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从现代化看,就是从传统制度向现代制度的发展;从全球化看,就是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就现代化而言,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共产党成为领导核心,现代化的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制度安排;就全球化而言,全球化具有三大逻辑:资源的优化配置、优胜劣汰、优势互补。全球化的逻辑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民主体制、法治进程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外动因,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的一把重要钥匙。  相似文献   

2.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统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卫 《社会科学家》2007,42(1):9-12
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互为前提和基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离开了人的现代化就谈不上社会的现代化;而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现代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方面,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应协调统一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指出,历史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现代化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邓小平这一理论指导下,本文论述了以下几个问题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融入经济全球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的内涵及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化”是一个国际性的范畴 ,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崭新的发展过程。“现代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现代化是指人类历史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所经历的以科学革命为推动力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狭义的现代化是特指非西方社会落后国家走向世界先进行列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中性范畴。衡量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应有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由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 ,并最终取决于“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主要是素质现代化。素质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王春雨 《理论界》2004,(1):145-145
邓小平立足知识经济时代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进行系统地全面科学的论证。邓小平教育现代化思想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是指引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社会现代化实质上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和综合进化的过程,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意识地改变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社会实践过程。人是社会的主体,因而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主体。社会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不仅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发展中国家,社会的现代化可能而且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依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和水平,表现在:思想道德建设是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的诱因;文化科学建设是人的现代化的基石;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单纯经济增长的现代化模式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反思这一模式,提出了新的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强调社会全面发展,注重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互动,提高了人文精神的价值。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以人为本,倡导能力本位,努力形成自己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现代化的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广义的人的现代化是指整个人类状况的现代化 ,即包括适应社会现代化要求的人口素质的现代化和人的主体意识的现代化 ;狭义的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个体素质的现代化以及个体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统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的发展、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既有区别又相互统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实质上也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大力发展与提高社会生产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资源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目前宗教的发展趋势来看,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各宗教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藏传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也不例外。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复杂形势,藏传佛教要想保护自身传统文化,并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必须做出历史性变革与发展,走世俗化、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目标。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人的现代化,人们的认识却不尽一致。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了辨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讨论了“从(抽象的)人出发,还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人是前提还是结果”“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等问题。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对我国近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认识误区的分析,强调只有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之路,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成为人类历史进程中不可阻挡的潮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以其恢宏的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抉择,使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深入研究邓小平全球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抉择,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葛茂林 《河北学刊》2007,27(2):183-187
文化具有引领价值追求、规范道德实践、孕育社会风气、塑造国民人格、确立制度架构和机制、繁荣各种理论和思想的作用。丰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内涵,推动农业文明和小农人格向工业文明和市民(公民)人格的嬗变,以文化现代化推动人的现代化发展,以文化和人的现代品质的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全面、和谐演变,实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建设民主、文明、繁荣、富强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具有决定经济发展、调控政治发展、主导文化发展和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大作用,现代化所 以没有首先在在中国产生和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社会科学的停滞落后和失误。因此要加速当代中国现代 化进程,必须大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实施以社会科学率先现代化来带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宋东亮 《河北学刊》2001,21(3):115-119
中日两国现代化的不同 ,一直是学者们颇为关注的问题 ,近来从非经济因素的角度去探寻两者的差异为了一个颇显新颖和深刻的突破口。本文结合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等东亚国家成功的现代化 ,分析了儒家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重点强调了儒家文化对现代化的合理因素、积极因素 ,但同时也说明了中日等国儒家文化的不同 ,认为儒家文化只有通过适应现代化的改造、发展才能获得新生 ,对中国的现代化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机遇 ,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 ,从本土化出发 ,趋利避害 ,利用信息化对工业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 ,实现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达到与经济全球化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近二、三百年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基本主题。现代化作为一个理论研究的范畴和对象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目前 ,现代化理论研究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中国现代化自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始启动 ,至今已经历了一个半世纪之久。阐明中国现代化的肇始与历史进程 ,对于认识中国现代化战略、模式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艰难的文化转型.新中国60年来,历史的发展赋予中国文化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思考新中国60年来文化现代化,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对矛盾着手,辨证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规律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邓小平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现代化的内涵、发展模式、战略构想、动力系统和保障系统。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代化理论宝库,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举"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找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为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