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1 毫秒
1.
上扬子地区震旦—寒武纪磷块岩岩石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古地理、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的方法,对上扬子区晚震旦陡山沱组和早寒武牛蹄塘组不同类型的磷块岩进行了研究。认为早寒武世早期古陆遭受风化,被剥蚀下来的产物成为潮坪型磷块岩的主要磷质来源,在碳酸盐岩台地发生的热点活动和上升洋流从盆底深部带来的磷质,共同作为台地型磷块岩的磷源,盆地型磷块岩的磷质同样是由热点活动和上升流携带至缺氧的沉积环境中,通过藻类或微生物的富集作用成岩,并保留了较高的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2.
贵州、云南寒武系底部磷块岩发育,是我国主要的含磷层位。然而,两个地区之间磷块岩沉积特征及成磷期次缺少对比,制约了云贵地区寒武系磷块岩的成磷规律的研究。为此,在对云南宁华、会泽和贵州织金磷块岩沉积特征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寒武系磷块岩的沉积序列、成磷期次,提出富磷层位往往发育在海侵序列的晚期;而在海侵早期,虽然有大量的磷质供给,但由于同时供给的硅质、泥质也丰富,环境变化强烈,往往沉积纹层状、条带状磷块岩,其磷块岩品位低。海侵晚期,海岸环境相对稳定,又有大量磷质供给,高能环境对含磷沉积不断改造,磷质进一步富集,形成富磷的碎屑状磷块岩。因此,古地理位置、海侵序列发育对磷块岩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扬子区古地理、织金地区含磷岩系厚度变化规律、沉积层序特征,认为贵州盘县-水城地区和织金-金沙地区是磷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3.
滇东早寒武世磷块岩薄片中发现大量藻类化石。本文所讨论的磷质藻类化石主要有:球状藻类、丝状藻类、疑源类、叠层石类、核形石类和花纹石类(凝块石类)等27个属种(或型),它们构成各种颗粒磷块岩、叠层石磷块岩、藻丘磷块岩,是磷块岩富矿的主要组分,P_2O_5可达30—37%。这些多门类的藻类化石,为生物成磷作用和成矿环境提供了主要依据,也为震旦—寒武系界线划分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有机化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存有多细胞藻类原植体、细菌和疑原类化石的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磷块岩所作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磷块岩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最高热解温度tmax达597℃。岩石抽提物中以非烃化合物和沥青质为主要成分,烃类含量不足20%。色谱-质谱(GC-MS)分析图谱显示正烷烃的碳数范围很宽,有显著的高碳数正烷烃峰群(C19—C31),奇偶优势明显,烃类有机组分中除正烷烃外还包含有萜烷、甾烷、芳香烃和类异戊二烯烃等。其中生物标记化合物及其组成特征指示了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是当时生存的真核的多细胞藻类、细菌和古细菌,这与所观察到的磷块岩中保存的古生物化石组成相吻合。某些特征有机物和生物标记物还指示了磷块岩沉积环境特征:强还原性、高盐度、低陆源输入以及与水热活动相关的局部高温。这与沉积学和岩石学的观察相符。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永和磷矿的主矿层是华南形成最早的沉积磷矿床,并且是唯一已知的湘锰(大圹坡)期工业磷块岩矿床.磷质主要来自南华洋前湘锰期的海底火山活动,上升洋流是磷质运移的主要营力.根据本区独有的2个冰海———含磷建造的旋回组合特征,提出了“冰期磷质储集库”的新解说,揭示了“大冰期成磷说”的内涵机理.  相似文献   

