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流域省会城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引领与带动作用。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9年黄河流域8个省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及耦合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旅游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市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状况一般,城市间差异不明显;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各异,呈阶梯状分布。提出应从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四个方面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赵永峰  郑慧 《经济师》2015,(3):195-198
通过阐明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胁迫的关系,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相关的定量评价模型,对乌兰察布市近年来的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转变为良好协调发展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都呈增长趋势,体现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同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05―2019年广东省江门市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物理学中容量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门市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江门市耦合协调度在时序变化上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在近十五年间,从失调衰退(2005-2014年)逐步走向协调发展(2015-2019),表明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带动和影响程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承载力良好,全市基本实现三者良性协调发展,但旅游产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比相对滞后,仍具有一定的潜力与空间。新时代,随着百姓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旅游潜力将持续加速释放,区域经济协调高质量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黄金增长期,研究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构建二者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探寻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曲靖市为研究案例地,构建评价两者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借助综合功效函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指数进行测算,并采用VAR模型验证两者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①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增长态势,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评价值由量变发生质变。②2006—2015年,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效应逐渐由弱转强,整体上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二者耦合协调阶段经历了"协调衰退阶段(2006—2008年)→协调过渡阶段(2009—2010年)→协调发展阶段(2011—2015年)"的演化轨迹,呈现趋向良性协调过渡的阶段性特征。③曲靖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均存在长期均衡,两者互为格兰杰原因,生态环境质量的稳定性同时受到自身内部结构和旅游经济的双重影响,旅游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前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内部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后期旅游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趋向平稳,生态环境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表现出持久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样本,构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在考察期内的整体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明显优于旅游产业和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区域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包括濒临失调、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等3种协调发展类型,在时间特征上呈现平稳上升的良性发展态势,并表现出明显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耦合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为实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对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给予一种新的诠释,为后期旅游经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在建立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2006—2015年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近十年来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三者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呈现动态波动状态,前期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中期尽管受到交通状况制约,旅游经济指数仍一度高于生态环境指数,旅游发展呈不可持续状态,后期随着生态环境指数和交通状况指数的大幅提高,旅游经济又呈现显著落后亟待提升的状态。针对分析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城市的主要产业之一,而良好的环境是城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基于此,通过建立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计算模型,分析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类型,以秦皇岛市为例建立该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秦皇岛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秦皇岛市总体上为良好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因此秦皇岛市应在确保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以实现秦皇岛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河流域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是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文章通过构建黄河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2004-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不佳,旅游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现象突出;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属于一般协调类型,且协调发展度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基于此,黄河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应树立生态环境优先理念,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策略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存在众多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探寻这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对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择了具有丰富生态资源且经济欠发达的衢州市为对象,在构建生态环境和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3年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衢州市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耦合关系,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由轻度失调向勉强协调发展发展,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较低,生态环境整体仍比较脆弱。  相似文献   

11.
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对旅游产业-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甘南州处于严重失调,甘孜州属于中度失调。进一步探究影响三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旅游增长、生态改善和技术进步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旅游业发展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工业污染治理和技术进步对协调发展度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哈尔滨市2002—2007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数据,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指标体系与权重,计算出哈尔滨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值。建立三种评价模型,分别计算出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指标值、协调度、协调发展度以及耦合度值,得出哈尔滨市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关性良好,整体呈协调发展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经济地理》2019,39(7):233-240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综合考虑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丰富性与脆弱性特点,构建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机制的PSR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贵州省200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约束力间的耦合程度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推进呈现出多个不同阶段,2006—2017年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6—2010年的快速变化和2010—2017年的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阶段的转变。根据耦合协调机制的发展阶段特性,提出促进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为分析工具,对桂林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桂林市近5年来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慢慢改善,但是改善速度过慢,提出桂林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2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为分析工具,对桂林市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桂林市近5年来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慢慢改善,但是改善速度过慢,提出桂林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2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刘莹 《当代经济》2016,(5):55-57
根据辽宁省各城市2013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利用熵权法对各指标赋予权重,以此构建相关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引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辽宁省14个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辽宁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仅有大连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沈阳和本溪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全省有一半城市处于轻度失调和中度失调.铁岭、朝阳扣葫芦岛处于严重失调,而阜新则为极度失调状态.辽宁省各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态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加大两系统间的协调深化研究.从而确保各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分析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理,借鉴已有的耦合理论研究,构建了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其权重,以兰州市为例,对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二者的发展存在高度相关的耦合关系,并且协调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但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要高于旅游经济,受旅游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增长速率逐渐趋缓,整体处于低水平协调,仍未完全建立起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关系。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对旅游经济的扶持,推动旅游经济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厘清2016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耦合关系及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空间非均衡性,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递减,旅游资源要素是主要动力,人居环境水平整体较高且空间差异不大,北京人居环境水平最高,西藏最低,居住环境是主要动力。(2)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大多处于拮抗耦合阶段,非同步性特征明显,山东耦合度最高,宁夏耦合度最低,两者协调度整体不高,以濒临失调类型为主,广东协调度最高,西藏协调度最低。(3)影响旅游产业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的单项指标障碍因子方面,人居环境指标的障碍度高于旅游产业指标的障碍度,子系统障碍因子方面,障碍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基础设施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居住环境旅游资源要素旅游人力资源旅游市场规模。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及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中国31个省域2003—2017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研究发现,耦合度呈波动上升态势,而协调度先上升后波动下降。从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看,吉林、黑龙江、江西、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低,辽宁、浙江、福建、山东、海南、重庆和陕西的耦合水平和协调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及西藏、青海具有较低耦合水平和较高协调水平,其余中西部地区具有较高耦合水平和较低协调水平。从三系统发展类型看,中部地区、除重庆外的西部地区与河北省属于经济、旅游与生态环境基本协调发展地区,其余省份均属于超过生态环境承载阈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