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双苯氟嗪抑制FasL分子表达的基因转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双苯氟嗪对Fas配体分子表达抑制的基因转录机制的影响。通过四血管阻断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所有实验动物缺血15 min, 再灌注72 h。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 假手术组、 缺血再灌注组、 双苯氟嗪组及环孢素A组。药物干预于再灌注后2 h内给药, 每日1次, 连续3 d。双苯氟嗪按20 mg·kg-1灌胃给药, 环孢素A 10 mg·kg-1腹腔注射。应用蛋白质印迹和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技术检测海马CA I区Fas配体(FasL)、 转录因子NFATc、 I-κB-α、 phospho-I-κB-α蛋白表达以及测定FasL分子启动子远端及FasL分子启动子近端NFAT FasL-DNA结合活性。结果表明, 双苯氟嗪明显降低FasL、 NFATc的蛋白表达并显著减少FasL分子启动子远端及FasL分子启动子近端NFAT结合位点的NFAT-DNA结合活性。各组之间I-κB-α蛋白表达无显著区别。未观察到各组phospho-I-κB-α蛋白表达。由此可见, 双苯氟嗪通过降低转录因子NFATc的FasL分子的基因转录功能, 从而抑制FasL分子的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双苯氟嗪抗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全脑缺血15 min再灌注3 d,再灌注开始后给予双苯氟嗪(20,40和80 mg·kg-1,ig)。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Fas及Fas配体的分子定位,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Fas,Fas配体,caspase 10 p20,caspase 8,I-κB-αp-I-κB-α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双苯氟嗪明显降低海马CA1区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Fas,Fas配体,caspase 10 p20蛋白表达(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20和40 mg·kg-1组,r=0.92,P<0.01);显著降低Fas及Fas配体mRNA表达(P<0.01);caspase 8和I-κB-α蛋白表达在给药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未能检测出p-I-κB-α蛋白表达。结论双苯氟嗪通过抑制CD95分子启动的死亡信号转导通路发挥其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这一作用与转录因子NF-κB无关。  相似文献   

3.
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是红花中的单体有效成分。本研究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观察HSYA对永久性脑缺血大鼠炎症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因子的抑制作用。于缺血后3、 6、 12和24 h取大脑皮层。Western blotting 检测细胞核及胞浆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及胞浆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水平表达;Trans AM试剂盒检测NF-κB DNA结合活性;RT-PCR检测炎性因子TNF-α、 IL-1β、 IL-6和IL-10转录水平表达。结果表明,大鼠脑缺血后多次静脉注射HSYA(10 mg·kg-1),能显著抑制p65核转位以及IκB-α的磷酸化,降低NF-κB DNA结合活性,并降低促炎因子TNF-α、 IL-1β和IL-6 mRNA表达,升高抗炎因子IL-10 mRNA表达水平。提示HSYA的抗脑缺血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信号途径中NF-κB激活及炎性因子转录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观察羟乙葛根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NF-α表达及NF-κB活性的影响。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内栓线阻断法(MCAO)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30 min及再灌注即刻由尾静脉注射羟乙葛根素(10,20及40 mg·kg-1),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取缺血侧脑组织,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并计数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放射免疫分析测定脑组织匀浆中TNF-α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脑组织中TNF-α mRNA表达情况,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观察NF-κB DNA结合活性改变,Western blotting检测观察IκBα蛋白表达情况。羟乙葛根素可明显改善大鼠海马CA1区损伤程度,升高锥体存活神经元数目,减少TNF-α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NF-κB DNA结合活性。羟乙葛根素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其发挥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二氯乙酸钠(dichloroacetate,DCA)对氧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损伤模型中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BV2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OGD组、DCA治疗组,通过OGD 4 h建立损伤模型。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ROS和NO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CCK-8及流式细胞检测结果表明,DCA可显著降低OGD诱导的BV2细胞凋亡,并且减少OGD后细胞中活性氧(ROS)和一氧化氮(NO)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DCA可显著影响OGD损伤介导的BV2细胞JNK、I-κB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 DCA对OGD损伤的BV2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凋亡、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于明艳  刘新泳 《药学学报》2007,42(10):1007-1012
在病毒复制循环过程中,HIV-1的转录是其中的关键步骤,可作为HIV-1治疗的新靶点。在此过程涉及的所有因子中,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是HIV-1转录过程中重要的诱导剂。NF-κB通过与HIV-1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增强子区的连接来激活HIV-1的转录。许多化合物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来抑制HIV-1的转录。本文综述了NF-κB对HIV-1转录过程的调节及当前NF-κB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刺芒柄花素(formoononetin,FOR)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大鼠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SD大鼠50只,,分为假手术组、I/R组、FOR高、中、低剂量组(100,50,2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7 d后,除假手术组外均采用MCAO法造成大鼠脑缺血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跳台法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测脑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中NO表达及NOS活性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caspase-3、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FOR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P<0.01)、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P<0.05或P<0.01)、改善脑组织形态、降低血清中NO表达水平及NOS活性(P<0.01)、降低caspase-3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并提高Bcl-2的表达水平(P<0.01)。