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在45540例胃镜检查患者中仅发现1例食管黏膜下GCT,描述了内镜下、光学显微镜下所见,并探讨GC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正行  王鸿斌 《山东医药》2003,43(28):45-45
198 7年 6月至 2 0 0 2年 12月 ,我院采用胃镜查出食管恶性肿瘤 4 871例 ,经活检病理检查证实 4 6 7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 6 79例食管恶性肿瘤患者中 ,男 2 785例 ,女1894例 ;年龄≥ 6 1岁 2 5 13例 ,4 0~ 6 0岁 2 0 2 1例 ,4 0岁以下14 5例。发病部位 :食管上段 112 5例 (其中颈部入口处 2 16例 ) ,中段 2 371例 ,下段 1183例。内镜下分型 :4 6 79例恶性肿瘤中 ,早期食管癌 382例 ,均经手术证实 ,其中糜烂型 2 86例 ,占 74 .87% ;充血型 39例 ,占 10 .2 1%。斑块型 4 2例 ,占 10 .99% ;息肉型 15例 ,占 3.93%。中、晚期食管恶性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消化道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omr,GCT)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例消化道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总结诊治经验。结果 4例消化道GCT患者中,食管GCT 2例,胃GCT 1例,盲肠GCT 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或无消化道症状,术前内镜检查(4例)、超声内镜检查(2例)诊断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大小均2 cm,分别疑诊脂肪瘤、平滑肌瘤、间质瘤、类癌,无1例术前疑诊为消化道GCT,4例患者术前均未活检,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手术顺利,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确诊为消化道GCT,未见明显恶性特征,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结论消化道GCT可无特异性消化道症状或无消化道症状,内镜医师对此病了解较少,术前常未能考虑到该病可能,对于2 cm的黏膜下GCT,ESD治疗效果好,术后需长期随访,以排除恶性GCT可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 GCT)是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潜在的恶性.虽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内镜和超声内镜下有其独特的表现.病例简介患者因上腹部疼痛20 d就诊,腹部查体无阳性体征.胃镜显示距门齿39 cm食管右侧壁有一0.5 cm×0.7 cm黏膜下隆起,表面呈淡黄色,光滑,活检钳触之质硬,活动.超声内镜:病灶处呈稍高回声改变,起源于黏膜下层.行黏膜下肿瘤剥离治疗后标本送检证实为食管颗粒细胞瘤.结论食管颗粒细胞瘤临床少见,但该病在内镜及病理学上有特异性表现.因食管颗粒细胞瘤有潜在恶性,应积极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对于恶性病变或侵及肌层、病变范围大者仍需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02~2017-02该院收住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264例,采用内镜下治疗,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统计各种黏膜下肿瘤的性质、起源和分布。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结果 264例患者中,病变部位食管黏膜下肿瘤占65. 9%,胃黏膜下肿瘤占33. 0%,十二指肠黏膜下肿瘤占1. 1%。病变性质平滑肌瘤占72. 3%,间质瘤占12. 1%,脂肪瘤占5. 3%,异位胰腺占4. 6%,神经鞘瘤占1. 5%,囊肿占1. 1%,神经内分泌瘤占1. 1%,静脉瘤占1. 1%,颗粒细胞瘤占0. 8%。所有患者术后1年复查胃镜,未见复发及并发症。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其中分布于食管最多见,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最少。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最多见,胃以平滑肌瘤、间质瘤最多见。对于直径≤4 cm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如平滑肌瘤、间质瘤、脂肪瘤、异位胰腺、神经鞘瘤、囊肿、神经内分泌瘤、静脉瘤、颗粒细胞瘤、血管瘤等,均可采取内镜下手术治疗,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55例临床、内镜特征及幽门螺杆菌检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 10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 95 12例 ,确诊为Barreett食管 (BE) 5 5例。我们对 5 5例患者的临床、内镜特征及幽门螺杆菌检出情况作一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男性 38例 ,女性 17例 ,年龄 30~ 85岁 ,平均年龄 46.8岁 ,其中 40岁以上 46例 ,占 83.6% ,病程 0 .5~ 2 4年。有胃大部手术史 2例。2 .临床表现 :5 5例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为烧心 31例(5 6.36% )、反酸 2 9例 (5 2 .73% )、上腹部隐痛 16例 (2 9.0 9% )、胸骨后灼痛 10例 (18.18% )、吞咽不利 9例 (16.36% )、消化道出血 6例 (10 .90 % )。3.内…  相似文献   

7.
