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田园诗歌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但长期以来田园诗歌一直被视作消极遁世的文学而没有进入研究的焦点。然而纵观整个英国田园诗歌,不难发现大量诗作中表达出超前、明显的自然意识和生态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理论为研究田园诗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细读的方法客观全面地重新解读田园诗歌,探寻其中蕴含的积极生态思想及其对生态理解的狭隘性和局限性,从而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众多田园诗人中,储光羲是一位地位颇为特殊的诗人。其特殊性表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储光羲关注度有极大的改变。唐代人常将之与王维并列,以"储王"相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光羲)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1]可见,在古人眼中储光羲的成就是不亚于王维的。但后世读者论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时,却对储光羲基本持视而不见态度。这大概是因为储光羲才气并不大,诗歌总体艺术水平不高,并且世人多喜王、孟之类展现田园乐之诗,而不喜表现田园苦之诗,因此往往忽视了储光羲对田园诗的热爱及对田园诗创作的推动作用。实际上,当王、孟在继陶渊明之后将田园诗歌展现"田园美"的艺术水平推到极致,而储光羲正为后世诗人开启了一条田园诗创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3.
刘蔚 《社会科学》2012,(7):175-183
宋代田园诗词的创作都存在破体现象。北宋时期主要是词的破体,即把田园这一传统的诗歌题材引入词的创作领域,或化用诗歌的字句,或融其诗意,体式上也接近于齐言。苏轼完成了飞跃性的转变,其田园词在破体的基础上自有新创,语汇、句法和主题都对南宋田园诗产生重大影响。南宋时期,田园诗词的创作进入"以诗为词"和"以词为诗"的双向互动阶段,田园词诗化和田园诗词化的现象同时并存。辛弃疾的田园词继承了汉代以来诗歌的优良传统,博采众家之长;诗词兼善者的田园词往往不可避免地接近其诗的面目腔调。而南宋劝农类的田园诗则全盘接受苏轼词的影响,更为普泛的现象是田园诗沾染上了些许词的格调韵味。宋代田园诗词的破体是良性的。经过破体,诗词互相借镜,相资为用,都取得了不俗成就,共同推动了田园题材在宋代的新的繁兴。  相似文献   

4.
王绩的20余首传统上被认为是田园诗的诗歌,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相比,其发生的环境,体现的志趣及审美关照的视角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更具有山水诗的特点,笔者称之为"田园山水诗"。本文所谓的"田园山水诗",是点缀有少量田园词汇,以描写山野林泉等自然景致为主,并抒发隐逸幽情等相关情思的诗歌,属于山水诗的范畴。"田园山水诗"中与田园相关的词汇只具有符号的意义,在文化传统中代表一种脱离世俗官场,人格独立,洒脱高逸的状态。王绩创作田园山水诗是由自适其适、热爱山水的天性,以及"会意为功"的文学主张决定的,同时也是向山水诗人学习的结果。田园山水诗拓展了唐代山水诗的题材,丰富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6.
陈碧 《船山学刊》2003,(4):129-131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唐满先,[韩国]崔雄赫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他...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一直是治唐诗者关心的课题。本文将唐人的山林隐逸之风与盛唐山水田园诗联系起来考察,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与六朝山水诗人在时代环境、隐逸目的、创作特点上之比较入手,深入剖析盛唐山水田园诗之清淡静态的美学意境,与盛唐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和唐人奋发向上的时代性格之间内在的密切关系,以及其中反映出的时代美学观念的变化。全文着重探讨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与那一代诗歌美学创造者的时代精神、时代性格、时代美学观念的内在联系,从中揭示出盛唐山水田园诗在诗歌意象和美学意蕴上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田园诗的开拓者。在他之前,中国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田园诗。只有他那些表现农村生活的诗,才称得上是完全意义的田园诗。几十年的田园生活,他主要是从事躬耕陇亩和诗文创作。他以超现实的审美态度来反映现实生活、记录理想生活,又以平淡简约的艺术技巧表现生活。千余年来,人们对他的田园诗从全方位、多角度进行了研究,成果丰硕。本文试以生态学视角对他有关描写田园生活、表现自然生态内容的部分诗歌进行解读探析,以期凸显其诗的爱家情真、爱乡景真、爱农事真、爱民意真的生态神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与儒、道、释思想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这种艺术地再现自然美的诗歌品类,它将山水田园景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作为诗歌意象的主体,千百年来,它不仅以独具风采的艺术魅力赢得广泛的审美效应,而且不断激发起人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缱绻之情。然...  相似文献   

