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Planning》2019,(6)
颐和园作为世界的瑰宝,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对颐和园的保护和适当开发,既可维护颐和园的自然风光,又能发扬园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本文在大量实地考察、网络及现场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颐和园旅游客源市场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阐述了颐和园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从分析结果中得到颐和园旅游客源市场需求的规律和消费趋势,为颐和园下一步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外墙板构件 外墙构件的生产,主要取决于墙体的结构,是单层还是多层(夹心),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外装饰。 一般说来,多层墙板必须在水平位置浇制。外墙面朝上还是内墙面朝上,要看表面修饰而定。在垂直位置只能浇制单层的外墙板,而且浇灌时一定要预先装进拱肩镶板和门窗。外墙面朝上(或称正打工艺)生产时,内墙面出模时很光滑,可省去抹灰,而外墙  相似文献   

3.
林琳 《居业》2021,(7):23-24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市西郊,与圆明园毗邻.颐和园在建造形式上主要以昆明湖与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建造蓝本,属于集成江南园林设计手法于一体的山水园林代表形式.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来看,颐和园是皇家行宫御苑保存最为完整的园林建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传承价值.鉴于颐和园景观的重要价值,本文主要针对颐和园景观设计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按照景观环境保护原则对颐和园环境保护内容进行总结与归纳,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娉倩  刘庭风 《中国园林》2022,38(3):139-144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郭凌云  张蕾  宋歌 《中国园林》2005,21(7):37-38
介绍2005年第42届IFLA国际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二等奖作品的构思过程和主要内容.方案选取颐和园与中关村之间、受古代皇家文化与现代快速城市化双重影响的六郎庄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物质、文化环境和治安状况日益恶化的症结所在.针对六朗庄在临时过渡状态中濒于消亡的社会文化网络,将该地区的社会网络重构过程分解为"物质景观网络重构"、"本地社会文化网络复兴"和"流动人口租住区社会文化网络建设"3个步骤,尝试为其寻觅一种安全、和谐、人性化的发展道路,并为此类城市边缘地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平稳过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增量动力分析(IDA)计算实际结构倒塌时常会遇到的工作量大、数值收敛困难等问题,提出结构抗倒塌能力的简化评估方法.该方法根据Pushover曲线与IDA曲线在定义结构倒塌极限状态上的相关性,通过单向和往复的Pushover分析确定结构的骨架参数和滞回特性,构建倒塌分析的等效单自由度模型,快速计算结构的倒塌强度.对一榀三跨六层钢框架和一榀三跨六层混凝土框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简化方法得到的响应曲线和倒塌易损性曲线与IDA的结果接近,可以近似评估以第1振型为主的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7.
该文选取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内涵、可持续理念这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剖析因人们价值观改变而产生的具体转变和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所带来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生活活动条件、生活活动主体、生活活动形式三方面的变化,文化遗产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保护内容和原真性理解的变化,可持续理念的转变体现在与遗产关系的融合上。分析结合国内一些历史村落的调查数据,并借鉴国外主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思考这些转变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方法论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但官式制度主要反映在平面形制、间架组织这类系统性要素上,而在具体的细部样式中,仍然保留有地方的或是上一时代官式传统的构造和装饰做法.另一方面,大悲殿作为罕见的供奉三尊立像的单层大殿,体现了颇具"个性化"的宗教空间特征.可以说,在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上,集中体现了宋元样式与明代样式、地方传统与官式制度、制度化约束与个性化设计之间多个维度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节点刚度对单层网壳结构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分析了目前常用的两类半刚性节点刚度模拟方法的优缺点,并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提出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对六角星型穹顶算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以及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具有空间的意义,与地形、光线等与场地联系的特殊地理因素关系紧密;也有时间的意义,与地方文化的历史一脉相承。地域性可以看作是建筑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纬度上的一种含糊、不明确的中间地带,看作不同建筑状态的层与层之间的联系——“灰轴”。本文对灰轴的三种表现形式——并置、重叠、转化——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建筑地域性的解答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变形指标——层间位移角在剪力墙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了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弹性分析得到了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的计算公式.然后对不同楼层数的3个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结构在各性能状态下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了弹塑性层间位移角与构件变形关系的计算公式.利用提出的方法可以直接、较为简便地将结构的整体变形转换为构件变形.  相似文献   

12.
