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资料追踪和历史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深入研究了有资料记载以来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的时空响应。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之初,丹顶鹤越冬种群广泛分布于苏北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的内陆湖泊、沼泽及江苏沿海滩涂湿地;20世纪90年代之后丹顶鹤分布区域逐渐向沿海滩涂湿地转移,主要分布于盐城市的射阳县境内;进入21世纪,丹顶鹤分布区域集中于盐城国家级珍禽保护区核心区。与此同时,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也经历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过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数量减少50%以上。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变化与栖息地分布点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人为干扰有关,栖息地面积丧失和景观破碎化是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哈拉海湿地丹顶鹤现状、受胁原因及保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0年4月至5月对哈拉海湿地丹顶鹤的数量、分布、现状进行了调查,共统计到迁徙丹顶鹤120只次,丹顶鹤夏季种群为14只;其中繁殖个体为10只,另有4只亚成体,此外对本区丹顶鹤受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盐城沿海滩涂丹顶鹤的分布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士成 《生态科学》2008,27(3):154-158
通过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数量分布和动态变化调查,得出丹顶鹤在该区越冬分布由建区初期的230只增加到2000年春的1128只,但近几年分布数量呈下降趋势,2008年春仅有640只。该项工作主要借助望远镜、照相机,采用直接计数法统计数量,往年数据则引用参考文献。结果表明:丹顶鹤越冬总数呈下降趋势的同时,人工湿地中丹顶鹤的分布比例也由2000年春的76.4%下降到今年的50.5%。根据年度动态分布现状对丹顶鹤的分布趋势分析认为,未来于本区越冬的丹顶鹤种群在核心区的栖息仍然保持稳定及增加趋势,但部分群体有继续向异地迁移的可能。据此本文对今后丹顶鹤越冬种群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规划和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设想。  相似文献   

4.
丹顶鹤数量调查方法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我国保护的大型珍贵鸟类之一,搞好丹顶鹤的数量调查,对于了解其资源分布、贮量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制订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工作的基础。1974至1978年,我们对丹顶鹤的数量调查方法做了初步摸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黄河三角洲丹顶鹤秋冬季生境选择机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影响水禽生境选择要素可分为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4类,对其划分等级标准,确定采样点的生境类型。在研究区内分秋冬两季调查丹顶鹤(迁徙期和越冬期)生境选择机制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按区域的特点和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分别选择样点;经过实地野外调查后再利用方差分析和频数对丹顶鹤生境选择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迁徙期影响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干扰,最适生境为远离人类干扰、有浅水域分布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越冬期影响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食物,最喜欢选择人类干扰相对较小的、有水域分布的、动物性食物占主导地位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地区栖息。  相似文献   

6.
正丹顶鹤(Grus japonensis)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濒危物种(EN),野外种群数量仅2 600只左右(崔多英等2017)。根据2015至2017年对江苏盐城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调查,丹顶鹤西部迁徙种群的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原因尚不得而知。中国动物园有圈养丹顶鹤1 248只(崔多英等2017),分布在中国动物园协会所属62家会员单位。开展濒危物种重引入项目是恢复、壮大野生丹顶鹤种群的有效措施,将为拯救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7.
兴凯湖作为亚太地区水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以及繁殖地,对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的局域保护有着重要意义。2012~2014年通过样点与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对兴凯湖保护区春、秋两季丹顶鹤的迁徙数量以及夏季的繁殖数量进行了调查。这3年中兴凯湖地区丹顶鹤的迁徙数量较为稳定,春季迁徙数量51~84只,秋季迁徙数量178~213只;繁殖个体数量呈轻微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05只下降至2014年的83只;栖息本地的丹顶鹤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2013和2014年分别增长15和9只。丹顶鹤数量调查对了解其地理分布和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制订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盐城滩涂丹顶鹤越冬数量分布与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省沿海滩涂为丹顶鹤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1982年—1987年我们对沿海的响水、滨海、射阳、大丰和东台五县滩涂进行了调查,该地区海岸线长406公里,面积约400余万亩。滩涂上以软体动物最为丰茂,并生长有大量芦苇,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四年来的调查获知:响水、滨海两县丹顶鹤的数量逐年减少,而射阳、大丰和东台三县数量逐年增长,以射阳和大丰最为集中,每年可达200只以上。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5月—2015年4月,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的特点,以及迁徙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开展对鸟类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根据保护区地形和水系分布特点,选择了27个水鸟集中分布的地点,每月调查1次,共调查12次。共记录到水鸟7目14科58种。保护区4月水鸟数量达到全年的最高值,5—8月水鸟数量和种类随之降低;10月水鸟数量明显增加;12月至翌年3月,保护区除了大鸨Otis tarda,几乎看不到其他水鸟。大鸨数量的高峰期出现在晚冬2月和春季迁徙季节(3—5月)。保护区春、秋季的主要物种是雁鸭类,水鸟数量和多样性的变化与雁鸭类的种类和数量变化密切相关,这些水鸟主要分布在图牧吉泡子、三道泡子和东泡子等地,当地拥有大面积的沼泽如芦苇沼泽和苔草沼泽,是雁鸭类取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环志回收的结果表明:保护区繁殖的白枕鹤Grus vipio和丹顶鹤G.japonensis分别在日本鹿儿岛和我国江苏盐城越冬;繁殖的部分苍鹭Ardea cinerea个体在浙江舟山地区越冬;部分在黑龙江省兴凯湖繁殖的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越冬地找到配偶,一起迁徙到保护区进行繁殖。  相似文献   