结论 刺芒柄花素对I/R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和抗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2C类蛋白磷酸酶是蛋白磷酸酶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对丝/苏氨酸残基特异性脱磷酸。近来研究表明,2C类蛋白磷酸酶控制着大量关键的细胞功能,如增殖、细胞周期阻滞、衰老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和自噬等,因而在介导机体免疫反应、衰老、神经发育及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总结PP2C基因各亚型参与介导的重要细胞信号通路,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s、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DNA损伤应答通路,以期为阐明上述生理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和调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Exendin-4(Ex-4)在氧化损伤诱导胰岛β细胞凋亡中的保护作用。培养的MIN6胰岛β细胞,通过AO-EB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Annexin-V-PI染色流式技术测定凋亡率,Griess法检测细胞内一氧化氮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iNOS蛋白、胞浆及胞核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Ex-4可抑制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β细胞凋亡,Ex-4(100 nmol·L-1)预处理较单独t-BHP处理,其凋亡率减少约67%(P<0.001)。Ex-4同时减少NO水平的增高,并抑制t-BHP诱导的β细胞NF-κBp65活化及iNOS蛋白表达水平。Ex-4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内NF-κB活化、胞浆iNOS表达来抑制NO水平,最终减轻氧化损伤诱导的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
吴丽蓉  罗勇 《药学学报》2008,43(4):366-370
本研究探讨丁基苯酞抗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复氧损伤及其机制。原代培养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建立氧糖剥夺/复氧模型(OGD/R),采用MTT法、酶学检查、免疫组化、RT-PCR等观察丁基苯酞(各浓度组)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在氧糖剥夺4 h/复氧8 h时丁基苯酞各浓度组可增加神经元的细胞活力和减少神经元LDH(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可显著降低神经元表达iNOS mRNA(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和NF-κB(核因子κB) p65蛋白(增加)。不同剂量丁基苯酞(100、 10、 1和0.1 μmol·L-1)在增加细胞活力、减少LDH释放及降低神经元表达iNOS mRNA等方面,高浓度的作用强于低浓度,且丁基苯酞100 μmol·L-1组与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 100 μmol·L-1组差异显著。在OGD 4 h/R 8 h时丁基苯酞可能抑制iNOSmRNA的表达及NF-κB的活化,从而有效保护氧糖剥夺/复氧中损伤的大脑皮质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2.7 mg·kg-1)、康脑液高、中、低(24,12,6 g·kg-1.d-1)剂量组;于缺血后2 h再灌注3,6,12,24,48 h后处死,用免疫组化法观察Fas、FasL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康脑液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下调Fas、FasL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可通过抑制Fas、FasL蛋白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从而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IRI)时Fas/FasL配体(Fas/Fas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兔单肺原位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兔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n=10)、肺缺血-再灌注组(I-R,n=10)和肺缺血-再灌注加参麦注射液组(SM,n=10)。分别于再灌注3h取左肺组织,观察Fas/FasLmRNA定位表达、凋亡指数(AI)、肺组织湿干重比(W/D)、肺损伤组织学定量评价指标(IQA)及光镜、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SM组Fas/FasLmRNA在肺小动脉内(外)膜、肺小静脉内膜、肺泡上皮及肺支气管上皮呈弱阳性表达,明显低于I-R组(P<0.05);AI、W/D和IQA值显著低于I-R组(P<0.01和P<0.05);肺组织形态学异常改变程度减轻。结论:参麦注射液可下调肺组织Fas/FasLmRNA的表达而减轻细胞凋亡,对PIRI发挥积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型神经保护剂TQ0701-2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0mg/kg)以及TQ0701-2高剂量组(6.0mg/kg)、中剂量组(3.0mg/kg)、低剂量组(1.5mg/kg)。假手术组仅进行手术而不造成缺血状态,其余各组均采用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在缺血2h后进行再灌注。TQ0701-2三个剂量组和依达拉奉组分别在缺血前30min以及再灌注0、2h尾静脉注射TQ0701-2和依达拉奉,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症状、脑组织梗死率以及病理组织学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严重,脑组织梗死率也明显增高(P〈0.01vs假手术组)。与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相同,TQ0701-2高中低三个剂量均能显著降低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和脑组织梗死率(P〈0.01vs模型组),并且三个剂量的改善作用是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强的,具有剂量相关性。另外,TQ0701-2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神经元变性、坏死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衍生物TQ0701-2对大鼠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复灌同时环孢素A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灌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mitoehondria permeability transition,MPT)抑制剂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Langendofff逆行灌注离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进入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常规灌注1.5h,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30min,再灌注1h,CsA处理1组(CsA1组),复灌同时采用1μmol·L^-1 CsA灌注心肌,CsA处理2组(CsA2组),复灌10min后采用1μmol·L^-1 CsA灌注心肌。