食管下括约肌 ( LES)的定位对食管 2 4 h p H值监测、2 4 h胆汁反流监测和食管测压时 ,检测导管的准确定位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研究了祖国医学关于中指中节同身寸与 LES位置的关系 ,发现中指中节同身寸与 LES位置有显著的相关性 ,可用于指导临床检测导管的定位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1 996~ 1 999年在我院进行食管测压者80例 ,男 34例 ,女 46例 ,平均年龄 37.1岁 ( 2 0~ 68岁 )。其中胃食管反流病 ( GERD) 5 2例 ,非特异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 9例 ,正常人 1 9例。1 .2  LES的定位方法 :采用瑞典 CTD公司生产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各种消化内镜和薄层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消化道黏膜下病变(submucosal lesion,SML)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针对SML治疗的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外科手术数量越来越多.对于SML临床转归、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及患者是否受益存在争论.本研究主要针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性质、生长速度、恶变可能及ESD或外科手术的必要性、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2004-01/2014-12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诊断为消化道SML的19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超声内镜观察病变部位(食管、胃),病变大小,回声表现、来源等特征.根据黏膜下病变性质、大小、患者意愿等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包括EUS的随访观察、内镜下治疗[ESD、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excavation,ESE)、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和外科手术(开放手术、胸腔镜腹腔镜)(内镜或外科手术的指证是病灶短期内明显增大或相关内镜或影像评估怀疑有恶变的可能或患者主观要求内镜或手术切除).随访记录病灶的大小变化、切除病变的性质、大小、来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出血、穿孔)、中转手术情况.结果:超声随访1135例SML患者(食道687例,胃448例),平均年龄50.7岁±10.3岁,男女比例为1.16∶1;食道SML初始病灶大小为:0.82 c m±0.24 c m,共计18例病灶随访过程中明显增大包括5例显著增大发生在6 mo内病理结果诊断为3例良性病变(固有肌层平滑肌瘤1例,囊肿2例)及两例恶性病变(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颗粒细胞瘤1例).胃SML初始病灶大小为:1.31 cm±0.44 cm,16例病灶明显增大,包括10例病灶明显增大,病理诊断为2例平滑肌瘤病灶增大发生于12 mo内,8例间质瘤.病灶增大均在6 mo内发生.内镜下手术患者668例(食道412例,胃256例),6例(4例ESE组,2例ESD组)于术中发生穿孔,2例(均为E S E组)于术中发生出血,2例病变未完整剥离,内镜下治疗成功率为98.5%.外科手术患者112例(食道19例,胃93例)两例(GIST及食道平滑肌肉瘤)发生迟发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98.2%.食道SML中,平滑肌瘤占86.1%,GIST占4.9%,囊肿占3%.胃S M L中,G I S T占48.1%,平滑肌瘤占24.9%,异位胰腺占17.3%,囊肿占3.4%,脂肪瘤占2.6%.结论:不论食管还是胃部黏膜下瘤,病灶的显著增大多发生于初次随访后6 mo内,6 mo后变化不明显.食管黏膜下肿瘤以平滑肌瘤为主,间质瘤少见,生长迅速的病灶及恶性病变罕见,食管病变无论外科手术或ESD术创伤及经济代价较大,不建议常规施行.胃部黏膜下病灶以间质瘤多见,迅速生长病灶较食管增多,建议12 mo内随访期间对生长迅速病灶施行ESD或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短节段Barrett’s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内镜和病理下短节段Barrett's食管(SSBE)的临床症状、内镜分型和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40例内镜和病理诊断为SSBE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组织标本HE染色,并对临床症状、内镜分型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SSBE的内镜检出率为9.75%,男女比为1.12:1,平均发病年龄为51.64岁,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病(GERD)症状占70.00%; 