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目的 制备以HER2受体为靶点的靶向纳米级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并观察其体外寻靶能力及体外超声显像效果.方法 制备生物素化Herceptin单抗,检测其生物素化程度及生物学活性;薄膜水化-声振法制备生物素化纳米微泡,以生物素-亲和素为桥梁制备HER2为靶点的靶向纳米级脂质微泡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对SKOV3卵巢癌细胞的体外寻靶能力及靶向结合的体外超声显像.结果 平均每分子Herceptin单抗可与16个生物素分子结合;与游离单抗相比,生物素化抗体的活性未见明显降低(P>0.05).体外寻靶实验观察:靶向纳米微泡组SKOV3细胞表面有明显的红染纳米微泡与其牢固结合,沿细胞表面排列较规则;非靶向组SKOV3细胞表面未结合红染的纳米微泡.靶向纳米微泡体外超声显像:细胞爬片与靶向纳米微泡孵育后可明显增强超声显像效果,对照组均未见明显超声显像.结论 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成功构建了以HER2为靶点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与SKOV3细胞结合后有明显超声显像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结合不同近红外荧光成像染料的纳米级肿瘤靶向超声造影剂,比较二者的理化性质及体外肿瘤靶向性。方法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级超声造影剂(nanobubble,NB),直接吸附法将IR780、 IR783与NB结合,制备纳米级双模态靶向超声造影剂NB-IR780和NB-IR783,测量其理化性质,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与免疫荧光成像技术比较以上造影剂在体外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能力。结果 NB-IR780与NB-IR783的粒径分别为(552.7±55.0)、(551.8±114.8)nm。随时间变化稳定性良好;IR780的最低毒性剂量为3 200μg/ml,IR783的最低毒性剂量为35μg/ml。体外实验NB-IR780与NB-IR783可以靶向结合乳腺癌细胞,靶向结合率分别为37.5%、97.6%。结论 IR780的最低毒性剂量远高于IR783的最低毒性剂量,但作者在实验中所使用的IR783浓度为3μg/ml,远低于35μg/ml,为安全范围。纳米微泡与IR780和IR783结合后,可以实现乳腺癌细胞的靶向结合,但靶向结合率NB-IR783明显高于NB-IR780,为根据不同研究需要选择不同近红外荧光染料实现肿瘤细胞靶向成像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载抗I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靶向超声微泡MBICAM-1,鉴定制备微泡的基本性质,研究其在体内及体外的靶向能力。方法通过"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将抗ICAM-1结合到生物素化脂质微泡,制成MBICAM-1;检测制备微泡的浓度、粒径,观察微泡的形态;检测抗ICAM-1与微泡的结合率;ICAM-1质粒转染Hela细胞,观察转染后的Hela细胞与MBICAM-1结合,验证MBICAM-1体外靶向功能;制备家兔左侧跟腱炎症模型,用制备的微泡对家兔双侧跟腱行造影检查,验证MBICAM-1体内靶向能力。结果三种微泡平均粒径1.00~2.4μm,浓度2.4×108~10/ml;微泡的形态完整、规则,分布较匀;微泡和抗ICAM-1单抗的平均结合率为(86.5±5.3)%。MBICAM-1环绕在转染后的Hela细胞周围。MBICAM-1对家兔左侧跟腱造影呈高增强。结论采用"生物素-亲和素"桥接法可制备MBICAM-1;MBICAM-1在体外、体内均具有靶向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将淋巴细胞选择素(Lymph-Selectin,L-S)链接到脂质超声造影微泡膜表面的可行性,并体外验证其声学性质,为淋巴结特异靶向超声造影制备靶向微泡。方法采用静电吸附法将L-S链接到普通脂质超声微泡膜表面制备成L-S靶向超声造影微泡,荧光免疫染色实验验证L-S与脂质微泡膜的结合;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L-S与微泡的结合率;超声体外验证L-S靶向微泡声学性质。结果 L-S靶向微泡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为阳性;L-S抗体浓度为5、15、35 μg/ml时L-S与脂质微泡的平均结合率分别为(9.88±1.49)%、(29.59±2.23)%、(86.66±4.71)%,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声学造影实验中,普通微泡组(UCM)和L S靶向微泡组(TUCM)平均灰度值分别为:(75.77±7.08)dB和(73.72±8.19)dB(P0.05)。结论采用静电吸附法可将L-S链接到脂质超声微泡膜表面制备成L-S靶向超声微泡,其结合率与加入的L-S抗体浓度有关。L-S的链接不会破坏靶向微泡的声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N-软脂酰基壳聚糖叶酸靶向微泡的体内外特性和靶向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N-软脂酰基壳聚糖制备叶酸靶向微泡,评价其基本特征、体外靶向性及体内超声显影效果.方法 以高速剪切法制备叶酸靶向微泡和对照微泡,观察叶酸靶向微泡的大小、形态和叶酸分子在微泡的分布及对昆明鼠肾脏的超声显影效果和体外靶向效果,并与对照微泡比较.结果 叶酸靶向微泡呈空心球形结构,形态规则,分散均匀,平均粒径(1.32±0.20)μm,浓度(1.93±0.01)×109/ml;鼠肾对比显影明显增强,1 min、7 min视频强度分别为(30.35±5.01)GU、(17.41±3.15)GU,可视性对比增强持续时间(10.00±3.00)min;与叶酸受体高表达细胞结合数明显大于叶酸受体低表达细胞组和对照微泡组(P<0.01).结论 N-软脂酰基壳聚糖构建的叶酸靶向微泡可与叶酸受体有效结合,可用其作为分子探针,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肿瘤进行超声分子成像.  相似文献   

6.
