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360-361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检验前护理工作影响因素,加强临床科室和检验科联系,提高血液标本送检质量。方法通过对影响血液检验全程质量控制的护理因素分析,找出问题,加强护理管理,提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结果在血液分析前质量控制中,护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某一环节出现问题,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偏差。结论只有通过医、护、技各方面的相互协作,杜绝标本采集缺陷,才能提高血液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门诊患者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血液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门诊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200例,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血液标本分析前对质量控制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达99.0%,标本凝固率为0.5%,标本溶血率为1.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3.0%、4.5%和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向患者讲解、指导采血前的正确准备,做好护理人员操作技术的管理,是血液标本分析前的重要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识别急诊护理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急诊护理工作中易发生矛盾、纠纷、投诉的主要问题,找出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制定防范措施,同时重新规范工作程序及规章制度,加强护士风险意识和法规知识教育。结果减少了护理差错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确保了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结论通过识别护理风险,加强风险管理,能提高护理质量,防范急诊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4.
徐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9):122-123
目的全面掌握血液常规标本采集和处理规程,做好检测前质量控制。方法对血常规检测前标本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采血方法、患者因素、采血部位与时间、抗凝剂的应用及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为血常规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部分。结论做好血常规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其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护理医院静脉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90例老年患者静脉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为静脉采血前患者准备不充分、护士责任心不强、护士相关知识缺乏、采血后未及时送检等。结论: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宣教、规范采血操作技术、提高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血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可有效降低老年护理医院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陈艳 《哈尔滨医药》2012,32(4):333-333
检验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手段,但影响检验质量的因素很多,有文献提到,检验分析前误差中有65%出自临床护理工作[1].因此,护理人员能否正确、规范地采集和整理好待检标本,是能否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护理人员在血标本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重要性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方法通过近几年临床实验室开展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评价活动,分析质量控制分析前的影响因素,明确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工作要求。结果血细胞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检验科工作人员素质及仪器设备状态;分析前项目的正确选择;标本采集前患者的准备;正确的标本采集;标本的正确处理;药物及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论血细胞分析前的质量保证,既能减少实验误差,还能提高血细胞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8.
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每家医院检验科十分重视的问题,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管理,而血液标本采集与运送的质量是实验前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血液标本采集属于护理操作,由于护理技术质量控制和相关理论的欠缺,使采集的血液标本有时存在一定的质量偏差,导致检验结果与病情不符,影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致检验前生化标本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检验科的生化标本共2500例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相符或者结果异常的样本数和其结果异常的原因。结果在2500例生化标本中有109例标本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或者是标本不及格,不及格率为4.36%。其中有30.28%是由于标本量少,有19.27%的标本是由于放置时间过长;而17.43%的标本是由于标本溶血以及餐后抽血所导致的。结论生化标本检查前的质量控制是影响影响生化标本检测结果正确性的重要环节。其中涉及到患者,护理工作人员对标本的采集,标本的运送时间,标本的处理等。做好每个环节的质控,提高生化标本的检测水平,为患者提供可靠的临床检查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持续质量改进(CQI)管理工具在提升痰培养标本质量中的作用。方法成立CQI管理小组,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痰培养标本质量进行监控,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落实整改。结果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质量欠佳、标本污染、送检时间过长、标本错误、多标本送检、信息错误、标本量不足或干燥等问题。与实施CQI前比较,CQI实施后痰标本不合格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QI管理工具能提高痰培养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加强护理部门、检验科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收集反馈信息,针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定期向医护人员进行宣传、培训、整改,减少不合格痰标本的发生,不断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1.
洪梅  程勇  曾梦 《中国医药指南》2013,(15):353-354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实施术前准备以及相关健康教育等传统手术室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方式的同时对患者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评分,记录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对手术工作的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前选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37.2±4.3)分,护理干预后(30.2±3.6)分,对照组进行护理干预前(37.2±3.5)分,护理干预后(34.7±2.8)分。结论手术室施行优质服务工作能帮助缓解患者手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取得护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的实施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选取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前的713例精神科患者设为对照组,选取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之后的825例精神科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病种相应的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健康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结果除健康知识知晓率外,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感染控制、护理安全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精神科的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精神科护理中是值得开拓的一种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Lasik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后SAS评分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与自理能力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Lasik手术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林仲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4,(16):134-135,141
目的研究与探讨品管圈活动和颜色管理在预防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入住本院的102例患者,将品管圈活动及颜色管理模式应用于基础护理中,对比患者管理前后跌倒、坠床率及护理总满意度。结果管理后患者的跌倒率、坠床率低于管理前,总满意度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及颜色管理模式应用于基础护理中,能有效降低患者跌倒、坠床等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友好发展,最终实现患者尽早治愈的目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优愿综合护理干预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优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食欲不振、情绪低落、睡眠障碍、拒绝治疗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能够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性化护理在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9月本院接诊的84例胃癌中、晚期患者.前期接诊的41例为对照组,化疗前后仅采用基本护理;后期接诊的43例为观察组,化疗前后采用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幸福指数、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化疗后的幸福指数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的幸福指数评分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后的身体状况及社会生活状况评分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对胃癌术后化疗患者作用明显,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更好地恢复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开展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前后各60例住院患者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和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和护理健康教育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种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及护理健康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调查在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前后对泌尿外科患者留置导尿管感染率、病房红灯率、护理操作正确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之前留置导尿管感染率、病房红灯率、护理操作正确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22.50%、23.75%、67.50%、73.75%,实施后分别为6.25%、8.75%、97.50%、91.2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QLQC-30生活质量评分标准,实施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明显降低留置导尿管感染率与病房红灯率,以及护理操作的正确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应在临床护理中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门诊青年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116例门诊青年高血压患者,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护理结束后,观察患者术后护理疗效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结果 116例门诊青年高血压患者经12个月的护理干预治疗后,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进行比较,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方式及饮食行为观测指标显著优于干预前,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代谢指标进行比较,护理干预后患者代谢指标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一方面能够缓解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体质量,促进糖脂良性代谢,防止心血管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