说到老北京,除了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皇家的建筑群,人们再想到的就是平房四合院以及它们围合而成的胡同了.胡同是有别于实体建筑的街巷空间,是构成市廓街坊的基本架构,具有不可或缺的编织经纬和空间组织功能.深深的胡同里埋藏着老北京过去的故事,饱含着市井的生活,是北京历史文化与人文风貌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江衍睿 《时代建筑》2023,(6):126-131
街道和巷衖不仅是城市交通设施,也意味着空间骨架,以及运用路政来系统性改变空间状态的城市化手段。研究始于对传统上海县城老西门外丰富的近代城市化空间现象的关注,目标在于解析片区街衖体系的整体构成、演进及历史意义。文章以城市街坊为分析单元,在与其关联的多尺度层级上,基于市政当局与地主、人地关系及人际关系之间的三种互动,察悉内部交通空间生成的微观历史;进而从竖向形态、权属形态、历史形态的总结分析中,提炼出三层—六级的体系构成。最后,从街-衖复合结构这一形态学视角,探讨了对应的上海近代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前任主任费德里克·梅尔曾这样描述国际化的文化功能: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在其中进行文化的生产、传授和再生产,三者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上,发展培养人们之间相互依存的意识必须是大学的一项基本功能。因此,在现代高校留学生教育中,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和睦相处就很难有留学生教育的发展与深化。本文从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作用入手,提出在留学生教育中实现多元文化融合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工程概况 浙江大学住宅商店综合楼,位于浙大校门外玉古路的一侧,建筑面积1.51万m~2,地上十一层,地下一层,建筑物地上总高40m,框架加剪力墙结构。一、二层为营业商场,三层至五层为办公楼,六层以上为住宅。在二层与三层之间设一层高为2.2m的设备层,地下室为仓库、消防水池、泵房、风机房等。房屋平面形状呈“一”字形,长95m,宽14m,房屋纵向留置一条伸缩缝,采用倒挂井挖孔嵌岩灌注桩,单柱单桩共83根桩,柱与桩之间通过独立承台连系。本工程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某一污水源热泵启动过程中断路器跳闸情况的研究,分析跳闸原因,发现开式星-三角降压启动方式在星形转三角形时二次冲击电流过大,提出采用闭式星-三角降压启动方式,减少在星形转三角形时的二次冲击电流,起到改善电网及减少设备危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漳州新华东路(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级,每个层级包含若干个因子。从指标层中选取与物质环境、知觉体验和行为意识三个维度密切相关的12个环境因子,结合外部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机制,探讨了研究对象从物质环境到知觉体验,再到行为意识的保护设计策略。本文力求通过相关理论研究,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与大众行为之间的作用关系,以保护设计刺激大众行为正向反馈,以大众行为正向反馈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再生,以期在城市有序更新上发掘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古树是颐和园的历史见证,保护古树即是保护和传承颐和园的历史文化。有计划地开展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培养工作,对保护颐和园植物景观风貌和景观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详尽调查颐和园古树现状资源的前提下,首先提出颐和园古树替代树的选择标准,根据古树生长势确定古树替代树培养优先级别;同时根据古树确认标准选择颐和园的古树后备树,选定5种101株树木作为后备树培养;并研究如何培养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研究成果旨在为古树替代树与后备树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慧兰 《中国园林》2004,20(5):33-36
2003年8月动工的颐和园东墙外荷花池恢复工程,是恢复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实事之一,结合颐和园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对颐和园周边的景观建设提出了思索--恢复北京西北郊特有的田园风光,延续"三山五园"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2)
古典园林的服务对象在当代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历史上为少数达官显贵服务变成为当代为人民大众服务。由于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所以知名园林景区在高峰期发生拥堵拥挤的现象屡见不鲜。颐和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是北京古都文化旅游的核心景区之一,目前也存在高峰超载、客流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以网络大数据为基础,揭示了颐和园游人空间分布特点和游线组织特征:第一,颐和园游人分布呈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第二,游人线路组织主要有5条,其中北宫门——佛香阁——东宫门一线比例最大;第三,北宫门与佛香阁,长廊西与石舫,南湖岛与十七孔桥三组景点的关联度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