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针对现有风速预测方法在解决预测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采用收缩因子对粒子速度更新的方式进行改进,保证粒子群算法前期的全局搜索能力和后期的局部寻优能力,提高算法的收敛性能。利用改进PSO对LSSVM参数进行寻优,建立基于改进PSO优化LS-SVM的短期风速预测模型。采用实际风速数据进行仿真分析,所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72%和0.21,均好于其他几种风速预测方法,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油田系统中离心泵因长期在恶劣环境下运行,受现场工况、介质腐蚀等因素影响,故障信号多表征出明显的非线性和时变非平稳性,数据量大,运行状态难以实时准确预测,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粒子群算法)优化LS-SVM(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离心泵状态预测方法。首先利用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特性,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核参数g和惩罚因子C进行快速自动寻优,其次确定了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为预测精度评估指标,最后通过实时采集的数据对本文的预测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LS-SVM预测模型相比,PSO优化LS-SVM模型降低了计算的复杂性,具有泛化能力强,预测精度高的优点,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较LS-SVM模型分别减少了52%、56%和44%。该方法可为预测性维修提供理论依据,在工程实践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基于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光伏功率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分别构建春、夏、秋、冬四个预测模型,对光伏功率进行分钟级预测。选取了一组影响光伏功率的重要因素作为所建预测模型的输入特征,然后对所选特征和交叉验证预测误差之间的函数映射关系进行学习,并采用粒子群算法优化LS-SVM模型的参数。宁夏某光伏发电站实测数据的预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电价预测精度,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惩罚因子和径向基核函数宽度进行优化,建立基于PSO优化LS-SVM的电力现货市场价格预测模型.采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实际电价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PSO优化LS-SVM的电价预测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51%和6.96,均小于其他电价预测模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电价预测模型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风功率预测能够为电网规划设计提供一项重要依据,因而研究如何精准进行风功率预测对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正则化系数C和核参数λ作为模型参数,对核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精度产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运用PSO对核极限学习机进行参数优化的PSO-KELM预测方法。将正则化系数C和核参数λ作为优化对象,利用PSO方法对参数共同优化,建立PSO-KELM风功率预测模型。对3组实测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引入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对标准差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该方法预测误差好于直接应用KELM方法,并进一步将结果与常用的SVM以及PSO-SVM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SO-KELM方法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能够作为提高风功率预测准确性以及风电并网安全性方面的一种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ARMA误差修正和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的SVM短期负荷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LS-SVM)进行短期负荷预测的精度及其泛化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数选择.对于支持向量机中的核参数和惩罚系数C采用基于适应度函数惯性权重自适应调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选择.在对LS-SVM回归模型参数优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误差预测模型来修正负荷预测结果从而提高预测精度.选择某地区夏季96点负荷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进行分析,并且选择SVM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同标准的SVM回归模型相比,APSO-ARMA-SVM负荷预测模型能明显改善预测精度,能够推广到电价预测等其他预测领域.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风速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风速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预测的准确度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理论,结合某风电场实测风速数据,建立了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风速预测模型。对该风电场的风速进行了提前1h的预测,其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仅为8.55%,预测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将文中的风速预测模型与神经网络理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理论建立的风速预测模型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所提模型在预测精度和运算速度上皆优于其他模型。  相似文献   

8.
原始风速信号具有的间歇波动性特征给风电场的功率预测带来了挑战,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法将原始风速信号分解为频域稳定的子序列,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精度,避免了传统经验模态分解(EMD)存在的模态混叠现象。提出一种改进型果蝇优化算法(FOA),将风速子序列重构参数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参数作为优化目标建立风速预测模型,扩大了参数搜索范围,提高了优化收敛速度;通过风速-风功率转化关系可以求得风电场的功率值。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相比于EMD和LS-SVM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
实验分析发现:通过相空间重构法求出的嵌入维数E和时间延迟τ往往不是支持向量回归机(SVR)预测模型的最优参数。针对此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GA)的多参数同步优化的SVR预测方法。利用GA方法对E、τ和SVR模型中的惩罚因子C、核函数宽度γ进行同步优化获得全局最优解,建立SVR风速预测模型。对比单纯优化C、γ的模型,以2组风速数据为例进行实验研究,建立的模型预测误差约为6.56%和7.74%。而对比模型的误差为12.00%和9.30%。这一结果表明,同时对E、τ、C、γ进行优化的模型相对于单纯优化C、γ的模型,预测精确度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受风能随机性和预测模型的影响,风速预测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通过挖掘误差特性可探索新的风速预测模型,提高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误差预测的风速集成学习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快速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来降低风速序列的随机性,其次采用布谷鸟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对分解得到的各分量分别建立学习预测模型。同时将历史预测误差作为一个新序列,进行建模预测。最后将原序列的风速预测结果和误差序列预测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最终风速预测结果。算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集成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证明了在风速预测中,精细化挖掘预测误差对于提高预测精度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进行短期负荷预测的精度及其泛化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参数选择。