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对急性脑桥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意义。 方法回顾性选取803例急性脑桥梗死患者,按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及非END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MHR、梗死面积(IS)、梗死类型、入院NIHSS评分。分析MHR与IS、梗死类型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急性脑桥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ROC分析危险因素对发生END的预测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住院时长、入院NIHSS评分及高血压比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END组MHR、IS均高于非END组(P<0.05),END组旁正中脑桥梗死(PPI)患者多于非END组(P<0.05)。END组MHR与IS呈正相关(P<0.001)。入院NIHSS评分、MHR、年龄、高血压、IS及PPI是影响脑桥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危险因素(P<0.05)。MHR对脑桥梗死发生EN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结论MHR对急性脑桥梗死END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9 水平在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并评估其对END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 42例,非END组6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记录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基线期血清IL-9、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IL-6水平。相关性的评估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后发生END中的预测价值。结果:END组糖尿病比例、颈动脉狭窄>50%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均高于非END组(P < 0.05)。END组血清 IL-9水平明显高于非END组(P < 0.01)。脑梗死患者血清IL-9水平与入院时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35,P < 0.01)。 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IL-9水平、颈动脉狭窄 > 50%、脑梗死体积和入院时NIHSS评分为END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1)。血清 IL-9 水平预测 END 发生的 ROC 曲线下面积为 0.815。血清 IL-9 水平与血清 CRP 水平(r=0.648,P < 0.01)和 IL-6 水平 (r=0.765,P < 0.01)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9水平在脑梗死END患者中明显升高,对END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相关性。方法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得分,分为轻、中及重型三个亚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cy浓度。比较组间血浆ADMA及血清Hcy水平,分析血浆ADMA与血清Hcy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浓度分别为[(48.69±33.27)、(62.69±28.80)、(83.58±21.27)和(21.93±7.03)μmol/L],组间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Hcy浓度分别为[(12.99±8.78)、(15.99±7.74)、(22.16±7.35)和(11.97±4.87)μmol/L],轻型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重型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血浆ADMA与血清Hcy水平呈线性趋势(B=2.404,P<0.01),经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后,在排除传统的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危险因素后,结果提示Hcy和ADMA可能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血清Hcy水平均升高,且血浆ADMA与血清Hcy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乔菲  高飞 《河北医学》2023,(3):422-426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持续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EN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END组、非END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期间ICP变化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END,发生率为25.69%。END组26例(92.86%)患者TCD监测期间发生ICP升高,高于非END组的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ICP升高、BMI≥28.0kg/m2、基线NIHSS评分≥10分、大面积梗死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且发生END者治疗期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24 h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溶栓前增加≥4分判定为END,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n=12)和非END组(n=84)。分别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冠心病、TOAST分型、发病至溶栓时间、PLT及H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完全闭塞、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GCS评分≤8分占比及WBC水平均高于非EN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责任大血管完全闭塞、GCS评分≤8分、入院时NIHSS评分>21分、WBC水平升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于我院神经内科的急性LI患者,依据LI发病后72 h内是否出现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EN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液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筛选出影响EN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D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基线收缩压、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后循环病灶、责任动脉狭窄率≥50%与非EN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基线NIHSS评分、责任动脉狭窄率≥50%是发生END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基线NIHSS评分高以及责任动脉狭窄率≥50%是急性LI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LI的病情发展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与脑白质病变(WMLs)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于本院神经内科发病48 h内的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54例,按照发病72 h内是否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分为END组(n=36)和非END组(n=118)。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同时应用头部MRI评估并比较两组的WMLs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个人史、基线血压、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和空腹血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基的线NIHSS评分高于非EN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END组的侧脑室周围及深部白质Fazekas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非EN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MLs受损严重的患者发生病情恶化的风险更高,评估WMLs有助于临床预测急性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急性脑梗死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依据病灶面积大小分为腔隙性、小、中、大梗死4个亚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估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ADMA浓度,比较各组间血浆ADMA水平。分析血浆ADMA水平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各亚组及对照组血浆ADMA浓度分别为(39.67±29.48)、(56.73±25.41)、(73.55±24.54)、(90.51±23.66)、(21.93±7.03)μmol/L,组间多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DMA水平与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存在正相关(r=0.633、0.3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DMA水平升高,其与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龚玲  张仁良  范进  刘玲  李敏  金磊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11):1165-1168
