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托大秦铁路,研究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根据移动闭塞原理,设计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架构.详细介绍系统架构设计要点、重载铁路既有信号系统实现移动闭塞功能需新增的关键技术和设备,以及基于列车位置追踪的移动闭塞安全功能.在重载铁路既有线引入移动闭塞系统,可以提升大秦铁路乃至我国重载铁路货物运输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朔黄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对重载无线闭塞中心(R B C)系统进行研究,实现以移动闭塞方式为重载列车计算行车许可.重载RBC针对重载列车长度长、制动性能弱等特点,研究适应重载列车的列车辅助定位、列车筛选、行车许可保持、固定闭塞与移动闭塞间不停车切换等功能.通过朔黄铁路现场试验,验证重载RBC系统各项...  相似文献   

3.
对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可能的降级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终针对不同线路需求提出了适合的降级系统。  相似文献   

4.
随着铁路货运量的逐年提升,三显示自动闭塞追踪间隔日益不满足运输需求,朔黄铁路对安全防护设备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阐述朔黄铁路移动闭塞系统技术的基础上,将既有信号系统和移动闭塞信号系统进行适应性分析对比,通过采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定位、列车卫星定位、列车完整性检查、行车许可计算、重载列车安全制动模型、技术站发车能力和ATP与LKJ不停车切换技术,得到适用于显著提高朔黄铁路运输能力的信号系统,提升了我国在重载铁路移动闭塞核心领域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基于LTE技术重载铁路移动闭塞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关键技术,为移动闭塞系统提供了高速、可靠的数据传输通道。信号网与通信网采取隔离设计,保障了车载控制器VOBC和地面移动闭塞信号设备之间的安全通信。  相似文献   

6.
针对重载铁路移动闭塞系统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基于朔黄铁路既有线路中使用的DS6-K5B型计算机联锁系统,通过对既有联锁系统功能进行升级和改造,以满足移动闭塞系统的控制要求。联锁系统升级和改造功能包括多列车进路的办理和解锁,信号机点灭灯控制,物理区段与逻辑区段状态的融合;根据移动闭塞需求,增加联锁与RBC设备的接口,修改联锁与CTC、CSM设备的接口。改造后的联锁系统兼容既有运输模式,同时实现重载移动闭塞及固定闭塞混运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既有重载铁路大型车站移动闭塞与固定闭塞共存情况下,信号系统如何兼容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提升运输效率提出了既有信号系统的适应性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8.
从建设交通强国、发挥铁路在中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中的骨干作用、保障粮食能源安全、降低货物运输成本、提升铁路经济效益等角度,论述我国发展重载铁路运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我国铁路发展实际,提出我国当前重载铁路发展的短板和不足。从适宜发展重载运输的货物运输通道需求出发,分析煤炭、金属矿石等运量大适宜重载运输的通道货运需求量以及发展重载的可能性,从而确定我国重载铁路通道网络规模;结合对移动装备发展条件和线路基础设施适应性、经济合理性等分析,提出我国铁路发展应科学有序拓展重载网络,逐步发展重载通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重载铁路技术得到更多的应用,但目前关于山区重载铁路专用线设计的经验较少。文章通过对山区重载铁路专用线设计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相关设计有一定帮助。山区重载铁路专用线存在着所经区域地形起落大、地质条件复杂、采区、采空区等众多控制因素,文章论述了重载铁路专用线列车编组大、长度长,列车牵引质量大、轴重大的特点,对重载铁路技术标准和煤炭车站布置图形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山区重载铁路专用线关于轻重车限制坡度、曲线半径、到发线有效长技术标准的选择方案,以及结合车站布置和相关需求提出了装车塔式、移动装车机快速装车系统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0.
针对C3、CBTC模式存在的地面信号亮红灯(或灭灯)与ATP命令不一致问题,提出新的显示绿闪及点灯电路,解释其含义。分析重载移动闭塞CBTC模式转为LKJ模式影响行车安全的因素,给出重载移动闭塞系统可靠性拓扑图,计算出常态开灯与常态灭灯CBTC系统的可靠性值,得出常态开灯比常态灭灯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1.
铁路重载运输的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铁路重载运输的经济效应对我国铁路重载运输发展具有的重要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分析了铁路重载运输对铁路货物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影响,认为铁路重载运输后,铁路货运需求在短期内将保持稳定,从长期看应有所增长;同时铁路重载运输可增加铁路运输企业供给能力。运用福利经济学原理,进一步分析了铁路重载运输前后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社会总剩余的变化,得出铁路货物重载运输会使社会总福利增加。因此,铁路推行货物重载运输是一种帕雷托改进,既有利于铁路运输企业自身的发展,又能对社会其它部门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既有重载铁路线路运营列车轴重提高会造成钢筋混凝土(RC)梁产生更加严重的疲劳问题,影响桥梁的服役性能。为研究重载铁路RC梁的疲劳可靠度,从概率的角度保障重载铁路桥梁的服役安全,根据重载铁路的运营特点,建立重载铁路RC梁的疲劳功能函数,提出基于直接概率积分法的重载铁路桥梁结构的疲劳可靠度分析方法。以某既有重载铁路跨度为8 m的RC简支板梁为例,分析该重载铁路的不同轴重货运列车的荷载模型,将列车轴重与动力系数作为随机变量,并通过移动荷载法与雨流计数法获取钢筋等效应力幅的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之上,结合重载铁路的等效运营谱,对跨度为8 m的RC板梁进行疲劳可靠度评估,并探讨年运量及列车轴重对疲劳可靠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概率积分法能够高效精确地对重载铁路RC梁进行疲劳可靠度评估。在该重载铁路运营的前20年,疲劳失效概率均小于规范规定的限值。随着重载铁路年运量的提高,RC板梁的疲劳失效概率显著增大。运营列车轴重从23 t增大至25 t对RC板梁的疲劳可靠度影响较小。开行30 t轴重列车会造成RC板梁的疲劳可靠度严重下降,需要加强重载铁路桥梁的养护维修。研究结果可为重载铁路RC桥梁的设计与养护...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京沈客运专线星火动车所和环行铁道试验基地既有试验线的夹心地建设重载试验线,主要用于重载移动装备和工务设备的安全性、耐久性试验以及重载技术系统试验。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主要重载铁路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按照TB 10625—2017《重载铁路设计规范》的要求,研究并确定重载试验线的主要技术标准。根据重载试验线的试验需求和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从试验需求、地形条件、试验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推荐的重载试验线主要技术标准为35 t设计轴重,单线铁路,最高速度80 km/h,最小曲线半径500 m,限制坡度13‰。  相似文献   

