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关阑尾、结肠、直肠手术预防厌氧菌感染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阑尾、结肠、直肠手术后容易发生感染并发症,在对厌氧菌及其在感染并发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尚未认识以前,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在10~30%,穿孔后则高达70%以上,结、直肠手术后感染率达30~60%。使用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以后,阑尾切除术后感染率在2%以下[1、2],结、直肠手术后感染率在10%以下[3、4]。一、阑尾、结肠、直肠手术后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阑尾、结肠、直肠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寄生菌。近10多午来,愈益认识到厌氧菌对术后发生感染的重要性。大肠中厌氧的拟杆菌浓度为1010-11  相似文献   

2.
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推动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进展,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开展的现状,指出了我国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对腹腔镜手术后引起肿瘤切口种植的机制,减少肿瘤切口种植的措施及推广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措施作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结肠直肠肿瘤外科697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697例手术中有43例出现切口感染43/697(6.17%),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直肠癌手术切口感染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关(均P<0.05);Logistic回归显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 结论:手术方式、年龄及手术时间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如病情允许,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应作为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首选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理应用电刀在防治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6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开腹手术时,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观察其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情况。结果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436例,术后其中32例(7.34%)局部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少许,接近Ⅰ期愈合;24例(5.50%)切口感染,加强换药渐自行愈合;14例(3.21%)切口感染裂开,Ⅱ期缝合。结论结直肠疾病开腹手术中,腹壁切口除皮肤表层外均使用电刀,进行有张力切割,止血采用点凝,是减少术后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积液及切口感染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与胆汁内细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与胆汁内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 4 2 0例胆石症手术患者的资料 ,全部行术中胆汁需氧培养及 12例手术后伤口感染患者的伤口分泌物培养。结果 :胆石症手术切口感染的细菌种类与胆汁内细菌感染一致有 9例 ,占 75 %。胆汁培养阳性 ,年龄 >6 0岁及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术后伤口感染较胆汁培养阴性、年龄 <6 0岁及单纯胆囊结石患者高。结论 :胆石症患者手术切口感染与病种、严重程度、年龄及胆汁内细菌是否污染切口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使用有明显的关系 ,手术中应加强预防 ,以减少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由于大肠的细菌可引起内源性污染,结直肠手术易发生切口感染。本文系统回顾了1983~1995年有关预防性抗生素防止结直肠术后切口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共选择来自25个国家的147个实验(已发表的论文144篇)。多数论文对切日感染的定义为:细菌培养阴性或阴性的手术切口脓性分泌物以及切口红肿伴体温38℃以上.并将腹部切口作为评价指标。有些作者的切口感染包括了会阴部切口和腹腔内的深部感染。本文重点介绍头抱吹得加甲硝娃和庆大霉素加甲硝华及新一代头抱菌素的疗效.抗生素的组合,给药方法,同时也考虑到用药途径,副作用和成本效益…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手术预防应用头孢三嗪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药代动力学依据并能有效地预防结直肠手术后感染的用药方案. 方法研究组53例在麻醉诱导期单剂量静脉滴注头孢三嗪2 g;对照组60例分别应用数种抗菌药物5天.用微生物法测定研究组12例患者动脉血、腹壁脂肪、腹直肌、结肠和肿瘤组织的头孢三嗪浓度. 结果手术期间各项头孢三嗪浓度均明显高于对多种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研究组和对照组感染率分别为5.66%和6.77%. 结论麻醉诱导期单剂量静脉滴注头孢三嗪2 g,可以提供足够的血液和组织药物浓度、能够有效地预防结直肠手术后感染的发生,而且用药方便、经济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XX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后肺炎 手术后肺炎(postoperative pneumonia,POP)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国内一项大宗病例统计,术后细菌性肺炎的发病率是21.6%(158/711),仅次于手术后切口感染和尿路感染,其中腹部手术POP  相似文献   

9.