结果复灌60min后,I/R组RPP、dp/dtmax、ap/dt min均有明显下降(P〈0.05 vs Sham),心肌发生了严重的梗死(P〈0.05),电镜下线粒体微观结构损伤严重,western blotting测定大量cyt C释放到胞浆。CsA1组可以明显减轻上述心肌损害(P〈0.05)CsA2组则没有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复灌同时环孢素A处理可抑制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后环孢素A处理则无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沙土鼠短暂性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5分钟造成前脑缺血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亚低温治疗组。用光镜观察海马CA1区的神经元死亡过程.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凋亡的神经元。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于再灌注后2~7天死亡,再灌注第3天神经元开始凋亡.第5天达高峰。亚低温治疗抑制了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死亡及细胞凋亡。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并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4VO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设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注射液组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缺血30 min后再灌注,根据再灌注不同时间点再分为0、0.5、2、6、24、72和120 h 7个亚组。黄芪注射液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2 g(生药)·kg-1],其中24、72、120 h组手术后每隔24 h追加给药1次,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腹腔注射与黄芪注射液等量的无菌去离子水。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表达的变化;RT-PCR方法检测海马组织JNK3 mRNA的表达。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黄芪注射液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除120 h外,模型组各时间点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mRNA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芪注射液组除120 h外各时间点JNK3蛋白及mRNA表达均降低(P<0.05),而黄芪注射液溶剂对照组在各个时间点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组织JNK3蛋白及其mRNA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MDA受体亚单位2A(NR2A)反义寡核苷酸在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为研制和开发针对NR2A的特异性新药提供理论基础和形态学依据。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经生理盐水、错义寡核苷酸和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后,以四血管阻断法建立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1、2、3和5d)动物模型。在确定的时间点进行灌注固定、取材、石蜡包埋和组织切片(片厚8μm),然后行TUNEL反应、焦油紫染色、原位杂交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I/R)3d,大鼠海马CA1区出现大量的凋亡阳性细胞;I/R5d大鼠海马CA1区细胞严重受损,与对照组相比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NR2A反义寡核苷酸预处理后,I/R3d和I/R5d海马CA1区的细胞凋亡和细胞损伤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二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NR2A反义寡核苷酸能抑制I/R1d NR2A mRNA表达和I/R2d蛋白质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暂性全脑缺血后,NR2A反义寡核苷酸能明显地减轻缺血诱导的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和细胞损伤,且这种作用与NR2A反义寡核苷酸特异性抑制NR2A及其mRNA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沙鼠前脑缺血-再灌注后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40只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每组10只。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4-FFF(4-pellet taking test)旱路迷宫法对沙鼠前脑缺血-再灌注7d后的学习记忆功能进行评定,HE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CA1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结果假手术组未见坏死神经元,神经元密度(27.6±4.3)HS,脑缺血组中坏死神经元显著增多,神经元密度明显下将(6.8±1.7)HS(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坏死神经元显著较少,神经元密度增加(16.9±2.6)HS(P〈0.05)。CA1区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在脑缺血组中(7.7±1.8)HS明显高于假手术组(3.9±1.2)HS(P〈0.05);与脑缺血组比较,川芎嗪治疗组星形胶质细胞活性进一步增强(P〈0.05)。4-PTT旱路迷宫实验显示。脑缺血组中沙鼠参照记忆指标和工作记忆指标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川芎嗪治疗组上述指标显著改善(P〈0.05)。结论川芎嗪能改善前脑缺血沙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其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巴曲抗栓酶 [batroxobin(DF 52 1) ]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期间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 ,DA)和海马AT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制备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沙土鼠 4 0只分成 5组 ,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对照组、巴曲抗栓酶Ⅰ组 (8BU·kg- 1)和巴曲抗栓酶Ⅱ组 (16BU·kg- 1) ,每组 8只。沙土鼠于脑缺血10min或再灌注 6 0min时处死 ,分别测定各组海马ATP ,ADP ,AMP含量和纹状体多巴胺的含量。结果 :脑缺血组海马ATP含量和纹状体DA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对照组 (0 .9%氯化钠注射液 )再灌注 6 0min时纹状体DA与海马ATP含量明显高于脑缺血组 ,但明显低于巴曲抗栓酶Ⅰ ,Ⅱ组。结论 :巴曲抗栓酶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期间海马ATP含量的恢复和减少纹状体多巴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