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3月31日洛阳机场发生第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13:10开始,17:00结束。雷电交加,过程降水量50.1mm,强对流给飞行训练及航斑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该雷暴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形势,中小尺度系统的演变,归纳总结出有利本地区雷暴的环流形势,总能量、对流稳定度、k指数等的指标,揭示了强雷暴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2.
1998年3月31日洛阳机场发生第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13:10开始,17:00结束.雷电交加,过程降水量50.1mm,强对流给飞行训练及航班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分析了该雷暴过程发生的环流背景形势,中小尺度系统的演变,并着重分析中低空人字形切变导致了强对流不稳定,归纳总结出有利本地区雷暴的环流形势,总能量、对流稳定度、k指数等的指标,揭示了强雷暴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新的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3.
利用与机场相临的孟津站1989~2000年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洛阳机场产生雷暴的环流形势特征和雷暴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对预报方法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与机场相临的盂津站1989-2000年历史气象资料,分析了洛阳机场产生雷暴的环境形势特征和雷暴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对预报方法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洛阳机场2001年2月22日傍晚发生的一次早春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导致该过程的有利环流形势、与能量场的配置关系以及温湿因素,对洛阳地区的早春雷暴预报线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8月15日发生在赤峰机场的雷暴天气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此次雷暴天气的产生机制。结果表明:低空暖式切变和高空槽是本次雷暴天气的触发因子,低空西南急流使辐合加剧并迅速输送了水汽;低空槽前气流的突然增大对对流性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不仅增大了水汽输送的效率,迅速积累了大量不稳定能量,还加剧了急流左侧区域的辐合;对流指数的统计经验阈值对雷暴天气预报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综合分析多种指数使预报效果更好;温度层结差并不能说明没有对流性天气,低空充沛的水汽条件能弥补这一不足。 相似文献
7.
陈静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1,21(3)
本文通过对洛阳机场2001年2月22日傍晚发生的一次早春雷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导致该过程的有利环流形势、与能量场的配置关系以及温湿因素,对洛阳地区的早春雷暴预报线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雷暴大风的天气-气候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北京近郊地区沙河、南苑和西郊3个测站15年(1990~2004年)的观测资料和常规探空资料,对北京地区局地雷暴大风发生的天气、气候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从环流形势、探空结构和环境参数特征入手,分析了有利于北京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不稳定度指数和能量特征,得出在此期间最有利于雷暴大风产生的探空结构为:低层暖湿,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不稳定度较大,风垂直切变较大。还探讨了一些对流参数,如最佳对流有效位能BCAPE、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风暴相对螺旋度SREH、大风指数WINDEX、风暴强度指数SSI、深厚对流指数DCI等对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发展潜势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哈尔滨机场的地理位置及其雷暴天气特征,根据多年积累的观测经验,分析了雷暴过境前后各种气象要素的演变,对雷暴天气进行初步识别,并着重探讨了观测雷暴天气时的几个难点问题,为今后更好地做好雷暴天气的观测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7年2月—2018年10月地基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闪电和雷达数据,首先评估了微波辐射计温度和绝对湿度在不同高度的探测性能,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不同高度的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800~0.985,绝对湿度的相关系数为0.600~0.916;微波辐射计温度的标准差为3.9~6.1℃,绝对湿度的标准差为0~4 g/m3,无线电探空仪温度的标准差为4.2~6.1℃,绝对湿度的标准差为0.1~4.2 g/m3;微波辐射计和无线电探空仪温度绝对误差的标准差为1.06~2.90℃,绝对湿度绝对误差的标准差为0.08~2.02 g/m3。二者K指数相关系数为0.945。其次利用K指数上升和下降到35℃的时次和不同距离闪电开始和结束时次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0 km处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0.864),这可能就是微波辐射计温度和湿度在复杂山地下雷暴天气中能够代表的大气层结的有效距离。最后统计分析了微波辐射计K指数上升达35℃时,90%上游移向微波辐射计的雷暴回波(30 dBZ雷达回波超过-15℃高度层)距离微波辐射计平... 相似文献
11.