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隐窝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手术切口感染分离菌存在多样性,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等;而腹腔手术后的腹腔感染病原菌以肠道内源性细菌为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和碳青霉烯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感染须引起足够重视。而对于上述多重耐药菌株的感染须根据体外药敏、感染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以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粘贴式负压冲吸器治疗结直肠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2011年1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48例结直肠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患者,按照抽签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4例,采用粘贴式负压冲吸器治疗;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处理方法治疗.对比2种方法的人均伤口处理时间、换药次数和换药总费用.结果 实验组自开始处理感染切口至二期缝合所需要的人均伤口处理时间(6.12±1.19)d短于对照组(8.54 ±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换药次数[(1.44±0.51)次]明显少于对照组[(9.42±2.9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均换药总费用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粘贴式负压冲吸器治疗结直肠术后切口感染,能缩短伤口处理时间,减少了换药次数和换药总费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预涂抗菌剂缝线——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新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部位切口或手术器官、腔隙的感染,在国外日益得到重视,处理上以预防为主.全身应用抗生素后手术切口局部血药浓度较低,难以杀灭附着在缝线及线结中的细菌,在缝线上预涂抗菌剂可以杀灭缝线附近的病原菌,预防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预涂有三氯生的薇乔线为预防SSI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术后并发症角度探讨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操作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CLASICC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1%(160/484).主要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小肠梗阻等。作为中国腹腔镜结直肠外科的先行者之一,我们团队自2000年9月起已连续开展腹腔镜手术10年,在技术上完全不逊色于欧美同行.在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单剂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结肠直肠肿瘤择期手术187例的临床资料。术前单剂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感染高危病例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统计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和腹腔感染发生率。结果本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6例,感染率为3.2%;腹腔感染2例,感染率为1.1%。结论结肠直肠肿瘤择期手术前单剂预防性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对于感染高危病例,联合应用G-CSF和单剂抗生素预防感染,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机械性肠道准备在选择性结直肠外科手术中的必要性.方法 将77例行选择性结直肠手术的患者分为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组(MBP组,42例)与未进行机械性肠道准备组(非MBP组,35例),分析两组术后吻合口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差异.结果 两组在术后吻合口瘘、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术前的MBP对降低选择性结直肠手术术后并发症方面没有显著的优势,术前MBP可能并非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手术患者不同时段手术切口感染状况,为手术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随访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至手术后30d的切口感染状况。结果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总感染率为3.28%,显著高于住院期间感染率(1.95%,P〈0.01)。不同切口类型、科室、年龄、性别及季节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Ⅱ类切口、普外科和妇科手术后、36~45岁和≥65岁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医护人员及医院感染监测者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切口感染监测;同时,应加强Ⅱ类切口、中老年患者及普外科、妇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管理,尤其加强出院后患者的切口管理,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手术患者不同时段手术切口感染状况,为手术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随访监测患者住院期间、出院后至手术后30 d的切口感染状况.结果 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总感染率为3.28%,显著高于住院期间感染率(1.95%,P<0.01).不同切口类型、科室、年龄、性别及季节切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Ⅱ类切口、普外科和妇科手术后、36~45岁和≥65岁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结论 医护人员及医院感染监测者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切口感染监测; 同时,应加强Ⅱ类切口、中老年患者及普外科、妇科手术患者的切口管理,尤其加强出院后患者的切口管理,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阑尾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切口感染,其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减少阑尾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应采取综合措施。从多方面着手,真正做到确实有效,现介绍资料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术前血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泌尿外科861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手术后合并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手术后未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统计分析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的手术室相关因素。结果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P<0.05)是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组血清NLR及PLR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NLR及PLR联合诊断切口感染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结论 非层流手术室、手术时间>3 h、术中低体温是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感染组患者血清NLR及PLR水平,可作为诊断术后感染及评估病情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真空疗法(VAC)治疗深部感染的效果,探讨感染伤口患者护理方法的改进。方法36例深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VAC治疗组(24例)和传统方法组(12例),观察两种方法治疗5天后切口引流量的变化、切口引流物细菌含量变化及切口愈合时间的差别。结果VAC治疗5天,切口引流量减少量显著高于传统方法组,切口渗液细菌浓度较传统方法组下降(P<0.05),切口愈合时间较传统方法组显著缩短。结论VAC能抑制深部感染,促进深部感染愈合,可广泛用于治疗深部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种特殊的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5例)和北京潞河医院普外科(1例)收治的共6例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人行肠造口手术,并经多次手术清除感染组织后治愈;1例经治疗后行造口还纳,盆腔感染复发,再次行造口及清创手术,未愈;1例暂时经直肠吻合口漏行盆腔感染清创换药,未愈。结论 此类直肠手术后难治性盆腔脓肿较既往常见类型存在病史时间长、合并症多、治疗方法复杂、迁延不易愈合、预后较差等特点。因此,直肠手术中,在盆腔没有活动出血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止血纱布填塞或其他止血材料置入,可能为预防这种难治性盆腔脓肿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