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哮喘的发作,多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治疗也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还有一脏不容忽视,那就是肝。《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脏为独使,……又为将军之官,则于一身上下,其气无所不乘,和则为诸脏之瞻养,衰与亢则为诸脏之残贼”。  相似文献   

2.
正原文夫五脏者,肝象木,心象火,脾象土,肺象金,肾象水。其气更休更旺,互虚互实。自相乘克,内生于病,此为正经自病,非外邪伤之也。若寒温失节,将适乖理,血气虚弱,为风湿阴阳毒气所乘,则非正经自生,是外邪所伤,故名横病也。其病之状,随邪所伤之脏而形证见焉。简析五脏之中,肝为木象,心为火象,脾为土象,肺为金象,肾为水象。五脏之气,  相似文献   

3.
毕张扬  张伟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05-1408
六淫入侵"皮腠-筋骨-脏腑",造成机体卫阳不温、营卫滞涩、气血痹阻、痿弱不用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基本病机."五体-五脏"为基本病位.在目前从营卫失和论述结缔组织病,从五脏相关论述间质性肺疾病的基础上,从"五体营卫滞涩-五脏气血痹阻-体脏失荣枯损"的环形气血传变系统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外邪入侵五体,皮腠-筋骨邪气内传相连之脏,脏腑痹阻痿弱后续难以濡养五体,且心、肝、脾、肾四脏皆可累及肺脏.治疗上,先补卫阳以安未受邪之地,再祛实邪截疾病发展途径,后补体脏改善机体预后,整体改善体脏气血痹阻痿弱之变.  相似文献   

4.
哮喘从肝肺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哮喘的发作,多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治疗也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还有一脏不容忽视,那就是肝。《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  相似文献   

5.
五脏之间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是一种自发性的客观规律,且这种客观规律以"和"为目的与归宿,故将五脏之间的这种客观规律称为五脏之间的"自和"规律。治疗肺病不仅仅可以从本脏入手,还应该顺应五脏之间的"自和"规律从其他四脏入手进行调节,即从肝治肺、从心治肺、从脾治肺、从肾治肺。  相似文献   

6.
张亚琴  孙理军  于克慧 《陕西中医》2006,27(9):1103-1105
目的探讨中医学血液循行的五脏调节理论。方法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研究。结论血液循行是人体重要的生命活动现象。人体由五脏、六腑构成,各脏腑功能的正常,需要相互的功能协调。其中尤以心、肝、脾、肺四脏为主。  相似文献   

7.
据中医学"五神藏"学说,从心、肝、肺、脾、肾五脏论"脏躁"之脏,提出"脏躁"的病机可概括为五脏的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且"脏躁"常与多脏相合为病。  相似文献   

8.
咳嗽是儿科常见病之一。咳嗽虽不离于肺,但“肺朝百脉”,肺和他脏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心、肝、脾、肾四脏疾病,常影响到肺的功能失司而致咳嗽。笔者就“五脏之咳”的治疗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与病毒感染相关的自限性甲状腺炎,中医属“瘿痛”“瘿痈”范围。亚甲炎的发病、病程、流行病学特点、症状均与《内经》“四时—五脏—阴阳”息息相关。魏军平教授在治疗时,根据发病时节与患者症状辨证论治,毒症期注重从肝、肺、心三脏清热透邪解毒、理气化痰行瘀,甲减期注重从脾、肾益气温阳,全程注重顾护肺肾之阴、疏行肝之郁气,以合于四时五脏阴阳。  相似文献   

10.
尹先达 《光明中医》2008,23(11):1661-1662
人体之所以发生疾病,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等只是外在因素,而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才是发病的根源。祖国医学既注意脏腑间的整体关系,即:五脏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以影响它脏;又注意治未病,预防疾病的传变,即:在治病时照顾整体,先安未受邪之脏,及早截断疾病传变途径,防止衍生它证,确保患者早日康复。“肝病实脾”这一治疗原则,即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防微杜渐的治未病思想,为后世预防医学和临床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12.
从五脏相关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益业  吴焕林 《四川中医》1999,17(11):12-13
人体以五脏为核心,以五脏相互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为疾病发生发展及表现的内在基础,每一种疾病是五脏相关的局部体现。同样,冠心病的病位在心,病变为心脏、血脉气血阴阳失调,痰瘀痹阻,而与其他四脏生理病理及病证的密切相关是从五脏相关学说论治冠心病的基础t”!从昨论治肝与心在经络上密切联系,肝为风木之脏.为心之母。二胜存在着相巨资生、相互协同、促进助长的作用。心与肝之间的功能协调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调节两方面。肝具有贮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心脏具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功能。肝脏合血与心脏…  相似文献   

