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Ph染色体阴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第12外显子(JAK2 exon 12)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等位基冈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573例Ph染色体阴性MPN患者JAK2 V617F突变,直接测序法检测JAK2 exon 12突变状态,克隆后测序鉴定突变类型.比较JAK2 exon 12突变与JAK2 V617F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并研究该突变与表观遗传调节子基因突变及JAK2 46/1单倍型的关系.结果 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骨髓增殖性肿瘤未分类型(MPN-U)及JAK2 V617F阳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中均未发现JAK2 exon 12突变,在13例JAK2 V617F阴性PV患者中发现2例(15.4%)存在该基因突变,均为N542.E543del,即第542位天冬酰胺和第543位谷氨酸缺失.2例JAK2 exon 12突变的患者以红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增高不明显,骨髓以红系增生为主,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低于正常,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可检测到内源性红系集落(EEC),不伴有表观遗传调节子基因TET2、ASXL1、EZH2突变,其中1例患者46/1单倍型rs12340895和rs10974944位点均为CC基因型,另1例患者上述两个位点均为GC基因型.结论 JAK2 V617F阴性的ET、PMF、MPN-U患者无需再行JAK2 exon 12突变检测;JAK2 exon 12突变的PV患者具有特定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  相似文献   

2.
JAK2V617F点突变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JAK2V617F点突变的临床意义,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50例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并分析比较JAK2V617F点突变阳性与阴性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50例PV患者中31例存在JAK2V617F点突变,突变率为62.0%。12例(24.0%)患者发生血栓及微血管障碍,3例存在核型异常。JAK2V617F点突变阳性和阴性两组患者初诊时的年龄(57.5±10.0 vs 45.6±14.9,P〈0.05)和白细胞计数(16.2±6.7 vs 9.0±5.2,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V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率为62.0%,JAK2V617F点突变阳性患者的年龄和白细胞计数高于阴性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同时检测多种JAK2基因突变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并探讨其对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同时枪测JAK2 V617F突变和JAK2 exon12中K539L(包括2种基因突变)、N542-E543del和E543-D544del突变的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对115例MPD患者进行检测,包括6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4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和1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患者.结果 建立的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上述5种JAK2基因突变,可以检测出1%的JAK2 V617F突变型等位基因,对其他几种突变可检测出0.1%的突变型等位基因.在61例PV患者中,检测出JAK2 V617F突变56例、JAK2 exon12突变3例;在43例ET患者中,检测出JAK2 V617F突变27例,未检测到JAK2 exon12突变;在11例MF患者中,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6例,未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3例JAK2 exon12突变的患者临床表现为血红蛋白增多,内源性红系集落生成阳性,但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不明显,不伴脾肿大.结论 多重位点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灵敏度高,可联合检测5种JAK2基因突变,能有效提高突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vera,PV)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患者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90例初诊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disorder,MPD)患者(包括47例PV和43例ET)外周血标本中JAK2V617F突变基因负荷,统计分析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突变阳性的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0.209±0.192)较PV患者中(0.441±0.270)低(P=0.028)。在PV和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PV:R=0.518,P〈0.001;ET:R:0.528,P=0.005)、红细胞压积(PV:R:0.510,P〈0.001;ET:R=0.524,P=0.005)和白细胞计数(PV:R=0.584,P=〈0.001;ET:R:0.471,P=0.013)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354,P=0.020);但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0.233,P=0.242)。结论:在PV患者和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和患者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白细胞计数都呈正相关。在PV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而在ET患者中JAK2V617F负荷和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JAK2获得性功能性突变的发现使人们对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克隆性的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MPD.JAK2V617F点突变位于外显子14.最近发现JAK2V617F点突变阴性的PV患者存在JAK2外显子12的突变,这些外显子12的突变改变了539、543及547位密码子附近的多种核苷酸,并且JAK2外显子12突变的位置均有微小的差别,与JAK2V617F一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 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 exon12)突变.结果 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l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 exon 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 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TNF-α因子的表达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选取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62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35例ET患者,19例PV患者,8例MF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部分,分别提取细胞中的DNA及mRNA,并将mRNA反转录为cDNA.