140例患者中反酸54例,烧心18例,胸骨后痛31例,上腹痛29例,无症状8例.14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胃底腺者30例,贲门腺者98例,肠上皮化生者12例;内镜诊断岛型54例,舌型66例,全周型20例.140例患者中贲门腺组反酸、烧心、胸骨后痛、无症状的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明显增高.140例患者中贲门腺组内镜表现为舌型和岛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三种内镜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SBE病理特征和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以及病理特征和内镜分型之间均密切相关,SSBE临床症状和内镜分型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234例门脉高压患者,根据内镜下静脉曲张的分布部位进行分类.方法 内镜直视下对食管静脉曲张以及食管贲门静脉曲张(GOV1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OV2型)、无食管静脉曲张的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IGV1型)及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作内镜分类.结果 234例门脉高压患者中,单纯食管静脉曲张67例(28.6%),食管静脉曲张伴贲门部静脉曲张98例(GOV1型,41.9%),食管静脉曲张经贲门延伸至胃底部46例(GOV2型,19.7%),内镜未见食管静脉曲张,仅有胃底静脉曲张者22例(IGV1型,9.4%),1例异位静脉曲张(IGV2型,0.4%).结论 门脉高压患者内镜检查表明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胃静脉曲张,其中存在胃底静脉曲张的GOV2型和IGV1型68例,占全组患者的29.1%.应高度重视门脉高压患者胃静脉曲张的临床治疗,可选择内镜黏合剂、B-RTO术等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内镜介入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内窥镜室于1992年8月~1997年10月对53例失去手术机会及术后复发的食管贲门癌狭窄患者,采用内镜介入微波加局部注药治疗,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3例中男42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56.4岁.1.2 病变部位及病史 食管癌29例(其中上段5例,中段8例,下段16例),食管贲门癌9例,贲门胃底癌4例,食管贲门术后吻合口复发癌11例.均经内镜及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非手术者病程3~15  相似文献   

12.
1998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 ,我们对食管贲门良恶性狭窄和瘘患者 6 8例进行内镜直视下放置支架治疗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男 46例 ,女 2 2例 ;年龄 34~ 78岁 ,平均6 0 .5岁晚期食管癌 2 7例 ,食管癌术后狭窄 5例 ,贲门癌 2 4例 ,贲门癌术后狭窄 8例 ,食管气管瘘 3例 ,食管纵隔瘘 1例。其中 4例狭窄支架置入后肿瘤生长蔓延再次引起狭窄 ,行第二次置入支架治疗。本组 6 8例均经 X线造影、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狭窄口直径 2~ 9m m,狭窄段长度 5~ 80 mm,平均6 4mm。吞咽困难程度 :O级 (无吞咽困难 ) 2例 ;1级 (进固体食…  相似文献   

13.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来源于神经鞘的雪旺细胞,现也称为颗粒细胞雪旺瘤,好发于舌,其次为皮肤和皮下组织,仅有8%~10%的GCT发生于消化道,其中1/3位于食管。自1931年Abrikossoff报道首例食管GCT以来,全球见300余例报道,主要集中于食管中下段。国内报道约10余例,此例为贵州省首例报道,结合  相似文献   

14.
<正>回顾性分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诊断及治疗的2例食管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学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特征。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内镜下治疗效果及预后。病例1:患者女,41岁,因上腹部不适,伴腹胀行胃镜检查,显示食道黏膜白色隆起,为进一步诊治来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治疗。2014年9月8日入院后患者各项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生  相似文献   

15.