夏季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及其天气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2009年夏季(6-8月)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雷暴天气各要素的垂直廓线特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K指数,并对修正后的K指数(KM)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高原雷暴中心主要发生在高原西南侧的日喀则、高原中部腹地那曲、拉萨一带以及高原东部地区,夏季高原中部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西南转移,其东侧的雷暴中心区随月份向南偏移,雷暴中心位置向南偏移且雷暴的月平均频数减少,高原上由南向北雷暴发生的时段不同,高原中部和北部的那曲、沱沱河雷暴峰值的出现时段比南部的拉萨早3~6h;高原南部的定日和拉萨雷暴日大气低层存在逆湿现象。高原地区雷暴日500~400hPa之间为不稳定层,400hPa以上为稳定层,400hPa处假相当位温为最小值,雷暴日平均风向为西南风;对KM指数检验表明,大多数雷暴日KM>10℃,占总雷暴日的92.7%;当KM<0℃时几乎无雷暴发生,KM指数对雷暴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南疆柯坪强雷暴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以及位于南疆阿克苏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9日发生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的强雷暴天气。分析显示,β中尺度切变线和地面中低压、辐合线是雷暴的直接影响系统,其水汽源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和中部地区,水汽输送集中在低层,低空偏东急流为水汽输送发挥了重要作用,雷暴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有一个增大的过程。雷暴从暴雨雷暴发展为雹暴,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在雷暴单体成熟期,雹暴中层反射率呈现回波悬垂和弱回波区。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初春华南“高架雷暴”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华南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气象站监测资料以及NCEP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2月27日华南地区发生的一次罕见高架对流天气过程特点.结果表明,在低层强大冷气团控制下,地面冷锋后华南地区出现的伴有短时强降水、雷电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是一次较典型的冷区“高架雷暴”,近地面大气层结较稳定,低空存在逆温,强对流天气落区与850 hPa切变线位置有较好对应.中高层的西风槽东南移和高空急流南压,配合低层850 hPa南岭山脉南侧偏南急流显著加强,为高架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大气环流背景.边界层冷空气补充南下迫使低层暖湿空气抬升,中高层槽前辐散气流产生高空“抽吸”作用,配合华南上空有利的大气动力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形成了此次罕见的高架强对流.与一般地面发展雷暴不同,此次“高架雷暴”暖湿空气是从逆温以上的850 hPa附近开始对流抬升,而不是从边界层开始. 相似文献
14.
1前言雷暴在航空部门被称之为危险天气现象,雷雨出现时带来的低能见度,低云和大风,直接影响飞机的起飞和降落,当飞机误入雷暴云中,会遇到严重的颠簸、电击和积冰的危险,严重威胁飞行安全。广汉机场以往冬季没有出现雷雨,出现雷雨最早在3月11日,最晚是10月30日,而在199 相似文献
15.
从临近预报的角度分析了长春机场夏季雷暴的逐时分布特征、雷暴起始方位和持续时间特征。以及雷达回波的形态特征,指出雷暴的临近预报需要注重多种特征的综合识别。 相似文献
16.
17.
根据能量天气学原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1995~1997年的资料者结合分析,建立了雷暴预报的Amk模式、总温度模式和经验预报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雷暴集成预报模式,并在计算上实现自动分析、处理和预报,经回报检验和试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逐时实测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86 ̄1995年乌鲁木齐国际机志的对流云和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机场对流云、雷暴天气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和天气形势,为机场对流云和暴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天津机场局地热雷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1年8月10日和11日天津机场两次局地热雷暴分析,找出热雷暴的特点,利用T-LnP图中S参数(沙氏指数)、850hPa和500hPa温度差、500hPa温度的综合分析得到的S参数和温度的量化指标,并用K指数,总能量相当总温度分析,以及量化指标找到局地热雷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哈尔滨机场2007年6月27日的暖区雷暴过程进行分析,得出常规天气资料分析和雷暴预报系统对定性预报雷暴的发生有一定提前量;雷达回波图上低层风场扰动、风场切变及逆风区的出现,是判断雷暴持续时间长短的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