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份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一年生枝条为试材,设置4℃、0℃、-2℃及-5℃等4个低温处理,测定其树皮相对电导率,并结合树皮的含水量及厚度,对橡胶树抗寒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相对电导率呈现"S"型上升趋势。20个橡胶树无性系半致死温度(LT_(50))在-2.366~-0.395℃;根据LT_(50)的高低可将其分为3类,即抗寒性强的、抗寒性一般的及抗寒性弱的,其中抗寒性强的占总群体的25%,说明抗寒性强的资源较少。相关性分析显示,LT_(50)与树皮厚度具显著负相关,橡胶树树皮越厚,抗寒性越强,可作为后期抗寒鉴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北京地区引种栽培大果榉的抗寒特性,以垂枝榆为对照,6年生大果榉为试材,选取其一年生休眠枝条分别在5℃(CK)、-10℃、-15℃、-20℃、-25℃、-30℃和-35℃下进行低温处理,测定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应用Logistic方程拟合半致死温度(LT_(50));并测定其枝条的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枝条恢复生长后的萌芽率,研究低温胁迫下大果榉休眠枝条的抗寒性。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相对电导率整体呈上升趋势;MDA、可溶性糖的含量以及POD和CAT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恢复生长率鉴定植物抗寒能力的方法易受到植物扦插成活难易程度的影响;相关性最高的抗寒指标是相对电导率,其次是MDA和可溶性糖。大果榉和垂枝榆的LT_(50)分别为-33.11℃和-29.83℃,大果榉的抗寒性高于垂枝榆。  相似文献   

3.
以4个橡胶树无性系品种一年生休眠枝为材料,通过同一温度不同时长及同一时长不同温度等两种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处理方法,测定各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时间及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各品种的抗寒性,同时对室内快速鉴定抗寒性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2℃低温下半致死时间在10.40~19.7...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抗寒性的遗传变异情况,对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的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半致死温度等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核桃自然授粉后代和无融合生殖后代1a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呈倒“S”型曲线;在低温胁迫下,除少数处理外,二者之间的相对电导率、相对电导率变化倍数差异不显著;结合Logistic方程,得到中林1号无融合生殖后代、绵核桃无融合生殖和自然授粉后代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2.81℃、-20.36℃和-23.71℃,变化幅度较小。由此可见,核桃无融合生殖后代的抗寒性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不同枣砧木1年生枝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枣不同砧木的抗寒性,从而为新疆枣砧木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收集到的6份枣砧木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处理,测定不同砧木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丙二醛含量,并应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供试砧木的半致死温度LT_(50)。6份枣砧木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而升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着胁迫温度的下降显著升高。在本实验温度处理范围内,S+灰、B+灰枝条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灰枣自根砧。6份枣砧木抗寒性差异较大,除毛叶枣外,LT_(50)均在-19~-24℃之间,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酸枣、扁核酸、S+灰、B+灰、灰枣、毛叶枣。砧木嫁接可通过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来提高枣树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6.
以紫叶李1a生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在低温胁迫下细胞内源激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变化。结果表明:ABA含量、I从含量在-10~-15℃之间迅速增加,之后随着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随处理温度降低,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双峰曲线变化,在-15、-30℃达到高峰,可溶性糖含量在处理温度前期逐渐升高,在-30℃达到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上升,结合Logistic方程拟合紫叶李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为-20.17℃。以上结果表明在细胞膜受到伤害之前,植物体内各种保护系统已经启动,提高了组织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对引种到牡丹江地区的6个异源山楂品种:‘甜红’、‘磨盘’、‘本溪2号’、‘绛县798203’、‘豫8001’、‘铜台白野生’测定其在不同低温水平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值,将结果拟合Logistic曲线模型,计算出方程拐点值,得出各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将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引种成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对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6个品种山楂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甜红’(-28.72)‘磨盘’(-28.03)‘本溪2号’(-26.15)‘绛县798201’(-21.06)‘豫8001’(-17.30)‘铜台白野生’(-13.71),方差分析表明低温半致死温度与各品种寒地成活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试验地生长情况大致相符。  相似文献   