6.
贵州磷矿全国驰名,黔中瓮安磷矿是我同近几年来,发现并探明储量的大型沉积磷块岩矿床之一.本文从瓮安沉积磷块岩矿床地质特征入手,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和生成环境,提出瓮安磷矿形成于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近于封闭的滨岸环境。磷质来源以深海洋流上升带入为主,兼有原地生物堆积。聚磷方式既有化学絮凝作用,又有机械扰动和生物屑粘结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的稀土矿床主要与岩浆岩有关,对其研究较多,但对沉积岩中稀土研究较少。稀土作为战略性的矿产,搞清楚稀土在分布广泛的沉积岩中的富集机理有重要意义。自然界的磷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而磷灰石又在沉积岩中以磷块岩形成存在。对已知的磷块岩和生物磷酸盐中的稀土数据,磷块岩的电子显微镜下特征等进行研究,发现磷块岩和生物磷酸盐有一致的稀土分布特征,推测磷块岩是古老细菌的细胞壁的堆积,细胞壁实际是细小的磷灰石。沉积岩中存在磷灰石的情况下,磷灰石对周围环境的稀土能无差别吸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不断吸收周围稀土,因此年代久远的化石的稀土含量高于现在生物骨骼稀土含量,其他矿物则很少吸收稀土,由此可以利用活着的聚磷菌对周围稀土进行吸收,从而达到收集聚磷菌就能富集稀土,利用这一特征可使用细菌提纯稀土,减少使用化学物质来提纯稀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贵州瓮安大塘剖面和织金戈仲伍剖面含磷地层的碳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新元古代-早寒武世过渡时期含磷岩系的成因及其古海洋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新元古代Marinoan冰期结束后沉积的盖帽碳酸盐岩、上覆的磷块岩,以及早寒武世戈仲伍组磷块岩的δ13C负异常,是上升洋流将深海13C“耗尽”的有机质携带到浅水区域沉积所致.此外,深部洋流上涌,不但导致了δ13C负漂移,而且为磷块岩沉积提供了磷质来源.  相似文献   

9.
基于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学原理的新型废水处理工艺不断涌现,其中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尤为广泛.近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由海藻、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组成的生物吸附剂由于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品种多、成本低,在低浓度下处理效果好、吸附容量大、速度快、选择性强,吸附设备简单、易操作等优点,成为去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元素、实现有效净化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比较微生物法处理废水中重金属的特点,对海藻、真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的水处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安徽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的生物礁、微生物岩进行研究,发现蓝绿菌类Girvanella在生物礁中大量分布,是生物礁的主要造礁成分。其他造礁生物包括瓶筐虫、石海绵、腹足类、腕足类、棘皮类等。Girvanella以散乱分布、包壳、组成内碎屑以及与海绵伴生等4种方式在本区生物礁中存在,并且在生物礁成礁过程中以生物本体矿化作用及粘结、捕获颗粒的作用形成生物礁格架;瓶筐虫及石海绵为生物礁中的居住者,因此,生物礁性质为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微生物起到了主要的造礁作用。此外红花园组典型含生物礁沉积序列是由底部的生屑灰岩基底、中部的海绵层(少量微生物岩)及顶部的微生物岩组成的。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时代生物礁的对比发现,东至建新剖面红花园组中瓶筐虫/石海绵-微生物礁的发育及微生物的繁盛是全球性的,是由于底栖生物扰动对潮下带微生物发育影响尚未彰显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Evidence of giant sulphur bacteria in Neoproterozoic phosphor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iley JV  Joye SB  Kalanetra KM  Flood BE  Corsetti FA 《Nature》2007,445(7124):198-201
In situ phosphatization and reductive cell division have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 within the vacuolate sulphur-oxidizing bacteria. Here we show that certain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about 600 million years bp) microfossils, including structures previously interpreted as the oldest known metazoan eggs and embryos, can be interpreted as giant vacuolate sulphur bacteria. Sulphur bacteria of the genus Thiomargarita have sizes and morphologies similar to those of many Doushantuo microfossils, including symmetrical cell clusters that result from multiple stages of reductive division in three planes. We also propose that Doushantuo phosphorite precipitation was mediated by these bacteria, as shown in modern Thiomargarita-associated phosphogenic sites, thus providing the taphonomic conditions that preserved other fossils known from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相似文献   

12.
分别对蒙古国第二农场和天津郭村小麦及黄瓜耕层土样的基本性质(酸碱性、含水率、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与微生物的数量分布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表明,天津郭村土样仅全氮含量低于蒙古国土样,其余指标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蒙古国土样.这些结果可为提高蒙古国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沙溪水污染对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溪是闽江上游3大支流之一.近年来,随着三明市经济的发展,局部污染事件仍时有发生.对沙溪三明河段的细菌、真菌、大肠菌群以及降解污染物的主要微生物进行了数量跟踪.结合COD、总氮和总磷等污染物对沙溪水环境与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与主要的有机污染物值之间存在显的相关性。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表明微生物在降解与净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水环境的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降解有机物的主要微生物的数量于COD显相关.可作为该河段有机污染物水平的指标;研究结果还显示。三化总口和三农电化口是主要的有机污染点.应加强对这两个位点的监测和排污管理.  相似文献   

