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1 毫秒
1.
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纯化由液相沉淀法合成的纳米氧化铁水合物,考察超滤膜材质及截留分子量(MWCO)、膜分离过程操作参数对透过通量大小及稳定性的影响;并研究膜污染机制及相应的清洗方案.结果表明,纯化效果好、效率高,且污染膜易于清洗,可重复使用,膜法纯化不失为一有效的纯化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的好氧膜生物反应器研究结果表明,膜的截留分子量越大,膜表面越易出现浓差极化现象,清洗周期缩短;截留分子量对越滤膜水通量的影响随运行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少;截留分子量对好氧膜生物反应器有机物去除性能影响较小;膜截留分子量不同,生物反应器内的MLSS浓度也会明显不同,该现象的确切原因则有待于实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  相似文献   

3.
谭燕 《中国科技博览》2013,(26):174-175,177
本文通过光散射颗粒分析仪对超滤膜过滤过程中的浓缩液进行在线监测,分析了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无机污染过程。结果表明随着膜截留分子量的增加,过滤单位体积的无机悬浊液,超滤膜表面的沉积物质量减小,而且随着过滤体积的增加,截留分子量较小的膜,其表面不仅会沉积更多的污染物质,而且更易于产生较高的由该沉积物引起的水力阻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对不同截留分子量的再生纤维素(RC)超滤膜进行改性,得到一系列间隔臂长度不同的荷负电超滤膜.选用腐殖酸(HA)作为天然有机物的代表物质,比较不同间隔臂长度和不同截留分子量的RC膜对腐殖酸去除效果和膜污染情况,分析膜阻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截留分子量的改性膜对腐殖酸的去除效果都比未改性膜好,同时膜通量的衰减变小,即膜污染现象减轻.间隔臂长度较大的膜对腐殖酸的去除更有效,同时膜污染更轻,这主要是由于间隔臂长度较大的改性荷负电膜上的Zeta电位较大,与带同种电荷的腐殖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5.
为获得纳滤膜材质对高含盐体系中有机物截留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截留分子量相近的有机纳滤膜和陶瓷纳滤膜对模拟高含盐体系中有机物的截留性能进行研究比较,考察运行时间、盐浓度、跨膜压差、有机物浓度等因素对截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纳滤膜运行30 min后截留性能即可稳定;随着盐浓度的增加,膜的渗透通量和膜对有机物的截留率都下降,其中陶瓷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效果优于有机纳滤膜;有机物浓度和跨膜压差对两种膜的截留性能影响较小.因此,在高含盐体系中,截留分子量相近的陶瓷纳滤膜相比于有机纳滤膜,前者具有更大的通量和更高的有机物截留率.  相似文献   

6.
膜法深度处理地下水工艺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膜法深度处理地下水工艺主要针对用臭氧-活性炭预处理微污染地下水,再用纳滤膜去除微量有机物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地下原水经预处理后水中微污染有机物宏观指标及分子量分布、性质等微观指标的变化,及进一步分析这种变化对膜污染的组分及形成过程的影响,初步确定原水中使纳滤膜污染的主要有机物是分子量大于10 000的有机物.最后通过强化预处理的途径,尽量控制造成膜污染的主要有机物的形成,从而达到优化膜法深度净水工艺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纳滤膜是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的一种新型分离膜,其截留分子量范围相对较窄(200-1000)且孔径较小,膜材质的选择日益成为制备出高性能纳滤膜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高分子纳滤膜材料发展、应用和改良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纳滤膜材料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实验研究了天然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对纳滤膜污染特性的影响.原水中的DOM分离得到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 000、小于50 000、小于30 000、小于10 000和小于3 000的亲水性和疏水性有机物,对其进行纳滤膜过滤试验.结果表明,疏水性有机物组分对纳滤膜造成的通量衰减程度和衰减速率均高于相同分子质量区间的亲水性有机物组分;亲水性有机物组分对膜通量影响较大的物质为小分子有机物,疏水性有机物组分对膜通量影响较大的物质为大分子有机物;有机物的亲疏水性和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均会影响纳滤膜对有机物的截留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ESNA1-2012纳滤膜和ESPA1-2012反渗透膜对有机物进行了分离研究,结果表明,在纳滤/反渗透分离过程中影响有机物截留率的因素较多,其中有机物的特征参数对其截留率的影响极大;有机物的特征参数影响的是膜与有机物间排斥力的作用,而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相对大小影响的则是膜孔机械截留作用的大小.当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膜的截留分子量时,有机物的特征参数成为影响其截留率的主要因素;当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膜的截留分子量时,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特征参数共同成为影响其截留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聚芳醚砜—酞侧基聚砜共混超滤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开发新型膜材料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选择适当的共混聚合物体系可以得到性能优良的共混膜。本文通过共混方式制得了孔径较小(截留分子量为数千)的共混超滤膜,着重研究了聚醚砜(PES)与酚酞侧基聚砜(PDC)共混聚合物的相溶性以及铸膜组成、制膜过程的主要参数对共混超滤膜分离特性与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来水厂超滤膜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超滤膜技术及其制膜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超滤膜技术用于自来水厂的最大障碍—膜污染的机理.并简述近年来自来水厂通过原水预处理、不同的膜清洗方法和优化操作条件等改善超滤膜污染方面的新进展,介绍近年来国内外超滤膜技术在自来水厂中的应用现状,展望超滤膜技术应用于自来水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pH对超滤膜的过滤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原水pH的变化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原水pH的下降减小了有机物的表观尺寸并增强了其疏水性,加强了超滤膜吸附有机物的能力,但同时造成了严重的膜污染.在混凝作为预处理的情况下,pH的下降有助于混凝去除有机物,因而有利于减轻膜污染.  相似文献   

