝支持系统等治疗措施的应用挽救了部分病人的生命,但每年仍有约120,000病人死于 HBV-ACLF,肝移植仍然是降低病死率最确切的治疗方法。但肝移植1年存活率为60%~70%,且存活病人需要终生免疫抑制剂维持,其潜在危险也不容忽视。因此,肝衰竭病人早期、准确的预后评估对临床决策、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维持病人的长期生存质量极为重要。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发病特点有所不同,我们将分别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是肝衰竭的常见类型,可发生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代偿期或失代偿期的基础上,其病情进展快速,常合并肝、脑、心、肾、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极高.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ACG)将其定义为具有潜在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将极大影响其预后.近年来,一些新的评分模型及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有效提高了对HBV-ACLF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本文对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评分模型及检验参数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探讨其对HBV-ACLF的诊断和预后影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及慢性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与恶化组;重点分析病程超过1周的122例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后方程,并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感染与非乙肝病毒感染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应用核苷类药物的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药者预后差(P<0.05).恶化组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的发生率高于好转组(P<0.05),基线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好转组(P<0.01),基线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水平明显低于好转组(P<0.05).对上述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NR及HE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t(P) <0.1648者,恶化的可能性为95.1%;INR< 1.75者,好转可能性为76.6%.结论 乙肝相关肝衰竭自行停用核苷类药物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ALB、INR、Hb、PLT、SBP、HE、HRS的发生影响肝衰竭预后.INR及HE是肝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