11.
《陇右近代诗钞》中有一部分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农事田园诗。这些作品继承中国古代诗歌自《诗经》以来的重农传统,描写了处于清末民初乱世中的西北农村田园生活。诗歌通过春种秋收、田园闲情、乡土风物、官民关系等内容,体现出对农村及农民的深切关注,寄寓了重农、悯农、忧时、归隐等多重情结。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活经验,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他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讨论陶渊明诗、黄庭坚诗注释数例,意在说明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田园诗应该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有农村生活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已经记录在古今的农学文献里,成为容易获得的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写实的性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条件.农村生活经验及农业生产知识,只是鉴赏相关古典诗歌的必要知识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研究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田园诗歌是文人们消极遁世的文学,空想和虚幻是其主要特征,故一直没有进入研究的主流。但结合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初期的时代背景和文学主流可以发现:从诗歌创作的主题、手法和意境等诸多方面来看,田园诗歌都是对中世纪主流文学的反叛,蕴含着积极的、丰富的思想。本文试对田园诗歌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和繁荣以及显著特点做初步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外对田园诗歌多视角、多元化的批评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陶诗远境说     
陶渊明向大自然的远游远观,使其在自然冥会为一,构成其诗歌的空间之远境;向悠悠上古回溯,使其向古贤士获取精神力量,形成时间之远境;超越当下生活境界,悠然远迈,是为心远境界。远境的创造,使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进一步诗意化,使其超越俗世羁绊和俗情牵累,进一步完善了恬淡、宁静的田园诗境界。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农业观,沿袭了我国上古先圣贤王的重农思想.他意旨鲜明,用自己的诗句宣扬"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经济思想.这种"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的民本意识,对他一生的出仕与归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于他出身破落官僚地主家庭,致使其农业观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呈现出几种鲜明的转型.概言之,即出仕与居家期间为知足寡欲型;辞官归田前期为自食其力型;归田中、晚期为安贫乐道型;最终嬗变为桃源理想型.陶渊明在其农业观的影响下,他创作出来的田园诗歌,不仅具有真实的思想情感,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状况、社会矛盾以及农民的生活概况等.研究陶渊明的农业观与田园诗歌创作,对掌握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田园诗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代“诗史”说的阐释学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瑶 《殷都学刊》2009,30(1):81-84
杜甫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唐代被称为"诗史".宋人接受"诗史"说并加以深化,主要从诗歌的历史属性与政治属性两方面进行了阐释,且付诸于文学研究与创作中,使"诗史"概念的内涵扩大与转型,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时,彰显着独特的精神意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人不是以隐士的情怀感悟西域的山水、田园,而是以屯垦戍边者的眼光来审视西域山水、描写西域田园:看到西域水景,就想如何加以利用;目睹西域田园,就联想到屯垦戍边。从而使诗人的作品带上了浓郁的功利性特征。从中国古代诗学的角度来看,山水田园诗本来就是景与情的统一、心与物的浑融,所以我们说,清代西域山水田园诗中所反映的这种功利性特征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梅尧臣堪称宋代田园诗的开山祖师。在两宋诗人中,他的作品率先集前朝历代田园诗之大成,将陶王田园隐逸诗、中晚唐田家讽谕诗和《豳风·七月》的艺术传统网罗殆尽,并完成了从一味蹈袭到自立风气的重要转变。为范成大等田园诗人导夫先路。梅尧臣田园诗的形式、风格、题材、体式等均对宋代诗人产生示范作用,其开创的四时体田园诗对宋人影响颇大,沉着朴实和平淡自然两种风格均开两宋田园诗风气之先,田园风土诗和农具诗的题材类型被后继者效仿,绝句组诗和五律体的选择也对后世诗人有所启发,成为宋代田园诗惯常采用的体式。总之,梅尧臣的创作成为两宋田园诗重要的艺术渊薮。  相似文献   

19.
冯建国 《学术界》2007,(3):247-250
盛唐诗坛上有山水田园诗派之说。其实,山水诗与田园诗,只是在题材上有某些近似之处,就其表现内容来看,二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山水诗描绘的是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而田园诗所反映的则是古朴生动的农家生活,和平宁静的田园风光。山水诗的作者多以南朝谢灵运为榜样,寄情山水,恣意遨游,表现的是隐士幽人的心态;而田园诗的作者多受到东晋陶渊明的熏陶和启迪,归隐田园,体味生活,反映的是田父野老的情趣。以山水诗而论,孟浩然、王维成就最高;若论田园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储光羲都堪称盛唐诗坛上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刘蔚 《东岳论丛》2012,33(10):57-61
陆游的田园诗中频繁出现"太平"一词。称颂时世太平气象,展现诗人的太平心境,构成了其田园诗两种重要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他齐家治国、修身养性的最高理想。南宋乾道、淳熙年间的中兴是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时代背景;儒家"美政"的诗学传统、宋以前陶渊明等人诗歌对"心太平"境界的塑造,成为陆游田园诗太平书写的艺术渊源;而邵雍大量吟咏太平的诗作更为陆诗提供了最直接的范本。陆游田园诗的太平书写有其历史和艺术的合理性,但也有客气假象、虚矫作态之嫌,"太平"实质上成为了一种带有浓厚理想化色彩的文学性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