8.
6个翅荚木种源苗木抗寒性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翅荚木种源的一年生休眠苗为材料,测量了不同冷处理条件下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了各种源的半致死温度,并通过枝条生长恢复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从-8℃低温处理开始,翅荚木大部分种源枝条出现严重的冻害,组织的半致死温度在-13.06~-10.76℃。综合评价各个种源的抗寒性,其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湖南通道种源>贵州兴义种源>广西忻城、湖南江华、广东英德种源>广西靖西种源。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源香椿抗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西峡等10个种源1年生香椿为材料,研究了不同低温处理条件下离体茎段的相对电导率,并与活体茎段及自然降温过程中各种源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比较.用Logistic方程拟合曲线,求出拐点温度即低温半致死温度(LT_50),作为评价各种源香椿抗寒能力的参考指标.结果表明:各种源离体茎段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曲线上升,其LT_50最低者为山东济南种源为-7.94℃,最高者为福建霞浦种源为-3.88℃;10个种源香椿抗寒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山东济南、山东荷泽、河南西峡、陕西安康、江苏南京、四川广元、湖南洞口、湖北随州、贵州黔西南、福建霞浦,与大田自然越冬条件下各种源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冻害是目前石榴商业化生产中最重要的限制因子之一。为给抗寒石榴种质的挖掘与筛选、石榴抗寒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抗寒石榴的栽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使用电导法测定了12个石榴品种1年生休眠枝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的相对电导率,并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了其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即低温胁迫的加强,枝条组织的相对电导率呈"S"型曲线增长,各处理温度下不同品种的相对电导率间有显著性差异;供试石榴品种的半致死温度范围为-7.59~-12.60℃;供试的12个石榴品种其抗寒性的强弱次序为:峄城三白甜峄城青皮岗榴临潼净皮甜宁津青皮酸峄城复瓣白宁津三白酸太行红峄城大青皮甜峄城青皮马牙甜峄城大红皮甜新疆和田甜突尼斯软籽。  相似文献   

11.
双荚槐和伞房决明抗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双荚槐和伞房决明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通过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它们的相对电导率,并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拐点值来估计其半致死温度,探讨它们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双荚槐的半致死温度为-6.27℃,伞房决明的半致死温度为-11.13℃;伞房决明的抗寒性大于双荚槐;在徐州地区引种这2个树种,冬天须保护越冬.  相似文献   

12.
以南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 Franch)无性系"滕选"4号、5号为材料,以北栾(Koelreuteria paniculata)为对照,采用人工低温胁迫方法,研究抗寒性差异及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降低,不同品种枝条相对电导率持续升高;"滕选"4号、5号、北栾低温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0.895℃、-18.723℃、-27.549℃;3种栾树的S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MDA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且与对照差异显著;2个选育的南栾无性系"滕选"4号、5号抗寒性低于北栾,但能够在山东省范围内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3.
以冰川红叶小檗和紫叶小檗当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于12月和3月测定其7个处理温度(4℃、-10℃、-20℃、-30℃、-35℃、-40℃、-50℃)下的相对电导率、电阻抗参数值以及3个处理温度(-10℃、-20℃、-40℃)下的萌芽率,并对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及恢复生长法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均低于紫叶小檗;12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84℃、-31.46℃和-29.47℃,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8.37℃、-27.12℃和-26.07℃。3月份冰川红叶小檗当年生枝条用相对电导率,胞外电阻率(r_e)及低频电阻率(r_1)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1.94℃、-29.94℃和-27.98℃,紫叶小檗拟合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26.84℃、-26.08℃和-25.43℃,证明冰川红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均低于紫叶小檗的半致死温度;12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5.79%、74.33%和14.77%,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5.74%、57.65%和8.06%;3月份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当年生枝条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为88.80%、77.77%和16.16%,紫叶小檗的萌芽率为78.92%、68.37%和12.38%。由此表明,冰川红叶小檗的萌芽率均高于紫叶小檗,冰川红叶小檗的抗寒性高于紫叶小檗。  相似文献   

14.
选取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1年生离体枝条和当年生叶片为材料,测定不同低温处理下的叶片和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并利用logistic方程求拐点值确定3种植物的半致死温度LT50。结果表明:花叶蔓长春、扶芳藤和络石3种植物叶片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3.19℃、-11.73℃、-13.14℃;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分别是-5.02℃、-13.34℃、-18.09℃。所以,3种常绿藤本植物的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络石>扶芳藤>花叶蔓长春。  相似文献   