14.
张志方 《中国铁路》2014,(3):12-15,20
论述国内外重载铁路总体现状和国内外重载铁路轨道结构现状及发展,以及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概况。从有砟轨道、无砟轨道和重载道岔方面阐述和分析30 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技术创新,提出我国30 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技术发展思考。根据对30 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体系的技术创新实践,提出加强对科研成果的总结和凝练,通过优化形成完善的30 t轴重重载铁路轨道结构技术标准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我国重载铁路隧道结构特点,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围岩-隧道结构-轨道结构三维动力分析模型,采用移动荷载模拟重载列车竖向动荷载,着重分析了重载列车荷载在隧道基底的分布、传递特性以及隧道结构内力的空间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6.
赵旭峰 《中国铁路》2014,(11):67-69
发展重载铁路已成为国内外铁路运输的趋势,世界各地重载铁路轨道系统都相应地进行优化以适应各自的运输特点,近期我国重载铁路相比于既有大秦铁路等线路再次进行系统性的研发和试验。在总结国内外重载铁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运营实践,对新型轨道结构、钢轨和道岔等重载轨道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提出重载铁路轨道结构需要关注的问题和新技术,为我国重载铁路的发展做好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7.
印度铁路重载运输的发展及对我国发展重载运输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印度铁路的现状以及重载运输的发展方向,对比分析了我国和印度在铁路重载运输方面不同的发展路径,总结了印度铁路对我国铁路发展重载运输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基于北斗的重载铁路列控系统的系统构成,将系统关键设备作为被测设备,设计半实物仿真测试系统架构,并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仿真、闭塞系统仿真模拟以及重载列车仿真模拟等关键技术及方案。通过系统实现,验证本仿真测试系统设计方案可行,能够执行基于北斗的重载铁路列控系统的典型运行场景,支撑系统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支撑装备调试及测试,为装备研发及工程实施提供环境保障,并为实验室系统集成测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铁路重载运输的主要模式和国外典型编组站发展重载运输的站场布局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实际路情,根据铁路实现重载运输的基本方式,研究提高轴重、开行单元重载列车、组合重载列车3种实现铁路重载运输的方式,提出开展重载运输对编组站站场布局造成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为未来编组站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点-连式信号系统在市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市域铁路运营需求进行分析;从基于WLAN无线通信的CBTC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基于LTE无线通信的CBTC信号系统、基于信标通信的点式ATC信号系统、基于部分区域实现无线通信的点-连式信号系统、基于音频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ATC信号系统和基于LTE无线通信的点-连式信号系统等方面对市域铁路的信号系统制式进行分析;阐述基于LTE无线通信的点-连式信号系统的构成、基本控制原理和功能优势,其能很好地满足市域铁路的运营需求,具备市域铁路信号系统规划和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