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JAK2V617F突变及TNF-α的表达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基因突变总体阳性率为64.52% (40/62),其中ET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54.28% (19/35),PV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94.74%(18/19),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37.50%(3/8);ET、PV、MF患者的JA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838±0.419、4.417±0.658、2.746±2.009;ET、PV、MF患者TNF-α的表达分别是正常对照的1.7、7.0、8.2倍(P<0.05);且JAK2V617F突变负荷与TNF-α的表达水平呈线性相关(Pearson r =0.610,R2 =0.372,P=0.005).结论:TNF-α在BCR-ABL阴性的MPN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ET、PV、MF中表达升高且表达量不同,且与JAK2V617F突变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JAK2 V617F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的关系.方法 对523例cMPD患者按WHO标准进行回顾性诊断.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检测JAK2 V617F突变情况,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 V617F(+)者突变状态,根据PCR联合测序分析结果按突变位点T/G比值分析JAK2 V617F突变负荷.比较JAK2 V617F不同负荷与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的关系.对JAK2 V617F(-)者,通过PCR联合测序检测MPL W515L突变.结果 523例cMPD患者共检出JAK2 V617F(+)者346例(66%),其中1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检出109例(94%),153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检出122例(80%),14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检出111例(78%),4例cMPD不能分类(cMPD-U)患者检出3例(75%),7例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患者检出1例(1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未发现存在突变.346例JAK2 V617F(+)患者中5例为纯合子突变(PV4例,ET 1例).JAK2 V617F突变以低负荷为主(71.5%),突变负荷以PV组最大,ET其次,PMF负荷最小(P=0.003).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与V617F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r=0.203,P=0.033).ET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JAK2 V617F突变负荷呈正相关(r=0.205,P=0.024);PMF高突变负荷组患者肝肿大发生率以及肝肿大程度均明显高于低负荷组(P值分别为0.003,0.001),并且肝肿大程度与突变负荷呈明显正相关(r=0.315,P=0.001).JAK2 V617F突变及其突变负荷与cMPD患者年龄、性别、血栓形成、高血压、脾肿大、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增生程度、骨髓纤维化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①cMPD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突变检出率从高到低分别为PV、ET、MF、cMPD-U、HES,CML、CEL中未发现此突变;②JAK2 V617F突变状态显示98%为杂合子突变,纯合子突变多见于PV;③PV、ET、PMF三组疾病中PV患者突变负荷最大,ET次之,PMF最小;④JAK2 V617F突变负荷与PV患者血红蛋白水平、ET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以及PMF患者肝肿大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骨髓病理特点并且检测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析骨髓中纤维增生程度以及JAK2V617F突变对PV、ET患者白细胞数的影响。方法:69例初诊患者的骨髓切片经HGF染色以及Gomori染色后进行形态学研究,并利用real-time PCR法测38例患者的骨髓或者外周血的JAK2V617F突变:分析骨髓切片中纤维组织增生程度以及JAK2突变对患者白细胞数的影响。结果:15例PV和15例ET患者的骨髓切片中可以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所有PV、ET、IMF患者骨髓中可见到巨核细胞增多、巨核细胞多形性改变以及巨核细胞定位于骨小梁旁:12例PV、4例ET、4例IMF中检测到JAK2V617F突变;有突变和无突变患者发病时白细胞数均值分别为20.4×10^9/L和11.4×10^9/L,不同纤维增生程度的PV、ET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值差异无显著性(P=0.367)。结论:69例PV、ET、IMF患者骨髓切片中均有巨核细胞的形态以及定位变化,PV、ET、I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0%、27%、50%;有突变患者的白细胞数均值高于无突变患者,初诊的PV、ET患者骨髓中不同纤维增生程度患者的白细胞均值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JAK2V617F点突变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运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AS-PCR)检测12例IMF患者的JAK2V617F点突变,并探讨JAK2V617F变化与临床、血液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随访期2-15个月,12例患者JAK2V617F点突变检测阳性率为50%,而半数患有血栓史,其血小板数目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相对增多。另6例JAK2V617F点突变阴性患者仅1例有血栓史,血小板数目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相对较低。结论:JAK2V617F点突变阳性IMF患者多数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特点,其血小板数目及骨髓巨核细胞数目相对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JAK2酪氨酸激酶点突变(JAK2V617F点突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Q-PCR)检测25例血红蛋白量(HGB)男185~200 g/L,女165~200 g/L组(A组)及18例血红蛋白量男、女>200 g/L组PV患者(B组)、30例健康体检者(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V617F点突变率;并比较PV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年龄、性别、血红蛋白量(HGB)、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数(WBC)、血小板数(BPC)等临床特征.