15.
以11个品种萱草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显微测量、测定相对电导率的方法,研究了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萱草叶片的解剖结构和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用Logistic方程拟合,计算半致死温度(T_(LT50)),分析不同品种萱草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萱草的抗寒性有差异,野生萱草比栽培品种抗寒性强,子代比亲代萱草抗寒性强,其抗寒性依次为品种"10-7-37"品种"10-7-8""太谷1号""泽洲1号""五台2号""历山1号""红运""美国3号""香宝""金娃娃""黄绣客"。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地区果桑抗寒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种到牡丹江地区的5个异源果桑品种:‘安椹’、‘辽5’、‘白玉王’、‘红果2号’、‘白珍珠’测定其在不同低温水平胁迫下的相对电导率值,将结果拟合Logistic曲线模型,计算出方程拐点值,得出各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表明,方程拟合度高,模型选择正确,计算结果可信度高。5个果桑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安椹’(-25.15)、‘辽5’(-27.27)、‘白玉王’(-24.76)、‘红果2号’(-20.41)、‘白珍珠’(-19.41),评价抗寒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辽5’、‘安椹’、‘白玉王’、‘红果2号’、‘白珍珠’。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主栽油茶品种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南省油茶发展迅速,但处于油茶生长的北缘地区,低温是限制河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子。为给河南省油茶良种的选育、引种及栽培区划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以‘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27号’‘XL210’‘大别山1号’‘豫油茶1号’等普通油茶品种为试材,对其叶片分别采用0、-5、-10、-15和-20℃的低温胁迫处理,选择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等抗逆指标,以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温度(LT50),并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了不同普通油茶品种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逐渐升高,可溶性蛋白先升高后降低;其中,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油茶抗寒性均呈负相关,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油茶抗寒性均呈相关关系;其半致死温度和隶属函数评价结果一致,6个油茶品种中,‘大别山1号’的抗寒性最强,‘长林4号’的抗寒性最弱,其他品种的抗寒性居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榆树资源的抗寒特性,以白榆、黑榆、春榆等3个树种的9个无性系1 a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对枝条进行4℃(对照)、-10℃、-20℃、-30℃、-40℃低温处理,测定各无性系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SOD酶活性、POD酶活性、CAT酶活性、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8个相关指标,比较各生理指标与榆树抗寒性的相关性,并利用隶属函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对9种榆树无性系抗寒性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枝条电解质渗透率、 MDA与抗寒性呈负相关, SOD、 CAT及POD与抗寒性呈正相关;这8个相关指标可以用于评价9个无性系的抗寒性,且各无性系间抗寒性差异显著(P0.05);根据Logistic方程拟合9个榆树无性系枝条的半致死温度在-33℃~-40℃之间,隶函数综合评价对比分析其抗寒性由强到弱为:白榆、黑榆、春榆;无性系之间由强到弱依次为:D1520、 D1507、D1526、 D2、 H1506、 Y1、 B19、 Y3、 D28,该结果与LT50拟合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雌雄异株植物铁冬青的抗寒机理和雌雄株抗寒性差异,对5年生铁冬青雌雄株的离体叶片进行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其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氧化酶活性各项指标,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出半致死温度(LT_(50)),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其抗寒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铁冬青雌雄株REC和MDA含量上升,Pro、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SOD活性则逐渐下降;雌雄株各生理指标在数值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雌株的REC和MDA含量显著高于雄株,而Pro、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则显著低于雄株,POD活性无显著差异;铁冬青雌雄株最低LT_(50)分别为-6.29℃和-9.37℃。半致死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表明铁冬青抗寒性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即雄株的抗寒性强于雌株。  相似文献   

20.
为给无花果抗寒能力的评价与抗寒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我国北方地区引种的14个无花果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低温(0~-20℃)处理对其1年生枝条进行了胁迫试验,并对其相对电导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MDA含量进行了测定,还根据相对电导率和对应的低温温度,依据logistic方程,建立了回归模型,对14个无花果品种的抗寒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依据半致死温度来评价,布兰瑞克、ALMA等品种的抗寒性均较强,-5~-10℃的低温会严重影响参试的大部分品种的生存和生长发育;其SOD和可溶性糖在-10℃时的测定值是反映无花果抵抗和适应低温能力的一个临界值,而可溶性蛋白和POD的临界值是在处理温度为-5℃时的测定值。部分品种的综合抗寒能力的评价结果与其半致死温度的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但新早黄、ALMA、金傲芬和紫蕾等品种均具备较好的抗寒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