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目的:了解横琴岛嗜人按蚊生态学特性以及与陆地嗜人按蚊基因组DNA的差异。方法:生态学调查以及统计学方法研究嗜人按蚊生态学习性;用RAPD-PCR的方法,比较横琴岛嗜人按蚊与陆地嗜人按蚊基因组DNA的差异。结果:横琴岛嗜人按蚊吸人血又吸牛血,但更嗜人血;通宵都有吸血活动,凌晨1~3点是吸血高峰;吸了牛血的嗜人按蚊偏野栖。结论:横琴岛嗜人按蚊与陆地嗜人按蚊基因组DNA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海南省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的现状。方法采用幼虫勺捕法调查孳生地;以人诱和牛帐诱捕观察其吸血趋性;用牛帐诱捕观察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结果在渗出水、畜迹水体和废弃养殖池中捕获嗜人按蚊幼虫。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吸入牛血比例分别为5.66%和94.34%;该地区嗜人按蚊全年均有活动,主要集中在3~8月份,11月有个小峰,夜间活动高峰在19:00—20:00。结论该地区嗜人按蚊主要孳生在水质较清有植物的渗出水、畜迹水体中。其偏吸牛血;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吸血活动主要在傍晚。  相似文献   

3.
探讨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形成原因及其与疟疾的传播关系。方法:采用人、牛饵诱捕进行媒介调查,血片镜检疟原虫。结果:监测村生态环境适合嗜人按蚊孳生,该蚊占人房按蚊比例为8.11%(3/40),人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2.38%和97.62%,未发现监测县有疟疾病例。结论: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低,中华按蚊吸人血率也低,已不对本市疟疾流行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80—2000年闽西地区蚊类调查情况,调查表明;我市蚊为9属36种,未发现微小按蚊及嗜人按蚊,蚊虫全年均有活动,活动高峰为5—10月。人房蚊种主要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及三带喙库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1:00—凌晨3:00。同时也调查了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活动规律,为我市控制及消灭丝虫病、疟疾、乙脑及登革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云南南部8种常见按蚊的嗜血习性。方法 采集栖息于人房、牛房按蚊胃血标本,用环状沉淀法试验检测。结果 人房捕获的各种按蚊胃血标本人血阳性率在7.69%—52.48%之间,牛房按蚊胃血标本仅中华按蚊的人血阳性率为0.51%。结论 栖息于人房的8种按蚊均吸人血,但因蚊种的不同,吸人血率则有差异;栖息于牛房的按蚊几乎都吸牛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内陆嗜人按蚊与海岛嗜人按蚊对盐水的耐受能力有无差异。方法将四川、辽宁嗜人按蚊和珠海横琴岛嗜人按蚊幼虫分别放入6个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孵化,观测不同浓度盐水中蚊卵孵化率及幼虫发育情况。结果3种嗜人按蚊在不同浓度盐水中均可孵化;随着盐浓度的增高,幼虫死亡率上升,蛹化率下降;1%以下盐浓度3种嗜人按蚊幼虫均可发育至蛹期,并能正常羽化为成蚊;按蚊在1.5%盐浓度水体中均不能由卵发育至成蚊。结论海岛嗜人按蚊与内陆嗜人按蚊幼虫对盐的耐受性无差别,都能适应一定盐度和对盐的耐受程度,其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渗透调节机制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7.
珠海横琴岛嗜人按蚊盐水耐受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横琴岛嗜人按蚊盐水耐受特性。方法 将蚊卵分别放人不同盐度的水中孵化;观察不同盐度水中卵的孵化率、幼虫成活率及成蛹情况。结果 26‰以下盐水中生长的嗜人按蚊与蒸馏水中的无明显差异;10‰盐水中仍有部分的幼虫可以发育成蛹;一、二龄期的幼虫能适应不同盐度,但三、四龄期的幼虫在10‰和15‰的盐水中出现大量死亡。结论 珠海横琴岛嗜人按蚊有一定的盐水耐受力。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媒介按蚊生态与疟疾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湖北省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生态习性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生态习性。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与媒介的种类、栖息场所、吸血习性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嗜人按蚊人房密度为84.04%,中华按蚊密度为15,96%。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在嗜人按蚊存在的地区,疟疾发病较高。应根据媒介生态习性、分布特点及发病规律采取不同的抗疟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和分析蒙山朝鲜伊蚊种群的生态习性,为今后除害灭病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通过人帐诱捕法、人体诱捕法、牛体诱捕法、入帐扣捕法及挥网法等捕获成蚊,分类记数,并记录相关环境气象因素。结果 朝鲜伊蚊孳生地分布广泛,700~800m处为优势蚊种,有2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前一个高峰发生在13落后1~2h,第二个高峰出现在13出前1~2h,种群动态季节消长呈单峰式,兼吸人血及畜血,而更偏重于吸牛血,具有强烈的外食性,属于野栖性蚊种。各种环境因素相互制约,共同对朝鲜伊蚊产生作用。结论 朝鲜伊蚊活动范围广泛,为野栖性蚊种,夏天的晚上应尽量减少户外宿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于1996年~1997年对云南省澜沧江流域沿岸的多斑按蚊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该蚊地理分布广;种群数量占捕获按蚊总数的27.43%;夜间活动高峰出现于20:00至22:00之间;预期寿命较高;以人房周围栖息为主,兼野栖性,室外捕捉率与室内捕捉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蚊的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关系紧密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原以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广西环江县在消除当地疟疾后的传疟按蚊种类及密度监测结果。方法 收集整理该县历年人房和牛房传疟按蚊资料及近2年按蚊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03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结果 该县历史上存在按蚊种类20种,传疟按蚊种群密度依次为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日月潭按蚊。嗜人按蚊的人房密度高于其它传疟按蚊,季节消长与当地疟疾发病高峰密切相关,嗜人按蚊的唾液腺子孢子自然感染率为0.3%(5/1 585)。1982—1983年采用通宵人工捕蚊的方法观察结果显示,人房嗜人按蚊密度占55.68%,中华按蚊占21.77%,日月潭按蚊占19.81%,微小按蚊占0.05%。牛房嗜人按蚊密度占6.21%,中华按蚊占67.55%,日月潭按蚊占13.89%,微小按蚊占0.07%。