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人类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表达,这体现在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社会关系、象征符号以及各种的人造物品上.人类学家对文化的研究又可能是一种文化的翻译,是把某种文化的表达再次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翻译,在这过程中有改变、篡改甚至是对愿意的背叛,这些成为开拓文化之间交流的障碍.今天的人类学似乎应该为社会营造一种敞开的交流的氛围,让文化像书一样打开着,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去阅读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论差异与价值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不仅是一种秩序结构 ,而且也是一种价值现象。由于价值世界本质上是一种语言世界 ,因而价值发现与差异性原则之间具有强势的人为约定性 ,它们是在主体的自主论述中被建构起来的。价值发现遵循差异性原则 ,因为差异性始终是个体存在的绝对特征 ,差异性不仅是整体发展所需要的 ,而且是发现整体价值所需要的。迄今最大的价值发现之一──自由 ,就是源于对个体存在方式差异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民族相伴而生.宗教对于少数民族的诸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许多少数民族都形成了特定的宗教文化.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反映了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儒求,以及这种需求在社会生活中的拓展.文化人类学是一门旨在研究异文化的学科,因此,在文化人类学界也有重视研究宗教文化的传统,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些需要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重明 《天府新论》2012,(3):88-94,99
公共行政中管理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演化过程.作为一种普适性价值,以“主体—客体”关系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管理型文化由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不完整的表达而与人类实践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鸿沟.找寻一种新型的公共行政文化以重新发现人的主体性,就成为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的公共行政实践而言,需要在服务型行政的建设过程中,同时建构一种服务型文化.从本质上看,服务型文化就是一种人的主体性的文化.它不但重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重视作为客体的他人、社会、自然的主体性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这种基于“主体—主体”关系的服务型文化才能最终超越管理型文化,反映和融入公共行政的人类实践,同时推动服务型行政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 ,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就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发现”的主体是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 ,“发现”的内容是经历了近现代的洗礼之后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活力的精华 ;文化输出就是要让世界重新“发现”东方 ,在世界舞台上保留“东方声音” ,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总体性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重视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一方面强调特定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强调象征体系对环境的能动作用.通过对近期中青年人类学者关于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个案,作者揭示了尊重本地文化价值观念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一种具体的社会文化体系对人与环境适应选择的不同方式构成文化多样性的基础,而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学的这些研究结论对于环境社会学探讨环境保护的策略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费孝通一生是跟中国农民社会的研究密不可分的,他在其后期的学术生涯中主张"迈向人民的人类学",以此来解决人类学作为一种职业的应用性问题,并由此将一个农民社会的问题升华成为一个文化的问题.在费孝通看来,只有一种文化是服务于大多数人的,此种文化才是有益于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人的,由此人成为了文化的中心,而不是抽象的文化在主宰着人.对于世界的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对立而是文化之间的融通与相互的欣赏.  相似文献   

8.
孟凡宏 《理论界》2007,(2):120-121
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以自然界为客体的行为现象,当文化的一种现象被人认可并产生价值,就会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需要,葫芦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杨国庆 《兰州学刊》2008,(8):165-166
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把文化人类学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本民族文化的研究,这使得这一理论成功的使西方避免了在60年代发生文化人类学危机,即非本族文化持有者能否对本族文化进行再认知的危机。尽管如此,以本族文化持有者的身份就能够阐释认知本族文化了吗?秉持文化内部持有者的视角来研究本族文化就能够为文化人类学开辟出新的发展之路了吗?带着这一问题,通过对《乡土中国》的解读,审视以文化持有者研究本族文化所面对的文化感知与文化表达的双重困境,并进而思考摆脱困境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东 《天府新论》2006,4(3):108-112
一、文化模塑的内涵(一)文化模塑的定义文化模塑在文化人类学中又称“濡化”(En culturation)。温内克(C.Winick)在其《人类学辞典》中把“濡化”定义为“一个人适应他的文化及学习履行他的地位与职分的功能的过程。”〔1〕人的文化模塑,是一个文化塑造人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创造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民族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都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文化选择与文化进步的过程,现代化愈是发展,就愈凸显文化的重要性。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精神文化发展状态作出说明,以期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人类文化的发展态势,从而为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情感文化代表了不同社会独特的认知范畴和感受特征,为了解特定社会文化体系及人类情感世界提供了最佳窗口。对具体潜义情感的象征表现及意识形态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对特定情感潜义词语义内涵予以探究,有利于揭示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人类心理世界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3.
郑迎红 《河北学刊》2007,27(5):240-242
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主体出游的动机和目的是体验与感受一种异域及异质的文化。旅游客体中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反映。自然景观经过人文因素的参与也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人类学的视角看,旅游则是基于对人类文化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理解,通过旅游这一平台,可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文化变迁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它有着自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出发,探讨鲁甸县回族文化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该县由此引发的未来发展机遇,以及传统文化变迁进程中回族文化的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城市文化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有效挖掘和合理开发特色地域文化资源。井盐文化作为自贡城市多元文化的突出代表,与城市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要求相结合,呈现出一种连续性发展的文化资源。在自贡城市文化建设中需要积极吸收、融入井盐文化传统,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同时,还需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彰显其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文学书写,是个永恒的主题。自从城市形成以来,历代作家采用不同的形式,用文学之笔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真实、富有历史文化感的城市景象。因不同区域之间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亦如人,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文化性格。文化人类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年轻学科,其研究的重心,最终都必须落实在"人"的问题上来,文学是人学,而城市文学是城市人的文学,采用文化人类学独特的视角对城市文学进行解读,会有新的收获。文章主要选择从老舍与张爱玲小说中对各自熟悉的城市生活的叙写,揭示城市文学与城市文化互为表里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圆与女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文化联系。作为一个社会性属概念,圆是女性的空间象征符号,是远古时期大母神"子宫崇拜"的结果。圆文化浓厚的性别文化色彩直接影响了中国哲学上的圆道观以及圆美意识,且渗透在了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化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文化是生态人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各民族为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而创造的生态智慧和生态知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和云南各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的地方性生态知识,为中华文明和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长期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复兴,将为中华民族和云南各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导引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文化需要的增进与文化供给的缺口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有赖于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演进,进而表现为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协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