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康有为素来热心国家政治,在很多文章里都谈到了蒙古和西藏问题,将其与国家统一联系在一起。辛亥革命前后,他对沙俄策动外蒙古独立、英国谋夺西藏,表示强烈的愤慨,先后写了多首诗抒发自己忧愤之情,并撰《蒙藏哀词》长篇策论,分析蒙藏问题现状,献陈外交应对方案,批评政府失误。面对国家危亡,康有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主张国内团结、民族合一、先敉平内乱、统一边疆、合力对外,等国家统一稳定之后再追求文明、平等,建立共和政体。  相似文献   

2.
在清末东北新政,中东铁路、南满铁路沿线各种教育机构出现,新文化运动及1922年东北大学建立的大背景下,一大批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东北新知识群体应运而生."九一八"事变中,面对日本的节节进逼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新知识群体通过舆论、结社、联络义勇军等一系列形式的活动反抗日本侵略.正是在这种"自觉觉人"的过程中,东北新知识群体由"民族自在"向"民族自觉"转化,使东北纳入民族国家体系中.  相似文献   

3.
该文为《俄国与西藏——俄国档案汇编(1900—1914)》的序言。首先简要介绍了20世纪初以来俄国(沙俄、苏联、当今的俄罗斯)和英国等西方国家,以及中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对西藏问题的研究情况;继而介绍了本档案汇编所收文件,以及文件所反映的事件,诸如,沙俄同中国西藏地方当局非法来往;英军入侵西藏;达赖喇嘛出逃外蒙古,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达赖喇嘛是移居俄国,还是返回中国做出的安排;英、俄背着中国签订侵犯中国主权的《西藏协定》;俄国干涉中国清政府废黜达赖喇嘛名号;达赖喇嘛出逃印度;辛亥革命爆发后的西藏局势;中华民国大总统颁令蒙藏回疆各地方同为中国领土;阿旺德尔智策动西藏独立并与英、俄建立外交关系;华侨团体通电要求向西藏和外蒙古派兵保卫边疆,以及英、藏、中三方西姆拉会议等。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问题 ,指出 :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后 ,加强了和中央各机构的联系 ,多次对蒙古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 ,推动了蒙古地区新政的开展 ,特别是在维系蒙古王公和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而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阿尔泰办事大臣和内蒙古地区一些州县的设立 ,对蒙古地区开展新政以及防止沙俄入侵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雅楞丕勒是民国时期一位颇有政治野心的青海蒙古族王公.他为了摆脱马家军阀对青海蒙古族地区的统治和盘剥,出走内地.从日本档案文献发现,雅楞丕勒受日帝诱惑,从事了一系列所谓的民族“独立”、“自治”活动,试图通过日本关东军的势力实现“青海自治”.但是随着日军的全面崩溃,使其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实现“青海自治”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  相似文献   

6.
清末,沙俄帝国主义同英帝国主义勾心斗角,争相侵略西藏,中国神圣领土西藏面临着将沦为俄、英殖民地的严重局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之时,俄、英争夺西藏的斗争一度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沙俄政府出于它的对外政策的战略需要,终于承认英帝国主义在西藏有“优先利益”,而把西藏问题变成它手中的一块政治筹码,同英国进行政治交易。本文拟从《尼古拉二世致达赖喇嘛书》,对沙俄政府侵藏政策的变化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草原被誉为"英雄上马的地方",因第十任札萨克僧格林沁受封博多勒噶台亲王,故俗称"博王旗"。现已成为蒙古人聚居最多的地区之一,占世界蒙古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清朝末年,日俄战争的战火侵扰到科尔沁这片宁静的土地,沙俄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蒙古王公政府姑息养奸,敢怒不敢言,草原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危难时刻,草原英雄扎那、巴拉吉尼玛挺身而出,拉起一支牧民队伍武装反抗沙俄,保卫家园,先是赶跑了沙俄势力,后期又反抗奉系军阀圈垦,与嘎达梅林、陶克陶等民族英雄相互呼应,与蒙古王公贵族和地区汉奸势力作斗争,但终因势单力薄,最终被奉系军阀、蒙古王公和地方军阀势力联手绞杀。但是英雄的血不会白流,科尔沁草原的英雄儿女继承了扎那巴拉吉尼玛的抗争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的胜利。本文所描述的就是英雄扎那、巴拉吉尼玛带领贫苦牧民的武装反抗史,希望通过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来弘扬科尔沁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8.
蒙古的盟旗制度起源于成吉思汗与蒙元时期的"忽必"、"爱马(克)"与"鄂托克".清朝建立了蒙古盟旗制度,清末实行省治;北洋军阀建立特区;南京国民政府建省置县;新中国时,实行民族区域制度,使得盟旗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9.
17世纪是达斡尔族历史上动荡不安的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沙俄的侵略,达斡尔人被迫南迁,在黑龙江以南形成了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从对中国侵略的政策出发,觊觎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染指西藏的侵略活动.其中接近和拉拢西藏宗教上层、利用藏人和直接派遣特务潜入西藏刺探情报等都是他们惯用的伎俩.这些活动对西藏上层集团个别人的政治倾向产生了一定影响,无疑也对当时西藏分裂倾向的增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设立追诉时效超期适用程序的必要性,论证了该程序适用的条件,并就该程序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法律条文,供立法机关将来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