13.
瑞戈非尼作为一种多靶点抗肿瘤药物,在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肝细胞癌及胃肠道间质瘤等方面获得疗效的同时,其较常见不良反应腹泻,极大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诸多医家认为腹泻的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治以健脾化湿为主。而瑞戈非尼所致腹泻,病机复杂,不仅存在脾虚它脏亦常受病,宜从中医五脏一体观出发,整体辨治。五脏作为一个整体,之间相互联系与协助,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肝主疏泄、调畅人体气机,心主血、鼓舞一身阳气,肺主治节、调节人体水液,肾主封藏、内有真阴真阳,其他四脏的功能异常,都会影响到脾主运化,主升清的功能,从而影响体内水液生成、运行与排泄,以致湿浊内生而成泄泻。因此,治疗瑞戈非尼所致腹泻应立足五脏一体观,辨脏论治,协调共治,而非仅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4.
从《素问·痹论篇》探讨痹证的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对痹证有许多论述 ,笔者现从《素问·痹论篇》对痹证的论述探讨治疗方法如下。1 痹证发病循环链 《素问·痹论篇》谓 :“五藏皆有合 ,病久而不去者 ,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肾。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肝。脉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脾。皮痹不已 ,复感于邪 ,内舍于肺。”说明人体五体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五体痹久不愈 ,复感风寒之邪 ,就会邪舍五脏 ,使五脏功能失调而致五脏痹。五脏痹是痹证的严重阶段。在此阶段 ,五脏功能受损可以导致人体整体机能失调 ,营卫衰弱 ,…  相似文献   

15.
通腑止痛治疗五脏疼痛举隅孔令彬,刘英临漳县中医院(056600)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脏与腑在生理上的相互协调将起着重要作用;相反,在病理情况下,也相互影响。“脏之藏而不泻;腑之泻而不藏”,外邪瘀滞,腑气不通,五脏将发生病变;脏与腑互为表里,脏病...  相似文献   

16.
心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灵枢.邪客篇》中说:“心者,五脏六腑大之主。”通过文献整理认为五脏皆可令心痛,非独心也。直接系统的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论述了肺、肝、脾、肾四脏都可以引起心痛。  相似文献   

17.
刘世红 《光明中医》2012,27(3):556-557
中医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五脏之间,不仅在生理方面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响.哮喘病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病位主要在肺,临床上结合肾、肝等其他脏腑进行辨证论治,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神志活动与五脏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青  包祖晓  唐启盛 《吉林中医药》2008,28(12):859-860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人体的各脏器组织在其功能活动下按一定的规律、程序进行着有机的联系,形成以五脏为主体的"五脏调控系统".神志活动与五脏具有相关性,神志活动产生之根在于肾.神志活动调控的枢纽在于肝,神志活动平和之保障在于脾,神志之运用出于心,神志活动需肺辅佐.建立神志病的脏腑辨治体系,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与规范化是今后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肝与五脏六腑联系极为密切,肝失疏泄、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脏虚寒、肝经瘀血等皆可引起他脏病变,故有"肝为五脏之贼"的说法。"肝为五脏之贼"在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可在外感内伤诸症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与应用。临床医师可以用"肝为五脏之贼"理论作为指导,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厘清肝的作用与影响,发现"肝邪"致病的情况,从肝论治疾病。  相似文献   

20.
陈明德 《天津中医药》2010,27(4):346-347
脾胃居于人体中焦,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赖脾胃所化生水谷精微的滋养;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斡旋的枢纽,居于中土之位,左为心肝,右为肺肾,脾升胃降,协调着其他各脏气机的升降,在脾胃的气机升降协调下,肝得疏泄,肺得宣降,心火肾水得以既济相交。如此,脾胃安则五脏健,五脏健则机体无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