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诸多医家多责之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治疗时多从肝肾论治,文章首先探讨了脾胃之间的气化关系与血压的关系,进而从脾胃气化失司的角度入手阐述了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以期拓展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指导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  相似文献   

2.
刘中勇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擅于运用中医辨证,尤精于辨治高血压病。本文介绍了刘中勇治疗高血压病4…则验案并进行分析,总结其临证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郭放  樊瑞红 《天津中医药》2019,36(9):843-846
马连珍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心血管疾病防治40载,经验丰富,尤其对于高血压的辨治有其独特的见解。文章通过对马连珍辨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总结,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顾健霞主任在治疗高血压病时从中医体质立论,从"体-证-病"的临床思维方式入手,将"辨体"与"辨证"相结合,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高血压病的防治之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诸多医家多责之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且对其机制的研究浅尝辄止,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本文从肝胆的气化关系入手,首先阐述肝胆对人体气血、水火的调控作用及肝胆气化对人体正常血压的影响,近而从肝胆气化失司的角度详细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以期拓展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指导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  相似文献   

6.
钱海凌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  胡小莲 《北京中医》2007,26(9):570-572
吾师钱海凌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现将钱师辨治高血压病的独到见解及经验介绍如下。1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2):1-3
传统高血压病的中医辨治,常常从风、火、痰、瘀上扰,或髓海不足、脏腑亏虚等入手。然而在临床实际中,往往能见到以畏寒、怕风、颈项僵硬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高血压病患者。针对此类患者,仝小林院士从"态靶因果"中医辨治策略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了"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理论,指出其基本病机为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脉管拘挛不舒而导致血压的升高,其治疗靶方为葛根汤,靶药为葛根、川桂枝、牛膝、天麻。文章全面解析了葛根汤治疗寒凝经脉型高血压的临床诊疗策略,以期为高血压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之中医病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突出一个"辨"字。针对中医临床中有类似"高血压病"表现的病证,当首辨病因病机,熟知病性,再确立证候,辨证分型,后明确治则,辨型施药。笔者以为,高血压病中医病机当首辨脏腑,次辨阴阳,三辨气血,再辨虚实,复辨邪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从络辨治"中风麻木后遗症所取得的进展。方法:通过对36例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运用中医"从络辨治"病机理论辨治取得进展情况进行总结。结果: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遵循中医"从络辨治"理论进行辨治,3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服用中药三剂麻木症状减轻,服用一疗程治愈21例,好转13例,服用第二疗程共治愈32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4.44%。结论:中风麻木后遗症患者通过运用中医"从络辨治"理论进行辨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毛德西教授经验方天麻钩藤六叶汤辨治高血压病经验。高血压病多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毛老认为肝风内动是其主要病因,平肝熄风法是主要的治法之一,毛老精解古籍,剖析疾病病机特点,拟定天麻钩藤六叶汤,临证效果显著。辨证使用时可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的中药辨证疗效。方法:对2011年1~6月收治的9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采取西药治疗(西药组),对2011年7~12月收治的9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例选择中药辨证治疗(中药组),统计各组有效(改善、好转)病例占比,分析所用药物引起的不适症状。结果:中药组较西药组的有效病例占比大(P0.05),有统计差异;中药组较西药组因药物引起不适症状的病例少(P0.05),有统计差异。结论: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可优先考虑选择中药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病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9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中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安全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分型辨证治疗高血压并结合西药常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4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复合组27例、单一组27例,复合组按中医辨证分为4型进行辨证论治并结合西医常规治疗,单一组采用单纯西医常规治疗,2组共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复合组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是85.18%,单一组治疗后的降压总有效率是81.48%。两者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性(P>0.05)。复合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是77.77%,单一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是51.85%。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结合西药常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优势、中医对各类高血压的分型治疗和一级预防指导等论述了中医对高血压病的分级预防和治疗。指出: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习惯优势,有利于高血压防治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治疗从补虚活血、育阴潜阳、济阴助阳和运脾泄浊等方面着手。中医干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及其引发的靶器官损坏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并且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为了更好的研究用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现状,通过收集中医临床各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观点。并通过研究这些观点,发现目前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近年来,中医对高血压病的研究与西医相比发展速度缓慢,首要的原因就是中医对高血压病没有统一的命名。从中医古籍中的对高血压病相关症状的记载,到现代相关的临川文件对高血压病的命名,再到各个学者对于高血压病命名的研究,高血压曾出现过数个不同命名。这不同的命名会导致中医对于高血压病的研究很难统一。高血压病的病因方面中医与西医的研究有些相似,但是中医有一些独特的研究理论,如中医的体质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学说为探寻的高血压病的本质问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性,为未来中医攻克高血压病提供了希望。目前中医普遍认可的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五,即体质,年老,饮食,情志和过劳,同时,新的高血压病的病因也不断的在补充和完善中医的理论体系。高血压病的病机因高血压病名不同的原因,加上临床上各个医家治疗的经验不同,高血压病的病机在临床中特别繁多,总结了一些较新的且较有特色的临床治疗高血压病的医家对于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希望阅读过本研究的人可获得启发,在以后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思维更开阔,疗效更佳。最后简单提出了现在中医治疗高血压病仍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收集整理近十年来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和在高血压痛防治领域的研究以及应用中取得的进展,从高血压的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类关系、高血压多发的中医体质类型、中医体质学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干预等方面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标准化、个体化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死亡率、致残率较高,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居于首位,是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中医认为风、痰、虚、瘀等病邪侵袭人体导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机制,主要证型可分为肝阳上亢、痰湿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治疗以平肝潜阳、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补肾填精为主。本文从中药组方、针灸、穴位贴敷、足浴等方面总结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进展,建议根据高血压的分级情况确定单独使用一种疗法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症状严重且影响生活质量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辅以针灸和穴位贴敷等。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与特色,今后需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长期性、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并发展个体化精准治疗和智能医疗。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中医治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并在逆转靶器官损害、药物毒副作用较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独到优势。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文献资料众多,本文拟从治病八法的角度对高血压病的治法进行综述,为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梳理高血压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中医特色社区管理对高血压病患者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惠州金宝城市佳园的60位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高血压病社区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予中医特色社区管理,开展中医养生日志管理、辨证施膳、辨证施穴、八段锦养生四项中医特色干预措施,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后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病知识知晓合格率及健康测量SF-36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的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病知识知晓合格率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两组患者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其中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采取中医特色社区管理,可有效地控制患者血压,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