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房颤动患者的心率变化,了解安装起搏器的时机。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得心房颤动的患者350例,将其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18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70例。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共321次,白天发生70次,夜间发生251次,恢复后150例出现传导阻滞,30例发生P-R间期延长,12例于夜间12时至次日凌晨6时发生传导阻滞;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出现R-R间期>1.5s的次数为290次,白天发生35次,夜间发生135次,恢复后有150例为出现传导阻滞,20例患者出现P-R间期延长,10例患者于夜间11时至次日凌晨5时发生传导阻滞。结论:使用24h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监测,能够有效监测其心率变化情况,提高传导阻滞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纤颤(Af)伴长R—R间期时是否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动态心电图(DCG)诊断问题。方法选择Af住院患者51例,连续记录24 h DCG,统计1.5 s以上的长R—R间期发生时间及频度,最长R—R间期等。结果 51例患者共出现≥1.5 s的长R—R间期1 216次,1 080次集中在夜间23:30—6:00。结论 Af伴长R—R间期是迷走神经兴奋加重隐匿性传导的结果,不要轻易做出合并Ⅱ度AVB的诊断,可用"Af伴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夏邑县人民医院动态心电图仪检测结果中显示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患者的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 h平均心室率等参数。结果:50例心房颤动患者出现1.5 s以上长时间心房颤动共2034次,其中在长R–R间期,夜间出现1204次,白天830次。相较于白天发生频率,夜间发生频率明显更高。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长R–R间期分布为1.5~4.5 s,较常出现的为1.5~2.0 s,大于1.5~2.0 s共22例,大于2~3 s共35例,大于3 s共21例。分析心房颤动患者平均心室率,结果显示共有心室率在60次·min^-1以上患者45例,介于50~60次·min^-1患者24例,小于50次·min^-1患者12例,由数据分析结果可知,平均心室率及长期间呈现负相关,心室率高则长期间少,越慢则长期间多,显示长R–R间期无夜间发生异常32例,共有R–R间期均有发生,白天、夜间存在长期间持续发生,且较为频繁,患者存在短期的黑曚、头晕等现象2例。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整体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在实际应用时,需要结合临床的诊断,与心电图共同作用,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气阴两虚型房颤病人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冠心病气阴两虚型房颤病人动态心电图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2006年-2010年45例住院冠心病气阴两虚型病人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按不同时间段探讨发生长RR间期的例数与睡眠的关系,最长RR间期的持续时间,以每小时为单位统计平均心室率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气阴两虚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有一定相关性,但比例不是太高;在22:00点到晨起06:00点之间,平均最慢心室率均在50次/min以下.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的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建议中医中药服用时间在临睡前加服一次,以改善夜间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的生活日记.将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分为A组与B组。结果62例患者,A组41例(66.1%),B组21(33。9%)。A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41例,〉2.0S4例,发生逸搏及选搏心律的5例。B组发生长RR间期1.5s~2.0S的21例,〉2.0S的18例,发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17例。B组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心房颤动争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ms进行分析,并讨论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升诊断的科学性、准确性与正确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500例动态心电图中231例中长R-R间期≥2000ms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房颤伴长间期,房早未下传,逸搏和逸搏心律,二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在长R-R检测间期,使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入了解长R-R间期发病诱因,找出各类心电图改变的根本原因,对临床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十二导动态心电图仪分析晕厥患者是否有窦性停搏,长R-R间期(〉=3.0s).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记录头晕、黑蒙、晕厥是否在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关.结果:共30例患者,A组14例,B组16例.A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3.1-7.2s);B组:心房颤动,长R-R间期(3.2-6.8s). 结论:头晕、黑蒙与窦性停搏长R-R间期,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田宏 《中国中医急症》2014,(12):2260-2261
目的 通过动态心电图(DCG)分析冠心病患者心室长间歇(R-R间期≥2000 ms)的形成原因.方法 将DCG的心室长间歇(停搏)时间设置为≥2000 ms,回顾性分析我院心电图室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临床已诊断冠心病,经DCG检出的53例长间歇.结果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室长间歇时,DCG表现依次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占32.08%,二度房室阻滞占28.30%,房颤伴心室长间歇占22.64%,房性早搏未下传占16.98%.结论 DCG对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有效、无创,能对冠心病患者形成心室长间歇的心电图成因进行诊断,有利于临床医生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左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心室内传导时间及起搏到心室激动间期的差异。方法:选取贵州省人民医院在2011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左侧旁道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分别经左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比较心室内传导时间(dQRS)及起搏到心室激动间期(S–V间期)的指标。结果:右室起搏组患者心室内传导时间(167.98±49.78)ms,左室起搏组心室传导时间(151.93±45.75)ms,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右室起搏组起搏到心室激动间期(73.48±25.53)ms,左室起搏组起搏到心室激动间期(33.51±15.65)ms,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左侧及右侧心室心尖部起搏,心室内传导时间均延长,激动传导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激动传导的延迟程度一致,起搏到心室激动间期不同,可能与左、右心室心肌的差异性以及心室壁不同层心肌的差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收治的 78例均符合《心血管病诊断标准》[1] 。其中男 4 0例 ,女 38例 ;年龄 18~ 75岁 ,平均 5 6岁 ;病程 1个月~ 10年 ;其中冠心病 30例 ,心肌炎 2 3例 ,高血压 14例 ,风湿性心脏病11例。随机分为两组 :快速性心律失常 5 8例 (A组 ) ,其中房性早搏 8例 ,房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速 4例 ,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4例 ,交界性早搏 10例 ,室性早搏 2 2例 ,室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速 1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 2 0例 (B组 ) ,其中I°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心动过缓 9例 ,II°房室传导阻滞 11例。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1.