结果:43例P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V617F点突变率为88%;25例A组及18例B组PV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点突变率分别为88%,89%,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0例C组点突变均为阴性;43例PV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点突变阴性组比较,两组在发病年龄、HGB、HCT均无统计学差异;阳性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2.8±6.0)×109/L、(486±108)×109/L,均显著高于阴性组的(7.9±1.1)×109/L、(320±97)×109/L,P<0.05.结论:JAK2V617F点突变结合血红蛋白量测定可以作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辅助诊断依据.JAK2V617F点突变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临床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髓纤维化患者JAK2V617F突变与外周血常规的关系。方法利用Taqman-MGB探针联合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30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JAK2V617F突变情况,并比较JAK2V617F突变与无突变患者的外周血常规改变。结果 30例中12例JAK2V617F突变,突变率为40%。JAK2V617F突变12例外周血白细胞平均(13.07±3.71)×109/L显著高于JAK2V617F无突变18例外周血白细胞平均(4.37±2.59)×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纤维化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高于JAK2V617F无突变者,这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JAK 2基因5种常见突变的方法,并评价在3种常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9例 BCR-ABL 融合基因为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包括73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25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其他检查资料,对其在该类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20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所有病例的骨髓或外周血标本抽提 DNA 后用建立的多重 PCR 方法进行平行检测。结果①149例 MPD 患者中共检出118例患者存在 JAK2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79.2%。其中 PV 患者阳性68例,JAK2 V617F 突变65例、JAK2 exon12突变3例,阳性率93.2%(68/73);ET 患者检测出阳性35例,其中34例为 V617F 突变,JAK2 exon12突变1例,阳性率为68.6(35/51);IMF 患者阳性15例,均为 JAK2 V617F 突变,阳性率为60%(15/25)。②JAK2突变阳性的 MPD 患者和突变阴性 MPD 的临床资料相比较,两组在患者性别,发病年份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发现两组 PV 患者的白细胞[(19.5士7.6)×109/L vs (7.1±1.1)×109/L,P =0.0005]、血小板计数[(498±172)×109/L vs (206士114)×109/L,P =0.0004]、ET 患者的血红蛋白[(152±18)g/L vs (112±11)g/L,P <O.OO01]、白细胞计数[(16.2±5.2)×109/L vs(9.3±3.4)×109/L,P <0.0001]以及 IMF 患者的白细胞[(15.1士3.8)×109/L vs (9.3±1.6)×109/L,P =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的多重 PCR方法可以同时检测5种 JAK2基因突变,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与 JAK2突变阴性的 MPD 患者相比较,突变阳性的患者有更明显的骨髓增殖紊乱特征。  相似文献   

14.
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基因V617F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JAK2基因属于JAKs(Janus kinases)家族,是一种胞内酪氨酸蛋白激酶。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3(IL-3)、红细胞生成素(EPO)等通过JAKs—STAT途径进行胞内信号的转导,最终促进或调节细胞的增殖。自去年3月份起国际上多个研究小组相继报道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存在JAK2基因12号外显子的一种高频点突变——JAK2V617F,即第617密码子(GTC)第1位碱基发生G—T的颠换,导致其编码的缬氨酸变为苯丙氨酸。目前国外报道JAK2V617F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中发生率为65%~97%,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为23%~57%,慢性特发性骨髓纤维化(MMM)为35%~50%,而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中较少见,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检测 JAK2V617F 基因突变并分析其在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8例确诊 CMPD 患者骨髓标本中 JAK2V617F 基因突变的阳性率和相对定量,分析其在 CMPD 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和临床资料之间的联系。结果68例确诊患者的骨髓标本均成功扩增 JAK2V617F 野生型和突变型。JAK2V617F 基因突变的总阳性率为66.2%(45/68),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阳性率75.0%(21/2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率60.6%(20/33),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率57.1%(4/7)。PV 患者 JAK2V617F 突变阳性率明显高于 ET 和 IMF 患者。PV 患者 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血红蛋白数和白细胞数呈正相关。ET 患者中 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结论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 JAK2V617F 基因突变及其突变比例,为临床诊断 CMPD 提供有效的实验室指标,JAK2V617F 的相对定量和患者的临床血液学指标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对bcr/abl融合基因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病人进行JAK2V617F点突变检测,探讨该突变在此类病人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70例典型MPD病人bcr/abl融合基因,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检测样本JAK2V617F点突变,对有突变的病例进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阳性,JAK2V617F突变为阴性;余bcr/abl融合基因均为阴性,JAK2V617F阳性率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病人为75%,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病人为30%,在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病人为50%。