目的牙周病是一种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性疾病,发病率高达90%。大量研究表明,牙周病是引起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探讨牙周干预治疗对降低合并中重度牙周炎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169例合并中重度牙周炎的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接受牙周干预治疗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患者,接受牙周干预治疗)与对照组(83例患者,不接受牙周干预治疗)。检测患者入院次日以及治疗2周后hs-CRP水平,并于入院当天及治疗后2周、1、3和6个月,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清hs-CRP水平以及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周后2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前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hs-CRP下降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NIHSS、MRS评分和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干预治疗可降低机体血清hs-CRP水平,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清网膜素-1(Omentin-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FGF4)、轴突生长抑制因子A(Nogo-A)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及对其动态监测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9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组(0~7分,29例)、中度组(8~15分,42例)、重度组(>15分,25例)。比较3组患者入院时血清Omentin-1、FGF4、Nogo-A水平,分析入院时血清Omentin-1、FGF4、Nogo-A水平与NIHSS评分相关性,比较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血清指标水平,偏回归分析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各指标水平联合检测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时,血清Omentin-1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清FGF4、Nogo-A水平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NIHSS评分与血清Omentin-1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FGF4...  相似文献   

11.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大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科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之间的差别。对病例组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评分。分析病例组发病第3天IL-2、IFN-γ、CRP的水平与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结果第3天、第7天、第14天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逐渐降低。大体积脑梗死患者第3天IL-2、IFN-γ、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第3天病例组血清IL-2、IFN-γ、CRP含量与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IFN-γ、CRP含量高低可反映患者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正五聚蛋白3(PTX3)、陷窝蛋白1(Cav-1)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10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无心脑血管疾病、炎症性疾病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并检测血清PTX3、Cav-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PTX3、Cav-1对急性脑出血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PTX3、Cav-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急性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或出血量增加,其血清PTX3、Cav-1水平也逐渐升高(P<0.05);预后良好72例,预后不良36例,预后良好患者的血清PTX3、Cav-1水平低于预后不良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PTX3、Cav-1水平与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与患者预后呈负相关(P<0.05);血清PTX3预测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5,最佳截断值为3.15μg·L-1,灵敏度为74.69%,特异度为70.83%;血清Cav-1预测...  相似文献   

13.
余学婕  徐鸿  周春秀 《海南医学》2016,(21):3485-3487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酸水平对脑梗死后抑郁(PCID)发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脑梗死后第2周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躯体疾病所导致的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对80例患者进行脑梗死后抑郁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评估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程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梗死后抑郁患者与非梗死后抑郁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谷氨酸水平对PCID发病的影响。结果入组两周后,80例脑梗死患者共诊断为PCID 28例,PCID发生率为35.0%,其中轻度抑郁15例(53.6%),中度抑郁8例(28.6%),重度抑郁5例(17.8%);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7.4±2.4)分,梗死后两周评分为(5.6±1.8)分;非PCI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为(6.1±1.7)分,梗死后2周评分为(3.4±1.2)分。PCID患者入院时及梗死后2周,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PCID患者,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4.5±1.8) g/L、(6.9±2.3) g/L,非PCID患者梗死后第2天和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分别为(6.8±2.1) g/L、(7.1±1.9) g/L,PCID患者脑梗死后两周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高于第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第2天,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非PCID患者(P<0.01),但梗死后两周,PCID患者和非PCID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D患者脑梗死后第2天血清谷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后第两周HDRS评分呈负相关(r=-0.3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是PCID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OR=0.335;95%可信区间为0.139~0.811;P<0.05)。结论 PCID的发生可能与卒中患者血清谷氨酸水平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婷 《中国民康医学》2022,(15):126-128
