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静""闲"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经典话题.先秦时,儒道两家以"舞雩风流"和"虚静"为切入点,从两个层面论述了"闲"与"静"对于"人的自然化"这一要点的反映.后在此基础上,魏晋时期将对这一组合型范畴的运用转向了创作论领域.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尽阐述了"闲""静"由创作心态到审美感兴这一内部的层递式发展,赋予了它们作为审美心胸的意义.从人格境界到创作心态再至审美感兴,"闲"与"静"由"人的自然化"转向"创作的自然化",且有明显的朝"生活的自然化"方向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到+L"的不同语义指向使"把"字句"S+把O+V+到+L"位移模式呈现了多样性,也使位移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理解这类"把"字句的两个变式.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的区位指向是指高等学校的空间分布指向区位和市场服务指向区位。现代高等学校空间区位已经由“点状集积”逐渐转向了服务市场的区位指向,市场化、社区化、地方化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特征。推进我国高校布局的市场化服务区位指向,必须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管理体制,在积极支持教学研究型大学基础上,应该重点建设、扶持企业、社区及职业技术培训等类型的高等学校,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4.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严复的文化思想被当作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先进到落后、由学习西方转向回归传统的典型 ,严复“早期进步 ,晚年保守”似成定论。本文针对严复思想评价中的一些偏误 ,通过分析严复独具特色而又一以贯之的中西文化观及其文化选择的现实原因 ,探讨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对中国文化近代化过程的艰苦探索及其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浙江将教育现代化作为社会现代化的优先目标,以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人力层资源分层培训等教育实践为出发点,凸显依法治教思想、选择性教育理念、"管办评分离"制度与选课走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学分制等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教育主客体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思路.从教育现代化重点县建设工程切入,"县管校聘"实现人力层优质资源流动、"空中课堂"扩大物质层优质资源共享、"名校托管弱校"强化品牌层优质资源辐射,促进浙江由基本教育公平稳步转向教育质量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赵新的小说创作由写农村"好人好事"起步,新时期初转向"问题小说"的创作,到 20世纪 90年代,则更注重对农村人情世态的描摹.  相似文献   

8.
在价值多元、道德相对主义的时代,重新审视教师"价值中立"观,展示其独特的价值对走出道德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道德教育观念--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教育模式--由"脱离生活"转向"回归生活",道德教育方法--由"道德灌输"转向"道德对话".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国民文学观与梁启超相近,实质上仍然属于晚清思想启蒙的范畴。而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思想,才是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真正起点。从陈独秀到周作人,最重要的转变是文学主体由抽象的国民变成了具体的个人,功能指向则从立国转向立人。周作人认为,人是个别的、特殊的、灵肉一致的存在,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和意义。人的文学是对晚清以来文学思想的超越,反拨是必要的,矫枉过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社会却没有给它一个自我调整、纠偏补正的机会,反而将其逼进更加绝对化的思想危局。周作人后来的落水,与之不无关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个人与国家的思想紧张,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普遍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出现了新的变化 ,阶层分化使当代中国阶层构成呈现出新的态势 :农民阶层的职业分化加剧使农民人数急剧下降 ,但更深层次的分化很难在短期内完成 ;工人阶层的职业内流动使传统的蓝领工人的人数不断减少 ,且阶层内的收入分化加剧 ;干部阶层的剥离式分化使庞杂的干部队伍趋于分解 ;个体、私营工商业阶层的出现 ;知识分子的成层化趋势。新的阶层构成对政治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阶层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对政治决策的挑战 ;阶层利益指向的差异性对政治整合有效性的挑战 ;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利益分化对政治稳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