对于支持向量机中的核参数σ和惩罚系数C采用基于适应度函数惯性权重自适应调整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选择。在对LS-SVM回归模型参数优化的基础上,建立自回归滑动平均(ARMA)误差预测模型来修正负荷预测结果从而提高预测精度。选择某地区夏季96点负荷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进行分析,并且选择SVM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同标准的SVM回归模型相比,APSO-ARMA-SVM负荷预测模型能明显改善预测精度,能够推广到电价预测等其他预测领域。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规模风电场风电功率的非线性特性,采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预测模型。由于LS-SVM的参数选择直接影响着模型的预测精度,于是采用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方法来选择模型的超参数。为了弥补模型损失的鲁棒性,通过给每个样本误差不同的权系数,建立了具有良好泛化性能的WLS-SVM回归模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模型预测的精度。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QPSO)参数选择的加权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Weighted 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 WLS- SVM)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应用上述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大型风电场进行了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赵辉  李斌  李彪  岳有军 《中国电力》2012,45(4):78-81
对风电场风速的准确预测,可以有效减轻并网后风电对电网的影响,提高风电市场竞争力。提出将时间序列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uto 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ARMA) 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模型(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相结合的混合模型短期风速预测方法。采用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方法将历史风速序列分解成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序列。根据分解后各分量的特点,对于低频趋势分量选取LS-SVM方法进行预测,而高频波动分量则选取ARMA模型进行预测,采用小波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仿真实例表明,不同的预测方法整体的预测精度不同,而混合模型预测的均方根误差最低为11.5%,与单一预测方法相比,混合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在风电场风速预测方法中,BP神经网络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针对BP神经网络相关参数选取不当影响预测结果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对BP神经网络的权值W及阈值B的优化方法,构建SSA-BP超短期风速预测模型。从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系统中收集得到的风速数据,预处理后及分类之后,使用该模型进行预测。实验表明,与BP、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BP、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BP预测模型相比,SSA-BP预测模型可有效提高风电场风速预测的准确率,且收敛速度快、寻优能力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LS-SVM和PSO相结合的电力负荷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粒子群优化技术(PSO)相结合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以历史负荷数据、气象因素等作为输入,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日最大负荷进行预测.该模型利用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代替传统的经验风险最小化,以充分挖掘原始数据的信息,并应用粒子群算法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参数,提高了预测模型的训练速度和预测能力.实际算例表明,使用上述方法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BP神经网络法的预测结果相比,前者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的规划设计与建设是电力工程建设的重点内容,快速的对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准确预测对变电站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建立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预测模型,将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内相关特征指标作为模型的输入,输出为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通过仿真算例对比了QPSO优化LS-SVM,PSO优化LS-SVM,传统LS-SVM,BP神经网络4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相关性能指标.仿真结果表明,QPSO优化LS-SVM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在变电站设计建设时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预测评估,提高变电站建设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短期负荷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的预测模型。该方法通过对用电负荷进行小波分解和重构得到与原始数据长度相同的分量,对低频分量建立LSSVM预测模型并利用PSO算法找出最优参数,对高频分量建立LSTM预测模型,将各分量预测结果组合实现最终的负荷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精度优于传统LSSV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WD-LSSVM模型,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小波神经网络(WNN)、灰色神经网络(GNN)、支持向量机(SVM)预测方法的原理,利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对这3种基本预测方法进行了结构参数优化。将WNN、GNN、SVM与PSO-BP算法进行组合,推导得出了组合预测模型最优权系数的计算方法,并优化了组合预测模型拓扑结构参数。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经过PSO算法优化后,WNN、GNN、SVM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得到了提高,其组合模型较单一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数据特征间的先验关系,提高风电场中长期发电功率预测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GCN)、风速差分拟合(DF)、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中长期风功率预测模型。通过分析风力发电全过程,挖掘风功率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相互关联性,搭建GCN模型,分别拟合风速和功率利用效率,进一步结合基于DF的风速-功率计算模型计算风功率,模型的损失包含功率损失、风速损失和功率利用效率损失3个部分,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为这3部分损失确定合适的权重。2个风电场的实际算例表明,该模型未来10天风功率预测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44%和13.09%,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负荷密度指标的求取方法通常采用经验法或简单类比法,难以满足精度要求,从负荷密度与其影响因素存在着某种非线性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的配电网空间负荷预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引入模糊C–均值算法把各类用地性质负荷聚类为几个等级,建立比较精确的负荷密度指标体系;然后根据待预测地块的规划属性,在体系中为LS-SVM预测模型选出与预测样本特征更为相似的样本进行训练,提高LS-SVM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采用遗传算法对LS-SVM预测模型的参数进行自动优化,进一步提高预测模型的适应性和预测精度,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