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五神、七情的五行五脏归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五神、七情是中医学神志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内经>提出"五脏藏神",其中"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见<素问*宣明五气>、<灵枢*本神>、<灵枢*九针论>等篇),即以五行划分神志活动并归属五脏;提出五脏与七情的关系,即以阴阳五行划分情志活动.本文特对五神、七情各自的含义及其分属五行五脏的机理、临床意义简要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神、魂、魄”理论在精神疾病辨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应用经验,对中医"神、魂、魄"理论与精神疾病病机、证候的内在联系和临床应用进行探讨。以临床为基础,从神、魂、魄的生理、病理及辨证用药等角度进行论述,认为神与主意识、魂与潜意识、魄与植物系统的功能相似并密切相关,因此临床诸多精神疾病出现的幻觉、妄想、强迫、躯体障碍等症状均可由神不安、魂不守、魄不宁等病机所导致,并提出养心安神、柔肝镇魂、益肾(肺)定魄、宣肺畅魄的精神疾病治疗方法,对于精神疾病中"神、魂、魄"理论的运用进行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3.
肺藏魄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肺藏魄的内涵为形体和精神两方面,传统观念认为魄是五神之一,是人体精神意识的一部分;通过研究发现魄亦有形体层面的含义,认为宗气的作用实际是魄的功能体现。魄门为人体连通器,是肺肠相通、形神相关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4.
中医五神分别藏于五脏,即心藏神(心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介绍了中医五神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通过对五神与认知功能障碍病机关系的阐释,建立相应的辨治方案,从而形成针对认知功能障碍的“辨神论治”诊疗模式,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中的精神功能没有统归于心,而是被拆开,分别隶属于五脏,神志与五脏之间一一对应。《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志作为五神情态反映,呈现于不同个体,即怒、喜、思、悲、恐。在病程的进展过程中五脏与七情虽有所主,但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加速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6.
梦呓为中医梦证的一种。中医"五脏神"理论提出:"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肝魂、肺魄二者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魂魄不调"是梦呓的重要病机,其具体的病机变化主要为肝魂妄动、肺魄不宁、魂魄不调,但其具体治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理论出自《素问》,详细说明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关系,是后世研究魄门与五脏关系的理论基础:魄门开阖功能的表达受五脏气机升降的影响,反之亦然。我的导师王科先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魄门与五脏之间的互相影响离不开人体气机升降规律的制约,在这一规律下,"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与"脾居中央灌四旁"理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即魄门与心、肝、肺、肾四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影响是通过脾胃这一气机升降枢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梦呓为中医梦证的一种。中医“五脏神”理论提出:“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脾主意、肾主志”,肝魂、肺魄二者与睡眠有着密切关系,“魂魄不调”是梦呓的重要病机,其具体的病机变化主要为肝魂妄动、肺魄不宁、魂魄不调,但其具体治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乾 《开卷有益》2021,(1):32-33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最早的医学书《黄帝内经》曾记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同时又提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形象而又朴素地提出心理、精神与内脏的关系,认为情感的变化可影响五脏的功能乃至身体健康.《素问·举痛论》有言:"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是说人的心胸开阔,精神愉快,机体的防御机能也会增强.反之,如《灵枢·十二问篇》所说:"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反淫》,是一篇以魂和魄对话形式写成的“七体”赋,以魂为客,以魄为主,体现了二元论的魂魄观.与《反淫》成书时间相近的《黄帝内经》中,五脏藏神说以及从精神情志层面对魂魄的定义,认为形魄俱生而无先后,魄内阳气之神者为魂,与《反淫》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王冰注:"魄门,即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肛门为消化道末端,在组织结构上与大肠连移,<诸病源候论·脱肛候>:"肛门为大肠之候."  相似文献   

12.
路志正教授论治不寐,立足五脏神的理论,五脏神指神、魂、魄、意、志,由五脏之气所化生,又称五脏神。认为五脏功能失调可引起五神的变化而发生不寐。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悲哀伤肺,过喜伤心,惊恐伤肾等。治疗上强调审证求因,调理五脏。如心神所伤、从心论治;神魄失守、从肺论治;魂不安舍、从肝论治;意不能藏、从脾论治;志无所定、从肾论治。文章归纳总结了路老论治五脏不寐的临床经验,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3.
心理护理是中医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护理又称精神疗法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形神的统一体 ,“形者 ,神之质 ;神者 ,形之用” ,神又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根据生理学的认识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是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但中医学认为与五脏有关 ,《素问·宣明五气篇》有“心藏神 ,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的论述。神的病变会影响到形体 ,形体病变又使神志出现异常 ,这就是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病机的变化与转归和人的精神情志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故中医临床心理护理内容丰富 ,有着重要意义 ,兹将心理护理的基…  相似文献   

14.
《开卷有益》2011,(1):I0001-I0004
我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无处不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此文化精神尤其推崇精气神。《黄帝内经》曰:“精藏于肾主骨,肾强则腰壮,腰壮则人之力大。气归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神归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七情往来随心所动。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对于失眠与心肝脾胃肾的关系有较多的阐述,但探讨关于肺脏与失眠的文献较少。基于肺藏魄理论,从肺的生理功能探讨肺功能失调与失眠之间的关系,对拓宽失眠的诊疗思路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理论认为,脑藏神,能够总统诸神。脑总统诸神,指脑主之神(脑神)对五脏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作用。脾藏意,在志为思,意为五神之一,"意者记所往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与人的记忆、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而人的记忆、思维等则与脑功能的正常与否有着密切关系。关于脾脑的研究散见于历代文献,对二者进行深入研究者较少,文章从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角度,对脾脑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中医五脏藏神之神、魂、魄而论,梦的产生以心神敛藏为前提,魂魄不宁为主要原因,其中魂扰不安为梦形成的关键。在梦境形成的过程中,人体外部气候、时间变化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情志等因素均可对魂造成影响,其与魂在后天习得的日常所见、所感,如思维、技能、记忆等相结合,从而产生相应之梦境。因神、魂、魄扰动程度不同,梦之轻重多寡表现亦不同。故从神、魂、魄治疗梦诸证,当着重从肝、从心论治,以敛魂、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18.
浅析《黄帝内经》所述之“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魄"字在《内经》中共出现28次,分别涉及魄汗、肺与魄、魄门及魂魄,结合各医家对四种语境中"魄"的理解对其各处含义加以梳理和归纳引申,以期对经典学习及临床应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 “魄门”这个名词,在《内经》中屡有所见。它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有何意义?与内脏组织的关系如何?笔者谨就学习《内经》的一些体会,作一粗浅论述。什么是魄门?《难经·四十四难》:“下极为魄门。”王冰:“魄门,即肛门也。内通于肺,故曰魄门。”马莳:“肺藏  相似文献   

20.
仇善海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4):1670-1670,1712
人之寐寤,是精神活动的正常生理现象.倘若夜不能寐,昼不能寤,失其常度,必有阴阳、气血、营卫、脏腑失和之故.现就学习仲景治疗不寐四法谈一点粗浅体会. 1 养肝补血安魂宁神法 <内经>云:"肝藏血,血舍魂."人寐则魂寓于目,寐则魂藏于肝.魂与神均属于人之精神意识活动,有动静之时,有归藏之处,与人之肝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