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妇女有40%~60%发展为结肠癌、40%~60%发展为子宫内膜癌、12%发展为卵巢癌的终生风险。许多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在妇女一生中将发展为一种以上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由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发展成两种原发癌的妇女,能否将妇科或结肠癌作为“前哨癌”。方法:按照阿姆斯特丹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诊断标准,从5大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登记处,选取符合条件的家庭中发展成两两种原发性结肠/妇科癌症妇女为研究对象。获取相关信息,如癌症诊断时的年龄,首先发展的癌症…  相似文献   

2.
纽约消息:据一些研究人员称,大约1/5在较年轻时(40和40岁以下)发生结肠直肠癌的患者有与家族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一致的家族史。已知该综合征是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直肠癌(HNPCC)。研究人员对230例年龄在40岁和40岁以下、被诊断为结肠直肠癌的病人进行了观察,并且发现其中  相似文献   

3.
消化道     
因女性、年龄及结肠直肠癌患病风险增加所引起的可屈性乙状结肠镜筛查结果不完全;FG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综合征;K.ras、p53及APC基因突变对结肠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还没有关于移码突变和时限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中致癌作用的研究。该研究旨在验证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患移码突变和结肠直肠癌临床病理学特征间的关系。方法: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中选取31例不同临床病理学分期的患,分析18个基因的移码突变。结果:在所有病理分期中发现了高表达的(94%-100%)ACVR2和PTHLH移码突变基因,突变基因MARCKS在DukesB和C期癌症中高表达(94%)。该频率高于TGF—β RII基因失活频率(64%-88%)。在癌症各期中,hMSH3、TCF4、CASP5、RIZ、RAD50和MBD4基因突变率较高(〉35%)。失活基因MARCKS、BAX、IGF IIR和PTEN的突变率在DukesB和C期较A期高(P〈0.05)。累积的移码突变数量在DukesB和C期比A期高(9.4vs6.8;P=0.003)。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结肠癌病人的预后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马哈Creighton大学的一位癌症遗传学家Henry Lynch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议上报道了68个家庭中274例病人患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NPOCC),又叫Lynch综合征。 Lynch发现,与820例相匹配的散发型对照组相比,HNPOCC组病人10年存活率为62%,而散发型病人组为29%。这种家庭疾病具有的优势在病程的各个时期都体现出来。即使在原发肿瘤浸润的深度相同的情况下,遗传性病人不易发生淋巴结浸润或进展到病程Ⅳ期,且肝转移明显低。在Ⅳ期HNPOCC病人中仅48%有肝转移,而在非遗传性病人组为71%。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混合型息肉综合征(H M PS),以异常增生、幼年性、混合型、锯齿状腺瘤最终发展为结肠直肠癌为特征。该疾病通常通过反复息肉切除术以及外科手术来处理。本研究测定H M PS息肉是否表达环氧合酶-2(COX-2)。为检测COX-2的表达,对来自5名家庭成员的19个新发H M PS息肉进行了染色。对息肉上皮和基质以及对照组织(9份正常结肠黏膜,18份散发幼年性息肉,3份结肠直肠癌)进行了COX-2的定量检测,通过比较染色面积(0-3)与密度(0-3)的乘积得出结论。对上皮、基质及总体的评分与组织学和不典型增生之间关系进行评价。H M PS息肉CO X-2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Turcot综合征在临床上以并发原发性脑肿瘤和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为特征。观察:报道1例45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在1995年因间变型星形细胞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分级分为Ⅲ级)而接受神经肿瘤学治疗。治疗包括彻底手术、放疗、一线亚硝脲化疗和二线platinium盐治疗。同时注意到患者的兄弟有结肠直肠癌。遗传学研究检测到H NPCC综合征(人类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特异性基因hM SH2的生殖细胞突变。结肠镜检查正常。确诊8年后,患者进展为大脑神经胶质瘤病并最终死亡。结论: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可以提供确诊Turcot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又称Lynch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外显率约50%,临床上约占大肠癌的5%~15%.我们收集了9个家系40例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Wong  P.  Verselis  S.  J.  Gather  J.  E.  S.  Syngal.  成虹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6):33-34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结肠直肠癌常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有密切关系。作对已登记注册的64个Li—Fraumeni综合征(LFS)家族进行了调查,了解其早期结肠直肠癌的发生情况及p53基因的突变率。方法:研究对象为已确诊的结肠直肠癌患,其确诊时年龄≤50岁。应用标准分子学技术通过基因突变分析法对患的p53基因进行分析。结果:在397例患和64个登记注册的Li—Fraumeni综合征家族中,共有11例(2.8%)分别来自10个符合典型LFS诊断标准家族的患,其确诊为结肠直肠癌时年龄均≤50岁。这11例患的平均确诊年龄为33岁,其中4例患发现有结肠直肠癌时年龄〈21岁(其年龄分别为9岁、11岁、15岁和20岁)。接受p53基因突变检测的所有家族成员(8/10个家族),通过测序分析证明其存在基因突变;在所有登记在册的家族成员中有12.5%的成员在50岁之前发生了结肠直肠癌且存在p53基因突变。其突变主要为错义或无义密码子突变,突变位于4~10外显子之间。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通过联用临床选择(患者发生癌的年龄<50岁或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肿瘤家族史)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型加免疫组化检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直肠癌(H N PCC),行成错配修复(M M R)种系突变分析。方法:对肿瘤行微卫星不稳定性(M SI)及hmlh1和hm lh2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筛选。在M SI高和M SI低的肿瘤患者中进行种系突变分析以寻找M LH1和M SH2突变。结果:本研究包含197例腺癌患者:164例患者≤50岁,33例患者>50岁,但有H NPCC肿瘤家族史。50例患者(25.4%)肿瘤为高频M SI,10例(5.1%)为低频M SI,130例(66%)为稳定型M S…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分子病理特征,评估该病在北京地区住院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方法 94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均采集自2012年3~9月于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的患者。使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肿瘤组织内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MSH6及PMS2的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94例结直肠癌患者中,至少有一种错配修复基因表达为阴性的共有13例,其中MLH1表达为阴性的有3例,MSH2表达为阴性的有11例,MSH6表达为阴性的有2例,PMS2表达为阴性的仅有1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3.83%,MSH2基因突变所占比例达84.62%,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国际合作组织提供的数据(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住院的结直肠癌患者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世界每年新发病例的水平,且MSH2基因突变致病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背景和目的:β连环蛋白外显子3的突变激活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尽管存在相反的报道,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作为受损D NA错配修复的结果,更多见于微卫星不稳定(M SI+)结直肠癌,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 N PCC)。对337例散发及来自H N PCC家族的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进行分析,为不同肿瘤类型中β连环蛋白基因突变频率提供准确评估依据。方法:对β连环蛋白外显子3直接测序。结果:突变在散发腺瘤患者(1/83,1.2%)及H NPCC腺瘤患者(1/37,2.7%)中少见。大部分(80%)研究的散发腺瘤瘤体很小(<1cm),本研究资料与以前关于“小腺瘤高突…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2月遗传学家确认第2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的病因,美国每200人中就有1人发生。现在遗传学家们已认识到位于第3号染色体上第二个缺陷的基因约占这些癌症病例的25%。根据微生物DNA的修复研究,研究人员了解了能在新的DNA中改正错误的蛋白质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包括K irsten-ras(K-ras)、p53及结肠腺瘤性息肉病(A PC)基因在内的突变累积,引起了结肠直肠细胞癌变。通过先前对上述3种基因突变引起的散发结肠直肠癌腺瘤的研究,发现p53与K-ras基因突变很少发生在同一结肠直肠癌患者。这表明不同基因突变影响着决定结肠直肠癌发生发展的不同通路,并分别决定预后。目的:评估结肠直肠癌患者队列中,发生或未发生K-ras、p53及APC基因突变与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患者:选取1997年11月至1999年12月苏格兰Tayside地区经手术治疗的107例结肠直肠癌住院患者。方法:结肠直肠癌以K-ras、p53或A PC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5.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选取1999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收治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15家系60例患者组成HNPCC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大肠癌58例组成散发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HNPCC组和散发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预后方面差异显著。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差、右半结肠多见、多原发癌多见的特点,但其5年生存率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其生物学行为与散发性大肠癌明显不同,预后比散发性大肠癌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对于家族中有结肠直肠病史的患者,周期性结肠镜检是一种有效的降低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方式。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周期性筛查时,确立患者依从程度并识别不依从的重要相关因素。方法:178例患者受邀完成一个基于社会心理问题和筛查经历的自我问卷表,他们曾因结肠直肠癌在1986年至1998年间进行过遗传方面的咨询,因家族性直肠癌(FCRC)或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H NPCC)被建议行定期筛查。依从性数据来自病历和自我报告。结果:149例(84%)患者参加了本项研究。对于筛查建议不依从的人很少(占3%),执行筛查显著延…  相似文献   