JAK2V617F在CML和bcr/abl阴性MPD病人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JAK2V617F可能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患者JAK2V617F点突变的突变率及其外周血细胞水平,为其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对158例初诊患者JAK2基因的V617F位点进行扩增,并对其发病年龄和临床血液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JAK2V617F总突变率为72.1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78.4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69.05%和特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5.56%.血液学指标显示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外周血血红蛋白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200.26±19.72)g/L,(17.57±10.96)×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6-2.406,P值均<0.05).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型组的年龄、红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为(60.41±18.52)岁,(4.72±1.51)×1012/L,(14.78±12.21)×109/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1.634-3.284,P值均<0.05).PMF患者中JAK2V617F点突变型组的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别为(4.51±1.42)×1012/L和(135.58±34.76) g/L,显著高于野生型组(t=2.274-2.810,P值均<0.05).结论 JAK2V617F有助于BCR/ABL阴性的不同类型MP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的相关性,为临床明确诊断、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BCR/ABL阴性MPNs患者,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各组患者JAK2V617F突变,根据情况给予羟基脲和(或)干扰素治疗,定期进行门诊随访。结果 90例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63.3%,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82.9%、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45.2%、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50.0%、骨髓增殖性肿瘤不能分类(MPN-U)66.7%;PV、ET两组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ET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阴性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MPNs患者与无并发症的MPNs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白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羟基脲对MPNs患者JAK2V617F突变阳性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羟基脲联合干扰素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用羟基脲组及单用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MPNs亚型的JAK2V617F突变发生率存在差异;MPNs患者中JAK2V617F突变与疾病的各项临床特征密切相关;JAK2V617F突变阳性MPNs患者对羟基脲治疗敏感性更高,且羟基脲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优于单用羟基脲或干扰素。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外周血细胞中JAK2V617F突变和p-STAT5蛋白表达的情况及二者与疾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实践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确诊的45名BCR-ABL阴性的MPN患者及15例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及蛋白质,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蛋白印迹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的朋K2V617F突变比例及p-STAT5蛋白表达量,并结合收集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PN患者JAK2V617F突变总体阳性率为73.3%(33/45),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的以K2V617F突变阳性率为83.3%(20/24),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阳性率为68.8%(11/16),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患者的阳性率为40.0%(2/5);PV、ET、IMF患者的J14K2V617F突变比例分别为0.472±0.245,0.216±0.162,0.435±0.239;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分别为1.396±0.758,0.760±0.623,0.792±0.612;JAK2V617F突变负荷与p-STAT5蛋白表达灰度值呈线性相关(P〈0.05);在PV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血小板水平越低;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年龄越大,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越高,与血小板水平无明显相关性;IMF患者中JAK2V617F突变负荷越高者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及红细胞压积均较低。JAK2V617F突变阳性者更易发生脾肿大、出血及血栓事件。结论:JAK2V617F突变在BCR-ABL阴性的MPN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突变负荷越高者其下游p-STAT5蛋白的表达量越大,发生脾肿大、血栓事件的几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AS-PCR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 V617点突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s 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检测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JAK2基因V617F点突变情况并应用于临床诊治。方法AS-PCR检测74例CMPD的患者骨髓或外周血白细胞JAK2V617F点突变。其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20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2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CIMF)2例。随机抽取其中20例基因测序验证。结果JAK2 V617F阳性率分别为:PV中19/20(95.0%),ET25/52(48.1%),CIMF为2/2(100%)。结论AS-PCR法检测JAK2 V617F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检测阳性率与国外报道相似;该方法简单易行,适合临床应用于CMPD的诊断分类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