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对兔VX2肝肿瘤的显影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靶向性的纳米级超声造影剂,测定其物理特性,并对兔VX2肝肿瘤的靶向性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测定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观察体外显影、对体内肿瘤的显影,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及荧光共聚焦观察.结果 纳米级靶向超声造影剂的粒径为(474.1±83.5)nm,Zeta电位为+(9.8±5.7)mV,溶液的性质稳定,其沉淀能够增强超声显影,体内能够增强肿瘤的显影,光镜下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均能够观察到靶向造影剂聚集在肿瘤组织内.结论 自制的纳米级微球符合理想的靶向超声造影剂的要求,性质稳定,能够靶向肿瘤组织显影,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及载基因或药物的靶向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双模态相变纳米液滴IR780/FA-Nds-DTX作为分子靶向超声造影剂,用于肿瘤细胞的精准靶向与联合高效杀伤。方法改良"双步乳化法"制备纳米液滴。探索IR-780和多西紫杉醇(DTX)合适载量的配比模式并检测液滴各项理化性能。体外观察液滴对肿瘤细胞高效靶向及联合杀伤效应。结果 "0.15 mg IR-780/1.0 mg DTX"初始剂量配比在液滴中载量最高。液滴外观呈粒径均一乳液状[(205.3±54.1)nm,n=3],镜下为带近红外荧光的圆球形小液滴。4℃下至少12 d内稳定性好,安全性可靠。一定量低强度聚焦超声辐照20 s时液滴发生相变最多且超声造影效果最好。在体外,该液滴可以高效靶向到肿瘤细胞,介导光热效应与化疗联合致细胞几乎全部凋亡。结论新合成的IR780/FA-Nds-DTX造影剂性能良好,对肿瘤细胞能高效靶向探查并实施有效联合杀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制备靶向CD147纳米微泡造影剂,并评价其理化性质、对肝细胞肝癌(肝癌)细胞的靶向能力及超声成像能力.方法 将PLGA-PEG、DSPE-PEG2000-COOH、全氟丙烷饱和水溶液混合,通过偶联反应与CD147抗体结合,制备靶向CD147纳米微泡.将靶向CD147及非靶向纳米微泡分别与MHCC-97H(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抗黑色素瘤相关抗原(MAGE)抗体偶联的载金纳米棒靶向纳米分子探针,探讨其对体外恶性黑色素瘤细胞的靶向性,观察其体外光声成像效果。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金纳米棒和液态氟碳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碳二亚胺法连接靶向MAGE的单克隆抗体,制备高分子多功能靶向PLGA纳米分子探针,检测其一般物理特性、MAGE抗体与纳米粒的连接情况及其体外寻靶能力,并观察体外光声成像效果。结果成功制备的靶向载金纳米棒多功能纳米分子探针平均粒径(336.40±27.46)nm,平均Zeta电位(-4.34±4.9)m V。MAGE抗体与纳米粒有效连接。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黑色素瘤B16细胞株周围有大量靶向纳米探针环绕;光声成像显示随金纳米粒含量增加,其光声信号逐渐增强。结论 MAGE抗体偶联金纳米棒纳米分子探针制备成功,对体外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细胞靶向性较好,且体外光声成像有明显增强信号,可作为光声成像造影剂,进一步行肿瘤靶向光热治疗。  相似文献   

10.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1.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2.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3.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4.
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是利用超声微泡表面的固有生物学特性构建成靶向超声微泡,或将靶向于病变组织特定分子的特异配体连接至超声微泡外壳,经静脉将靶向超声微泡注入体内,使其选择性地聚集于靶组织,通过对比超声检查产生靶组织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显影1-2。该技术是目前分子影像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高空间时间分辨率、早期定量评价、分子显像、无创、无放射污染、相对安全性、仪器便携等优点3-7。近年来,其在涉及炎症、血栓、血管新生等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靶向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6.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7.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8.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19.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20.
靶向超声微泡在血栓分子成像及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靶向超声微泡足依靠微泡表面固有的特性或通过对微泡进行特殊处理,使其能够靶向性滞留在组织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上特殊的靶分子,它是实现超声分子成像的核心和关键[1,2].最新的研究显示了其在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分子成像和靶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