10.
谢富赋  刘红玉  李玉凤  王娟  刘伶 《生态学报》2018,38(15):5584-5594
丹顶鹤作为湿地环境的指示物种,其种群数量逐年下降引起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鸟类生境选择具有多尺度特征的观点逐渐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丹顶鹤大陆西线种群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选择该区域进行多尺度越冬生境选择研究对于丹顶鹤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遥感影像和丹顶鹤越冬分布的调查,本文用极坐标的方法在GIS软件中对丹顶鹤分布定位进行制图。借助Arc 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从点缓冲、景观和区域3个尺度系统分析丹顶鹤越冬生境多尺度利用特征。在点缓冲尺度上,通过缓冲分析和叠置分析描述丹顶鹤生境利用的强度,发现丹顶鹤连续利用生境和经常利用生境的植被类型是碱蓬,偶尔在芦苇中活动,偏好生境区植被覆盖度在30%以下,植被高度在60 cm以下。在景观尺度上,丹顶鹤偏好程度较高的前三类生境为芦苇沼泽、碱蓬沼泽、明水,对互花米草沼泽具有负向选择。在区域尺度上,受道路和土地利用干扰影响,丹顶鹤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的低干扰区域;除了干扰之外还与生境面积、生境破碎程度密切相关。综合三个尺度,研究得出丹顶鹤生境选择具有明显的多尺度利用特征,丹顶鹤保护需要考虑多尺度生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丹顶鹤等珍稀涉禽航空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Y-11型单翼轻型飞机,航高100米,航速140公里/小时,采用且测全区调查方法,对黑龙江省乌裕尔河流域丹顶鹤等涉禽进行了航空调查,续航里程2184公里,调查面积共计为209,000公顷。结果发现调查区内有丹顶鹤(Orus japoncnsis)173只,白枕鹤(Grus vipio)19只,白鹤(Grus leucogeraous)24只,白鹳(Ciconia ciconia)19只等。  相似文献   

12.
吴庆明  邹红菲  金洪阳  马建章 《生态学报》2013,33(20):6470-6477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13.
运用面积转换矩阵和景观指数对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该地区丹顶鹤繁殖生境的面积不断减小 ,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强 ,生境质量不断下降。生境质量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在该地区丹顶鹤繁殖数量的变化 ,从 1989~1998年 ,在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繁殖的丹顶鹤数量逐年下降 ,丹顶鹤的繁殖容量日益减小 ,原因是道路和油井开发强度的不断增大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山包越冬黑颈鹤迁徙路线的卫星跟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年2月26日和3月1日在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为4只越冬黑颈鹤佩戴卫星信号发射器(PTTs),跟踪研究其迁徙路线和迁徙停歇地。2005年春季迁徙中,有2只跟踪黑颈鹤到达繁殖地,其中1只黑颈鹤在2005年11月和2006年3月分别完成从繁殖地返回越冬地和从越冬地再次到达繁殖地的迁徙过程。2只春季迁徙黑颈鹤的迁徙路线大致相同——沿着长江上游金沙江、大渡河一直向北到达黄河上游白河及黑河沿岸若尔盖湿地内。春季迁徙过程中,途中停歇3—4次,总迁徙距离是674—713km,迁徙全程所用时间3—4天。秋季迁徙全程所用时间8天。在4个PTTs工作期间,共确定有13个黑颈鹤迁徙停歇地,其中11个停歇地在河流滩地;其他2个停歇地在高山湖泊附近。总体上,黑颈鹤一般选择海拔在1900m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内,距离耕地较近且人、畜干扰较少的栖息地停歇。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候鸟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情况,以期为后续的该时期鹤类监测及觅食农田而产生的补偿评估奠定基础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2002—2015年的5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样方法、GPS定位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扎龙保护区丹顶鹤春季利用的农田生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春季,丹顶鹤觅食偏好选择的农作物为玉米(100%),偏好选择2—5片叶(94.32%)、回避1片叶和超过6片叶(100%)的玉米苗;(2)丹顶鹤觅食利用的农田生境通过有效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进行判定;(3)有效食物因子包括作物高度、作物密度、作物面积、距明水面距离、距芦苇沼泽距离等;其中,选择的作物密度约为8—10株/m~2、作物高度为6—7cm,作物面积4—50hm~2大小不等、距明水面和芦苇沼泽距离相似约为0.4km左右;(4)干扰因子包括季节性弱干扰因子如道路等和强干扰因子如居民区等,针对弱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不排斥的忽视方式,约保持在0.20km以上;针对强干扰因子丹顶鹤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保持在1.20km以上。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扎龙保护区在春季巡护时应对人为活动区和农田给予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小兴安岭白头鹤繁殖地种群数量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通过地面和航空调查等方法,对繁殖于小兴安岭沾河流域的白头鹤(Grusmonacha)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共统计到白头鹤30只。发现了3对鹤的巢;2对以及2只单只的个体,虽然没有发现巢,但根据其保护领域的行为,可以确定其为繁殖个体。同时统计到13只没有参加繁殖的个体,以及3只不能判明是否参加繁殖的个体。通过本次调查表明,小兴安岭沾河流域的森林沼泽是我国白头鹤的重要繁殖地。  相似文献   