房室传导阻滞 (atrioventricularblock ,AVB)又称房室阻滞 ,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 ,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AVB可以发生在房室结、希氏束以及束支等不同部位。临床常分为 3度。笔者现报道我院使用烟酰胺治疗的 30例Ⅱ~Ⅲ度AVB患者的治疗效果。1 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检测长RR间期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检测RR间期结果划分为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RR间期2 s,观察组RR间期≥2 s,比较两组患者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数比例和男性比例,同时分析引起长RR间期心率失常类型。结果:观察组年龄超过60岁的人数比例为64.91%、男性比例为68.42%,均高于对照组的31.25%、39.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起长RR间期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心房颤动、窦性停搏和异位P波未下传心室。结论:在长RR间期检测中,动态心电图操作简便且检测准确率较高,能够及时判断患者心律失常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14.
赵新华 《中医药研究》2010,(12):1501-150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特发性慢性房颤快速心室率和夜间缓慢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38例无明确病因的特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20例,口服稳心颗粒1包,3次/日,地高辛0.25mg/d;地高辛组18例,为已口服地高辛0.25mg/d两周以上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开始加服稳心颗粒1包,3次/日。结果稳心颗粒与地高辛联合治疗两周后,最慢心室率显示上升倾向,最快心室率、短R-R指数、平均心室率、暂停事件、最长R-R均有改善。与单独地高辛治疗相比,加用稳心颗粒治疗后最慢心室率显示明显增加,单独服用地高辛显示缓慢心室率的病例全部有所改善。最快心室率较单独地高辛治疗明显减低。暂停事件明显减少、最长R-R间隔明显缩短,短R-R指数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改善倾向。结论联合使用稳心颗粒比单独使用地高辛能更有效地控制快速心室率并改善缓慢心室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的常见病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伴发晕厥、黑矇、胸痛,动态心电图出现R—R间期为2 000 ms的551例患者,其中A组332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A组,219例45~59岁的中年患者为B组,回顾分析2组患者动态心电图资料。结果 A组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或0.05);A组心率〈40次/min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持续性心房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发生窦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老年人动态心电图检测到长R—R间期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持续性心房纤颤多见。  相似文献   

16.
<正> 治疗方法 入院后,间歇或连续心电监护,常规给予镇静、镇痛药物,口服消心痛、心痛定,补心气或滋心阴口服腋,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时,加服大活络丹(北京同仁堂生产)。服法:大活络丹每次服1丸,前3d,每6h服1次:3d后,每8h服1次;6d后,每12h服1次。最长服15d。 治疗结果 服用大活络丹后,10例胸痛明显减轻,其中6例服用1d后胸痛其本消失。2例无效。心电图显示:1例Ⅲ°房室传导阻滞及1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因合并心衰、休克死亡外,其余10例心电图均恢复正常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治疗措施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情况。结果48例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均恢复,死亡3例。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其预后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4例阵发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睡眠相关(观察组)与睡眠无关(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37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并对其平均心室率以及长R–R间期、伴随症状等有关指标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及预后进行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睡眠与非睡眠时间段的平均心室率为(64.2±16.7)次·min~(-1)、(86.1±24.3)次·min~(-1),而对照组分别为(54.7±17.2)次·min~(-1)、(74.1±24.7)次·min~(-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两组患者的长R–R间期以及逸搏心律与逸博发生情况等指标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变化监测,对各指标变化进行有效干预和控制,能够有效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变化,促进其预后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对缺血再灌注诱发新西兰兔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新西兰兔随机分6组,即:结扎右冠状动脉15 min(对照及实验A组)、60 min(对照及实验B组)、120 min(对照及实验C组),每组10只。实验组给予加味麻黄附子汤提取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均空腹灌胃,每次2 mL/kg,2次/天,连续灌胃3天。末次灌胃20 min后,20%乌拉坦1.2 g/kg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结扎右冠状动脉制备缺血再灌注诱发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记录各组不同时段的II导心电图和希氏束电图。观察P-R间期及A H间期。结果 缺血实验中,实验组动物P-R间期和A-H间期,于结扎5 min后较模型动物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实验中,复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R间期和A-H间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时间(120 min)缺血组,于复灌60 min后对照动物P-R间期、A-H间期再次延长,实验组动物未出现再次延长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可改善缺血、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房室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逐年增多。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证之一,按其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两类。缓慢性心律失常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自律性异常和传导异常,使心脏活动的规律发生紊乱,引起的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病因广、种类多,可发生于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