13.
耐污染聚乙烯醇超滤膜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超滤膜的污染机理、膜污染的吸附理论模型及解决膜污染的常见方法;分析了PVA材料的特点、国内PVA材料及超滤膜的生产与应用现状,阐述了PVA超滤膜的研究意义;针对PVA的水溶性问题,重点介绍了制备耐污染PVA超滤膜的6种可行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超声技术在膜污染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开发和运用一种适宜的无损在线监测膜污染技术对于有效量化膜污染的防治和膜清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超声时域反射法在实际操作条件下在线监测膜污染显示出独特的作用.本文介绍超声监测的基本原理,综述近几年该技术在各种膜过程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中各种膜污染(如无机、有机、生物、蛋白质)、膜清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超滤膜的吸附污染研究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24  
研究了五种不同材料、没的亲水性、孔径相当的超滤膜及同种材料、四种不同孔径的超滤受蛋白污染的情况,研究表明,亲水性好的膜受到蛋白的污染小,孔径小的膜抗污染性能好。  相似文献   

16.
药液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超滤过程中存在的膜污染问题极大地影响了超滤技术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本文介绍了药液超滤过程中膜污染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已污染超滤膜的物理和化学清洗方法及超滤时膜污染的防止及控制等方面近来来国内的研究状况,以便推动超滤技术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医药生产中得到更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通过超滤膜水的渗透通量或渗透体积评价水质污染状态的新方法.从我国不同地区取来18种水质,包括井水、河水、海水、湖水,并用固定超滤膜的超滤实验装置进行了测试,水渗透体积和水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征水样中污染物的含量,以此描述水质的差别.由串联阻力模型推导出的修正污染指数(MFI)数学关系并结合渗透体积和水通量的实验数据拟合出18种不同水质的MFI.结果表明,水渗透体积随时间、渗透通量随时间及操作压力的变化与MFI值是一致的.并且从膜污染的理论上解释了超滤膜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酰胺复合纳滤膜(BDXN-90)处理地表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研究了有机物、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其截留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在有机物共存的条件下,纳滤膜截留DEHP的机理.结果表明:BDXN-90纳滤膜能有效截留地表水中微量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其截留率在98%以上,并且长时间运行稳定;膜过滤过程中,刚开始由于DEHP与膜表面之间的吸附截留率较高,当吸附趋于饱和截留率下降,最后随着膜污染的逐渐形成导致膜通量下降和截留率上升;影响截留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离子强度和有机物:离子强度中和膜表面静电将膜基质压实,有机物与膜表面产生吸附导致膜污染.  相似文献   

19.
微污染水处理中投加粉末炭减缓膜污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及MBR-PAC(PAC,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湖水.试验考察了各工艺条件下的膜污染状况,发现投加PAC降低了膜阻力,利于减缓膜污染.为了进一步研究相应的机理,采用空间排阻液相色谱(SELC)法对粉末炭投加前后膜污染物的分子量分布(MWD)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测定.结果表明,在MBR应用于微污染湖水处理时,小分子物质是一类重要的膜污染物质.PAC对大量小分子污染物(MW<3 000)的有效吸附去除是投加PAC后膜污染状况改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PAC) addi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lgal-rich water by immersed ultrafiltration (UF), in terms of permeate quality and membrane fouling.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with a hollow-fiber polyvinyl chloride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at a laboratory scale, 20-25°C and 10 L/(m(2) h) constant permeate flux. UF could achieve an absolute removal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ells, but a poor removal of algogenic organic matter (AOM) released into water, contaminants responsible for severe membrane fouling. The addition of 4 g/L PAC to the immersed UF reactor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membrane pressure and enhanced the removal of dissovled organic carbon (by 10.9±1.7%), UV(254) (by 27.1±1.7%), and microcystins (expressed as MC-LR(eq), by 40.8±4.2%). However, PAC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rejection of hydrophilic high molecular weight AOM such as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s. It was also identified that PAC reduc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carbohydrates and proteins in the reactor due to decreased light intensity, as well as the MC-LR(eq) concentration by PAC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