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民族的振兴,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竞争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人为根本,促进人主动地学习和发展,这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总结太行山区邢台段一些地方从"生态赤字"走向"生态盈余"的经验,从科学治山治水,提高自然生产力;创新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各种生产要素的能量;品牌发展,以新供给满足发展变化着的新需求;以生态效益增进经济社会效益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升化。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而要坚持绿色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创新,努力从随意化、经验化走向专业化。因此必须遵循方向性与计划性、主体性与全员性、优势互补性等原则。谋求心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必然结果,坚持创新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灵魂,推进专业化应坚持思想观念创新、制度建设创新和评价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4.
由于缺乏政策科学研究传统、智库建设经验不足,加之政策决策体制的约束,实践中,我国高校智库在机构设置、议题研究、组织运行、服务理念、行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提升我国高校智库促进政策创新的能力,在机构设置上要从"行政计划"走向"政策市场",在议题研究上要从"讲政治"走向"讲科学",在组织运行上要从"依附性"走向"独立性",在服务理念上要从"为领导提供参考"走向"为了公共利益",在行动方式上要从"孤立主义"走向"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5.
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大众传媒资源,有助于培养其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和创新意识,其经历了"文化保护主义""大众文化主义"和"超越保护主义"等三个阶段,表现出从学科模式走向统整模式、从技术掌握走向创新学习、从教学本位走向学习本位、从抵抗式防御走向参与式行动等四大发展趋势与时代走向,为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突出整合效应、实现课程文化转向、创建问题本位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等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过程观"的培养方式旨在提高大学生超越"常识"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系统性过程教育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知识重构,形成从结果创新走向过程创新的思维观念,树立从具体语境走向历史语境的创新习惯。基于"过程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要求高校在构建全面的知识课程、倡导走向实践的教学方式、营造创新的校园氛围以及选树引领示范的榜样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7.
《生活教育》2008,(8):2-2
校训:精诚校风:爱国勤学文明守纪教风:严谨求实探索创新学风:勤思善学实践创新山观实验小学座落于江苏省江阴经济开发区新城东办事处山观龙山大街51号。占地面积30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9204平方米。目前有48个班,学牛2034人,121位教师。学校坚持"读书、思考、实践,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会学习、会  相似文献   

8.
作文评语写作应当从模式化走向个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评语写作教学理念,坚持因人因文的评语撰写原则,坚持评语写作的特殊性原理,是真正实现其个性化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作文教学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追求相应的作文教学新策略:坚持从人文分离走向人文合一的价值观;从立意本源走向生活本源的本源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观;从线性的系统化走向非线性的模糊化的序列观;从僵化复制型思维走向多元创新思维的思维观以及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观。  相似文献   

10.
坚持系统思维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百年来,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始终坚持以整体、联系、协调、开放等系统思维为指导,逐渐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融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系统。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的不断推进,系统思维在当代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中发展为体系思维。运用体系思维考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构成、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地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创新发展,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跳跃“卡夫丁峡谷”设想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晚年关于俄国等落后国家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唯物史观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的现实展开,具有深刻的逻辑基础。坚持与发展这一重要思想的着力点在于,深化对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的认识,从"被动跳跃"走向"主动跳跃",从"特征论"走向"本质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迎接新挑战、把握新走向、确立新坐标三方面,论述了十九大精神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总结了江苏坚持统筹谋划、坚持内涵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服务社会等"四个坚持"的高等教育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于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是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步伐,大胆创新,积极实践,于2000年4月成立了后勤产业集团,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的企业化运作新模式,即"产权明晰,资源整合"的企业,"适度竞争、科学管理"的机制,"立足高校、走向社会"的定位,"统一品牌、分散经营"的战略.  相似文献   

14.
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估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中锋 《高教探索》2013,(1):8-9,12
为了进一步实施好本科教学工程,高校绩效评估将从传统的单一评估模式走向加强院校自我评估、院校分类评估、专业认证评估、国际评估和广泛的社会监督等多元化的评估模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绩效实现也必将从院校孤军奋战走向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自身的全面协同发展的道路.这是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环境下的巨大改变,这一改变将迎来新的院校发展景象,最终不断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由于评估模式和环境的改变,亟待需要对新时期的高校绩效评估目标进行探讨,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评估的目的.因此,在协同创新背景下讨论高校绩效评估目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协同创新背景:从"加速度"走向"协同度"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2012年3月15日,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2011计划"),"协同创新"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是"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路径选择和期待,这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寻求突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集团化办学是当前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的一项有力举措。在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视域下,要实现优质均衡的愿景,彰显集团各校间的共性和个性,需要聚焦教育的重点领域,从"文化互动"走向"文化创生",从"组织互动"走向"制度创新",从"知识互动"走向"智慧激荡",从"有限资源"到"无限研创",以使集团内师生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形成"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样态。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理念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丰富多采的生活情景是创设探究物理问题的基础,是获取物理知识之本,引发思维之源.教学实践表明,良好情景的创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终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7.
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一种境界,其达成可以有多种策略取向,只有通过科学的、明确的文化路径引领才能使学校管理从传承走向规范、走向高效、走向创新。本文结题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从精神引领、环境熏陶、制度规范、课程渗透、活动濡染等方面阐述了学校文化管理的策略取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17,(11):82-82
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共生的时代,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学校德育如何顺势而为?闭门造车,不行!孤芳自赏,不行!故步自封,不行!走出来,联合起来,才有出路!中国德育杂志社发起的"校本德育创新联盟",就是为学校搭建的德育协作发展平台,通过德育经验共享、德育问题共商,走向共赢!"校本德育创新联盟"志在德育中国。"校本德育创新联盟"坚持公益性,依托国家教育智库中国教育科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新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2016,(6):41-46
"互联网+"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新解构需要从教师角色入手,着眼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最终落脚到教师知识。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功能逐步从单一走向多元,教师本人逐步从台前走向屏前;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由独立走向融合,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也逐步多元化,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更是体现了创新、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和联系社会,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