14.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瓮安含磷岩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对震旦纪陡山沱期的成磷事件、生物事件及古海洋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瓮安大塘剖面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表现为正偏移的趋势,与其他地区同期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相似。这与大冰期后生物生产率的提高有关,其中的负偏移与环境的波动相关,环境的快速变化刺激了生物的进化。穿岩洞剖面上磷矿段的黑色碳质磷块岩获得的较低的有机碳同位素值与浮游生物吸收12 C有关,体现了生物有机质聚磷作用。该时期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的正偏移、磷矿的沉积与生物事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大洋深部的缺氧事件使底水富磷质;随着古海洋流通性的提高,富磷海水随上升洋流运移到浅海沉积成矿,并为生物圈供应营养物质,进而引发生物竞争及推动进化。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Z—lant处理技术及其设备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用Z-lant技术处理生活垃圾时的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反应时间和微生物菌液的最佳用量。研制了一台生活垃圾处理装置。分析了处理后的生活垃圾残余物中的氮磷钾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用Z-lant技术处理生活垃圾,可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相似文献   

16.
分别测定了天津郭村蔬菜地土样(主要施用农家肥)和小麦地土样(主要施用化学肥料)的pH、含水率、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数量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蔬菜地土样除全氮含量比小麦地土样低33.23%外,其余所测指标均比小麦地土样高——含水率高18.46%,速效磷高0.0172g/kg,速效钾高0.054g/kg,有机质高30.89%;蔬菜地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溶磷细菌和固氮菌的数量都高于小麦地,说明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以及溶磷细菌、固氮菌的数量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活性污泥的16S rRNA基因和宏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分析, 探究垃圾渗滤液处理厂活性污泥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氮循环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相关功能微生物和功能基因。结果表明, Calditrichaeota门微生物丰度最高(58.77%), 其次是 Proteobacteria (16.80%)和Bacteroides (6.19%); Calorithrix属是活性污泥的优势菌属(58.77%); 活性污泥中存在硝化、反硝化、同化硝酸盐还原、异化硝酸盐还原和氮固定 5 条氮循环途径, 反硝化相关基因丰度最高(78.84%), 主要分布于Calditrichaeota, Proteobacteria和Choroflexi中; 硝化作用由氨氧化菌Nitrosomonas完成。活性污泥中含有丰富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基因, Proteobacteria, Bacteroides, Planctomycetes, Calditrichaeota和Choroflexi是典型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功能微生物。  相似文献   

18.
The efforts of heavy metals on activated sludge microorganisms are reviewed. Although some heavy metal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microorganism, heavy metals concentrations above toxic levels inhibit biological processes. Copper, zinc, nickel, cadmium and chromium were mostly studied because of their toxicity and widely used, regardless of single or combination. The microorganism response to these heavy metals varied with species and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factors such as pH, sludge age, MLSS etc. also affect toxicity on the microorganism. The acclimation could extend the microorganism tolerance of heavy metals. The effects of heavy metals on sludge microorganisms could be described with different models, such as Sigmoidal and Monod equation. The kinetic constants are the useful indexes to estimate the heavy metals inhibition on activated sludge system. Methods to measure the toxicity and effects on microorganism community were also reviewed.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提高辽河稠油采收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利用本源微生物提高稠油采收率新技术 ,详细研究采用微生物富集分离方法从辽河海河油田稠油区块原油、地层水中分离筛选出了三株对稠油有降解作用的本源细菌 ,并将其应用于该区块原油模拟驱油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水驱后的油藏中存在能降解稠油并产生羧酸 ,酯 ,醇和二氧化碳等产物的微生物 ;室内可通过调整培养物配方激活微生物 ,使三次采收率提高 2 3 7% ;各单一菌种对原油的作用机制不同 ,它们能协同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 .因此 ,在经过更详细的微生物区系分析后 ,该区块稠油有望实现本源微生物驱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