2015—2016年在该县大安乡采用通宵灯诱方法捕蚊观察,2015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604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35.43%,室外占34.27%,人房占30.30%。2016年结果显示,牛房、室外和人房共捕获按蚊811只,经鉴定99.63%为中华按蚊,其中牛房占54.25%,室外占36.37%,人房占9.00%,在5月份的牛房和室外分别捕获嵌斑按蚊1只和日月潭按蚊2只。结论 该县目前的传疟媒介是以单一的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用RAPD-PCR技术鉴别中国不同纬度地区嗜人按蚊,特别是海南岛嗜人按蚊与大陆嗜人按蚊间有无种型差异的新方法。方法:收集海南,四川,江苏三地嗜人按蚊标本并传代培养,优化蚊基因组的DNA的提取纯化及RAPD-PCR扩增和产物检测的条件,筛选5条RAPD引物,结果:筛选出1条适合三地嗜人按蚊的引物并制定出了稳定的RAPD图谱,建立了RAPD-PCR分析嗜人按蚊种型的方法。结论:不同纬度三地嗜人按蚊大部分谱带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谱带数不一定相同,且少数谱带是完全不同的,初步表明我国嗜人按蚊存在一定的种型差异,从而为解释海南嗜人按蚊在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面为何与大陆嗜人按蚊不同从分子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和1993年的6~9月,在海南省19个市、县,22个乡(镇)、农(林)场选89个居民点开展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结果除了在1990年8月曾发现嗜人按蚊的文昌县铺前镇南北沟一个点捕获嗜人按蚊30只(人房5只,牛诱25只)外,其余88个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表明该种蚊在海南省的分布很局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江苏省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选择江苏省13个直辖市各1个乡(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通宵室外帐内人饵诱捕法,观察各监测点中华按蚊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并按照监测点的地理位置,划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13个疟疾媒介监测点共捕获2044只按蚊,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江苏省中华按蚊季节消长密度高峰为7月下半月,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9,P=0.19)。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19:00至22:00间的3h,共捕获中华按蚊1388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所捕获中华按蚊数的的67.91%;中华按蚊在清晨时分又出现一个小高峰,5:00至6:00时间段共捕获中华按蚊184只,占全部12个时间段的9.00%。对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和苏南地区的中华按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1.88,P=0.000)。结论应做好傍晚和清晨的个人防护措施,避免蚊虫叮咬,降低疟疾的传播机会。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为消除疟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海口市当前的按蚊的种类、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评估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灯光诱捕法(诱蚊灯法)、动物诱捕法(动物帐诱法)、人诱捕法(人诱停落法),从海口市4个区中随机抽取13个乡镇所辖自然村进行按蚊种类及分布调查;并选取1个自然村为固定监测点,研究媒介按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在13个调查点共捕获按蚊9种1 684只。棋斑按蚊占61.82%,中华按蚊占34.80%,迷走按蚊占2.61%,乌头按蚊均占0.24%,须喙按蚊占0.18%,美彩按蚊占0.12%,带足按蚊占0.12%,嗜人按蚊占0.06%,多斑按蚊占0.06%;在固定监测点1~12月共捕获按蚊7种1 421只。其中中华按蚊、棋斑按蚊、迷走按蚊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39.55%、15.20%。按蚊数量从4月份开始增多,9月达到高峰,4—11月捕获数占全年93.31%;中华按蚊全年都有活动。结论 海口市当前主要按蚊种类为棋斑按蚊、中华按蚊。中华按蚊分布广、密度高,全年均有活动;嗜人按蚊仅在局部地区发现,且密度较低,未发现历史上主要的传疟媒介微小按蚊。海口市属于高再传播风险地区。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用嗜人按蚊对杀飞克水乳剂SOlfa⑧EW050(其有效成分氟氯氰菊酯Cyfluthrin)进行了敏感性持效测定。结果表明:杀飞克对嗜人按蚊的杀灭效果,取决于其有效剂量,接触时间及处理方法,加大剂量或增加杀虫剂与嗜人按蚊接触时间均可提高杀灭效果,但相同的实验阶段,同样长的接触时间,相同的材料,水洗比不水洗效果差,不同的材料,罗纹纱布比尼龙纱布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血源对中华按蚊种群生殖、存活、传疟的影响。方法在实验条件下,用人血、牛血、猪血、羊血分别饲养中华按蚊,观察记录中华按蚊吸血、产卵、孵化、寿命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吸血量吸猪血者最低,与其他3种血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其余3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血率吸牛、猪血者高,吸人、羊血者低;吸牛、猪血者与吸人、羊血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牛、猪血者之间,吸人、羊血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产卵量吸牛血者最高,吸猪血者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吸牛血者与吸人、羊血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吸人、羊血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产卵率吸猪血者低,但与吸其他3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孵化率吸牛血者最高,与其他3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O.05),而其余3者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生殖营养周期吸人血者最短,与吸牛、猪血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吸羊血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O.05),吸牛、猪血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寿命4种血源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证实中华按蚊为嗜吸畜血(牛、猪血),兼吸人血的蚊种。中华按蚊种群与人的接触次数越多,传播疟疾的机率越大,提示多养猪作为生物屏障可减少防蚊不力地区疟疾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