17.
王珍珍 《医学综述》2011,17(7):1001-100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不同于散发的结直肠癌,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研究透彻。它的发病基础主要是DNA错配修复基因系统的缺陷,如hMLH1、hMSH2等,不能把复制过程中出现的DNA序列的错误纠正过来,从而引起了肿瘤的发生。另外,它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有关,如CpG岛的甲基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Wntβ/-catenin信息通路参与了HNPCC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确定不同的结肠直肠癌家族史(从1-3个或更多受累的一级亲属)患从结肠镜监测中受益的程度。设计:前瞻性观察随访高危家族〉16年。环境:伦敦的三级家族肿瘤转诊卫生院。参与:来自于该卫生院登记死亡家族的1678例患,根据其家族史的死亡强度将患分为两组: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直肠癌组(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和结肠直肠癌中度风险组(1、2或3个受累的一级亲属)。干预:如果检出腺瘤则开始每隔3年或5年行1次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既往已确认有微卫星不稳定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随访调查研究,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家系及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方法选取已确认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阳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66例,进行随访。对尚未发生恶性肿瘤的63例无症状筛查对象行电子大肠镜检查,病变组织取病理活检,组织行HE染色,经病理医师诊断。结果66例筛选对象中已有3例发生恶性肿瘤,其他63例筛查对象中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绒毛状腺瘤1例,大肠息肉7例,遵循Amsterdam标准Ⅱ确诊4个HNPCC家系,其中结肠腺瘤病例出现在HNPCC家系中,属于癌前病变。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MSI阳性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HNPCC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 (colorectal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可分为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性结直肠癌有两种 :一种是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 ,另外一种是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HNPCC)。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即散发性结直肠癌 (sporadiccolorectalcancer,SRC)。研究发现 :在HNPCC和部分SRC发生的早期主要是DNA错配修复 (mis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