目的:探讨血清S100-β蛋白、D-二聚体(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卒中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又将其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4分)40例、中度组(NIHSS评分5~15分)30例和重度组(NIHSS评分>15分)20例;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随访3个月,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设为预后不良组(45例),mRS评分<3分设为预后良好组(45例)。另取同期4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S100-β蛋白与D-D水平,并分析血清S100-β蛋白、D-D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卒中组血清S100-β蛋白、D-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患者血清S100-β蛋白、D-D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至治疗后3、7 d,所有患者血清D-D水平均逐渐下降,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先升高后下降,且预后良好组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100-β蛋白、D-D水平与mRS评分、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S100-β蛋白与D-D水平随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两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Toll样受体4(TLR4)及转化生长因子激活激酶1(TAK1)表达的变化及其与炎性反应机制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RP水平、NIHSS评分、脑梗死灶容积计算及血清TLR4及TAK1的含量检测,分析梗死灶容积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水平、CRP水平、白细胞计数、NIHSS评分、梗死灶容积均较健康对照组高,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整个发病过程中血清中TLR4与TAK1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高,以疾病发病高峰期最明显;脑梗死灶容积与糖尿病史、CRP水平、白细胞计数及NIHSS评分有相关性,其中TLR4与脑梗死灶容积有独立相关性。结论:TLR4及TAK1可能主要是通过介导炎性反应在脑梗死中发挥作用,其中TLR4与脑梗死容积有独立相关性,可作为脑梗死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 我院100例经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良好与否进行分组,预后良好患者(mRS评分0~1分)为A组,预后不良患者(mRS评分2~6分)为B组,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患者在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糖、梗死面积方面均优于B组患者,且A组患者建立侧枝循环的比例(72.73%)明显高于B组(51.79%),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情况无明显差异,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A组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显著高于B组患者,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在控制NIHSS得分的情况下,CT改变对治疗预后即无影响。结论 年龄、平均动脉压、血糖、梗死面积及侧枝循环都是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NIHSS评分与CT改变情况对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影响,表现在控制NIHSS得分的情况下,CT改变对治疗预后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钙调蛋白(CAM)水平与脑梗死面积、NIHSS评分的关系。探讨CAM值与急性期病情是否呈正相关。方法 2012年6月~2014年12月海军总医院急诊科将136例急性IS患者作为观察组,与来院进行体检的13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CAM值比较,并将观察组患者依据Adamas分类法分为三个亚组:大梗死组(33例)、小梗死组(45例)、腔隙性脑梗死(58例),按NIHSS评分分为NIHSS评分5分组(59例)和NIHSS评分≤5分组(77例)两个亚组。分别比较CAM值、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AM值(188.69±25.25),对照组(87.8±74.12)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4.48,P0.001);IHSS评分5分组CAM(239.21±59.01),NIHSS评分≤5分组(138.33±54.17),不同NIHSS评分组间患者血清CAM值比较有显著差异(t=11.54,P0.001);大梗死组CAM(281.17±51.46),小梗死组CAM(188.65±16.13),腔隙性脑梗死组CAM(128.37±14.40),不同脑梗死面积组CAM值比较有显著差异(F=256.74,P0.001)。进一步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IS患者血清CAM值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18,P0.005),与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r=0.569,P0.05)。结论血清CAM值与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可作为一重要指标反映IS患者急性期病情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后继发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认知功能受损情况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VCI组(47例)和非VCI组(5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CI的危险因素,对比两组发病1、3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两组空腹血糖受损、糖尿病、高血压、饮酒、抑郁、梗死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差异显著(P<0.05或P<0.01),其中糖尿病、高血压、梗死灶、NIHSS评分、血清HDL-C和hs-CRP水平为VC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Barthel评分显著高于治疗1个月的评分(P<0.01),组间比较,非VCI组评分均显著高于VCI组(P<0.01).结论 糖尿病、高血压、梗死灶、NIHSS评分、血清HDL-C和hs-CRP水平为急性脑梗死继发VCI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发生VCI的患者预后显著差于未发生VCI的患者,临床应积极干预相关因素,预防VCI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探讨叶酸、维生素B12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是否合并高血压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80例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80例,再采用随机数字表将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80例患者分为干预Ⅰ组和非干预Ⅰ组,每组40例;将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80例患者分为干预Ⅱ组和非干预Ⅱ组,每组4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健康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测定肱动脉内径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率(FMD);循环酶法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内皮型NO合成酶(eNOS)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干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干预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FMD及血清NO、eNOS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低于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P<0.01);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IMT及血清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高于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P<0.01)。干预Ⅰ组治疗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Ⅰ组,NIHSS评分低于非干预Ⅰ组(P<0.01);干预Ⅰ组治疗1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Ⅰ组,NIHSS评分及血清Hcy水平低于非干预Ⅰ组(P<0.01)。干预Ⅱ组治疗2周后、治疗12周后BI评分及血清NO、eNOS水平高于非干预Ⅱ组,NIHSS评分及血清Hcy水平低于非干预Ⅱ组(P<0.01)。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和脑梗死未合并高血压组患者血清NO水平与血清Hcy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90和-0.79,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叶酸、维生素B12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清Hcy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