17.
1954-201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的区域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吉平  高佳  董春月 《生态学报》2019,39(13):4821-4831
以湿地变化较为剧烈的三江平原为研究区域,结合GIS和RS技术,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在流域尺度上对1954-201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变化的区域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5年,三江平原各流域沼泽湿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其中挠力河流域和同抚流域沼泽湿地面积丧失最多,安邦河流域、萝北流域和倭肯河流域沼泽湿地丧失速率较快;三江平原各流域沼泽湿地格局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倭肯河流域沼泽湿地斑块的集中化程度逐渐增强且破碎化程度逐渐减少,其他流域沼泽湿地的集中化程度逐渐减弱且破碎化程度增加,各子流域沼泽湿地斑块之间的连接性和稳定性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安邦河流域下降幅度最大,最能表现三江平原各子流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指数是斑块密度;人为干扰是影响三江平原各子流域沼泽湿地变化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中对沼泽湿地变化影响最大的是地形地貌,其次是气温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8.
To determine the dietary exposure of the migratory red-crowned crane to mercury (Hg),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mercury (T-Hg) and methyl mercury (MeHg) in its prey, i.e., reeds and three aquatic animal families (Perccottus glenni Dybowski, Cybister japonicus Sharp, and Viviparidae) in northeastern China.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g concentration in Zhalong Wetland was elevated through the food chain, and the prey of the red-crowned crane contained measurable levels of T-Hg and MeHg. In prey tissues, MeHg was the main form of the Hg element and accounted for 61 % of total Hg concentration in Viviparidae, 58 % in C. japonicus Sharp, and 85 % in P. glenni Dybowski. The highest T-Hg and MeHg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1.66 to 3.89 ppm and from 1.12 to 2.67 ppm, respectively, and they were detected in the feathers of the red-crowned cranes. The lowest T-Hg concentration was determined in the excretions of wild red-crowned cranes at 0.21 ppm; furthermore, the content of MeHg was below the detection limit. In Zhalong Wetland, the level of dietary exposure of the population of red-crowned cranes to Hg is below the threshold of Hg toxicity. Moreover, eggshells are suitable indicators of Hg risk levels to the red-crowned crane.  相似文献   

19.
基于CVM的三江平原湿地非使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敖长林  李一军  冯磊  焦扬 《生态学报》2010,30(23):6470-6477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这一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生态系统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对三江平原湿地的非使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支付意愿问卷调查,共发放支付卡式CVM问卷552份,回收有效问卷513份。分别采用非参数估计和参数估计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了三江平原湿地的非使用价值,得出三江平原湿地2007年人均支付意愿为71.66元/a,并进一步计算出三江平原湿地的非使用价值为24.638亿元/a。该值仅为三江平原湿地部分,如果扩大到三江平原涵盖的所有自然资源,其值还将大幅上扬。三江平原蕴含的自然资源价值是巨大的,保护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也将创造巨大的价值,研究结论使得湿地环境保护和开发的价值对比成为可能,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