颗粒细胞瘤(GCT)是一种很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可发生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最好发于舌,其次是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道仅占8%.其中以食管颗粒细胞瘤最为常见,多位于食管中下段。现将我院2010年收治的3例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食管霉菌感染的诱因.方法本院内镜检查10145人次,确诊为食管霉菌感染21例,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32岁~76岁,平均58.7岁.50岁以下者1例,大于50岁者20例(占95.2%).吞咽痛18例(占85.7%)、吞咽不利10例(占47.6%)、胸骨后烧灼感16例(占76.1%),食管异物感或食物滞留11例(占52.3%),伴腹泻、粘液便4例(占19%)、低热3例(占14.2%).病史中患慢性结肠炎5例,溃结4例,食管炎胃炎与Hp(+)者8例,贲门癌术后化疗1例,食管癌误诊为食管炎2例,慢支并感染1例.均反复用抗生素达2mo~6mo.内镜下表现食管中下段少许白斑,直径<2mm,伴粘膜充血水肿,无溃疡者为轻度.全食管均有灰白色斑块凸起附着.不易剥离,伴粘膜轻度糜烂者为中度.全食管白斑融合成片,伴溃疡及狭窄者为重度.并且,附着物涂片霉菌阳性.凡具备上述特点者,均列为统计之列.结果食管霉菌感染者轻度12例,中度6例,重度3例.附着物直接涂片全部发现霉菌,5例霉菌培养阳性.对该组患者停用抗生素及化疗药物,全部口服酮康唑10d~14d,1例霉菌性口腔炎配合1%苏打水漱口.治疗结束内镜复查¨例(占52.3%),食管粘膜大致正常,涂片霉菌阴性,2例食管癌术前给予酮康唑治疗10d,术中残余食管分泌物涂片阴性.结论食管霉菌感染的主要诱因是抗生素的滥用.其次是年老体弱或肿瘤化疗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也是招致霉菌感染的另一诱因.该组资料也已证实,50岁以上者霉菌感染率达95.2%.故对于50岁以上出现上消化道症状,同时又有服用长疗程,大剂量、多种抗生素或曾有化疗病史者,应尽早内镜检查,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巴雷特食管腺癌(Barrett 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BEA)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征,并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其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早期BEA,并行ESD治疗的13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资料、内镜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男性10例。巴雷特食管:长段1例,短段和超短段(短于1 cm)各6例;全周型2例,舌型11例。内镜下10例位于食管胃结合部右前方(12~2点钟方位),0-Ⅱ型(浅表平坦型)12例,13例均成功完成ESD治疗,整块切除率100%(13/13),治愈性切除率为92%(12/13),无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病理高分化9例;黏膜内癌10例。随访11例,随访时间3.3~29.3个月,未见复发者。结论13例早期BEA患者中,男性、非长段和舌状巴雷特食管患者为主,病灶多位于食管胃结合部的右前方,内镜下以浅表平坦型为主,病理多为高分化腺癌,多局限于黏膜层,ESD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011年间经内镜诊断和治疗的5例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内镜、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及治疗。结果 4例位于食管,1例位于贲门,病灶直径0.5~2.0cm不等。超声内镜提示肿物位于黏膜层至黏膜下层,呈低回声。2例病灶均行黏膜切除术(EMR)治疗,3例病灶均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病变切除完整,术中有1例发生出血,行热活检钳紧急反复止血后未再出血,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示肿瘤细胞排列紧密,呈巢状或条索状,细胞核小,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间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免疫组化本组5例肿瘤细胞S-100均弥漫强(+),NSE(+),CD68(+),SMA、CK和CD117均(-)。术后随访6个月~2年,患者无复发及转移。结论上消化道颗粒细胞瘤少见,确诊依赖于病理形态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食管隆起性病变内镜检查结果及治疗方式,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内镜下治疗食管隆起性病变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分析其病变的病理性质、分布特点、内镜治疗的方式、术后情况。结果 共142例患者,男73例(51.4%),女69例(48.6%),年龄(53.83±0.95)岁。食管上段、中段、下段各有23例(15.6%)、98例(66.7%)、26例(17.7%)发生病变,20例患者行EMR,81例行ESD,7例行高频电切,3例行内镜下套扎,13例行内镜下钳除术,6例行APC;10例选择内镜观察,2例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最常见的病变类型为平滑肌瘤,共69例(46.9%)。7种手术方式术后禁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隆起性病变在成年患者多见,好发于中下段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病理类型以平滑肌瘤多见。EUS可以评估病变性质及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内镜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临床常见。研究表明 ,近 5 0 %有反流症状的患者有食管黏膜损伤即反流性食管炎 (RE)。胃酸能导致食管炎 ,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尚存有争议[1] 。本文对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伴食管黏膜损伤和无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进行同步食管 2 4hpH及胆汁监测。旨在了解混合反流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正常对照组 10例 ,无任何胃食管反流症状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4 3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或反食或两者并存 )患者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和LA内镜下食管炎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