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6,(2)
历代医家对于失眠与心肝脾胃肾的关系有较多的阐述,但探讨关于肺脏与失眠的文献较少。基于肺藏魄理论,从肺的生理功能探讨肺功能失调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对拓宽失眠的诊疗思路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
肺藏魄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肺藏魄的内涵为形体和精神两方面,传统观念认为魄是五神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发现魄亦有形体层面的含义,认为宗气的作用实际是魄的功能体现。魄门为人体连通器,是肺肠相通、形神相关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4.
5.
6.
目的提出中医肺藏系统的功能性症状及其确认方法。方法依托中医症状病机数据库,参考中医肺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和解剖定位,筛选能且仅能用肺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异常做出直接病机解释的症状。结果肺藏系统的功能性症状有:喷嚏、呼多吸少、吸多呼少、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呼吸气粗、呼吸微弱、语声低微、语声高亢、语声重浊、咳嗽、咳声低微、咳声重浊、声音嘶哑、气短懒言、多汗、少汗、无汗、自汗、盗汗。结论肺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和能且仅能用肺藏系统的特有功能做出直接病机解释是寻找肺藏系统功能性症状的重要依据,上述任一功能性症状的发生都说明病位在肺藏系统。中医肺藏系统的功能应是呼吸系统、汗腺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理论出自《素问》,详细说明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后世研究魄门与五脏关系的理论基础:魄门开阖功能的表达受五脏气机升降的影响,反之亦然。我的导师王科先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魄门与五脏之间的互相影响离不开人体气机升降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下,"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与"脾居中央灌四旁"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魄门与心、肝、肺、肾四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影响是通过脾胃这一气机升降枢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240-242
肺痹病名肇始于《内经》,是脏腑痹之一,为痹证中重症。通过对历代重要医籍中有关肺痹的论述进行搜集整理,包括肺痹的病名释义、历代医家对肺痹病因病机及症状体征和治法方药的论述,认为本病是内外合痹,外因系外感六淫,内因系肺脾肾亏虚,两者往往互为因果,导致肺气痹阻,气血瘀滞。治疗上予轻清气药为要,具体治法又当审患者有余不足,分气血阴阳以补,分别佐以祛邪、化痰、逐瘀、益气、养阴等治法。本病预后与病情轻重、邪正盛衰、治疗是否及时恰当有密切关系,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以肺脏的生理特性为依据,探讨了形成阳黄的机理。认为阳黄的基本病机是湿热伤肺,肺失宣降,气机不畅。并提出宣降肺气,调畅气机,以促进肌腠宣通,腑气通顺,是给湿热邪气以出路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据有关史料记载,慈禧很懂得养生,她常通过按摩穴位进行养生保健,护肤美容。每当慈禧出现不适时,都会按摩眼窝、腰窝、腋窝等"养生窝",常常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学中也有相关养生方法,中老年人不妨借鉴宫廷按摩"养生窝"的方法,来达到强身健体延 相似文献
11.
“神、魂、魄”理论在精神疾病辨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应用经验,对中医"神、魂、魄"理论与精神疾病病机、证候的内在联系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临床为基础,从神、魂、魄的生理、病理及辨证用药等角度进行论述,认为神与主意识、魂与潜意识、魄与植物系统的功能相似并密切相关,因此临床诸多精神疾病出现的幻觉、妄想、强迫、躯体障碍等症状均可由神不安、魂不守、魄不宁等病机所导致,并提出养心安神、柔肝镇魂、益肾(肺)定魄、宣肺畅魄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对于精神疾病中"神、魂、魄"理论的运用进行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2.
“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登本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21(3):2-4
“魄门亦为五脏使”是《内经》理论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是古人临证经验的总结,有其实践价值。本文结合大量临床研究资料,分别从魄门与心、与肺、与脾胃、与肝胆、与肾的关系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13.
14.
李干臣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1992,(2)
我国的医学视听教育工作,起步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50年代后得到发展,但真正的普及与腾飞则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70年代末期开始的。它的发展过程也是遵循由实践到理论的规律。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论述的那样,是先有事、后有名、再有学。理论研究往往是滞后于实践发展的,1987年《医学视听教育》杂志的创办,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医学视听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它标志着我国医学视听教育的理论研究进入了繁荣兴旺的新时 相似文献
15.
《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电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这门课程的第一章就是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它原本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观点,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并直接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18.
浅议"五行互藏"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互藏理论,是五行学说的精华内容之一。但在历代医学中并未得到深入的阐述和足够的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五行学说体系的完整性。“五行互藏”的概念由明代医家张景岳首次提出,其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不仅可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而且还可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药性分类和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整理研究藏医药学经典文献中对毒的记载和论述,为藏药安全使用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收集整理藏医药学经典文献有关毒的记载,探讨藏医药学“毒”概念的出现、毒性理论的雏形、毒性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将零散的理论梳理形成体系.结果:藏医药学对毒性理论有其独特的认识,认识过程分为萌芽、发展、成熟和完善4个时期.对“毒”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减毒理论有较为详细的论述.结论:历代藏医药典籍对“毒”的认识主要有3种:有毒就有药;毒是所有可以导致人体疾病的物质与形式;毒是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并指畸形是手畸形中发病率较高的畸形,仅次于多指畸形为第二位。被认为是遗传缺陷性疾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当胚胎发生7~8周时,由于指间部间叶细胞生理性坏死减少而引起手指分化局部停顿所致。现在独生子女的增加和患儿父母亲对此疾病日益重视,在功能和外观上,对修复的要求愈来愈高。为避免给患儿造成身心发育障碍,多要求在早期实施手术。但由于儿童手部解剖结构较细小,不易辨认,手术中需要设计皮瓣或皮片移植等,操作较困难,而且儿童合作性差,不能配合术后治疗,术后也不易固定,所以常常在临床治疗上出现很多并发症。我们总结1997年5月~2005年5月51例先天性并指畸形的患儿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